APP下载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2018-05-23陆炜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语文要素

[摘要]部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这是对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只关注“人文主题”、忽略“语文要素”的更正和改进。随着部篇教材的全国采用,对于习惯了多年苏教版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新教学理念极为重要。在这个背景下,通过三堂同题异构课的比较,有了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主问题来贯穿课堂实现“人文主题”的深刻化;另一方面,用默读和朗读的方法来贯穿课堂,用旁批和摘录的方法来指导学习,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部编教材;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0103

部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这是对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只关注“人文主题”、忽略“语文要素”的更正和改进。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导致的结果是主题单元结构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以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具体来说,“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以部编语文教材七上第五单元为例,“人文主题”是“动物与人”,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语文要素”是“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探究部编教材的恰当教法,江苏省教育厅于2017年秋组织开展了“名师送培”如东专场活动。这次活动中,南京十七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袁爱国示范执教了七上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动物笑谈》,如东本土青年教师杨淋和我有幸与袁老师同题异构,也执教了这篇课文。回忆最初备课磨课时的懵懂不安,到和名师的课堂先后呈现时的忐忑紧张,这个过程是无比艰难的,收获却是满满当当的。纵观三节课,主问题推进与阅读方法推进双线并进,是突出的特点。本文试通过三堂课教学片段的比较,来谈谈落实部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思想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主问题“一线串珠”,实现“人文主题”的深刻化

袁老师和我不约而同都从课题入手,进而设置了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分别写了动物和“我”的哪些趣事?进而从这些趣事中去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课堂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品读,一方面实现了删繁就简的长文短教,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和动物之间的友谊,因为课文讲了作者把自己当成动物,和鸭子一起生活。

师:你课前读了几遍课文?

生:1—2遍。

师:哦,這位同学很聪明。看了1—2遍就对课文有了了解。那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你能不能提1—2个问题?

生:他谈了哪些动物?和动物有什么笑谈?

师:嗯,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谈了哪些动物?知道的举手。

生:谈了鹦鹉,还有水鸭子。

师:说得很好!主要就是这两种动物。题目是“动物笑谈”,那笑谈了动物的哪些趣事呢?

——袁爱国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读一篇写动物的文章,它的作者是奥地利的一个科普作家,他叫康拉德劳伦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题目,(生齐读课题)你们知道“笑谈”是什么意思吗?

生:微笑着谈论。

师:就是作者的描述很有意思。

生:我认为是谈论的事情本身也很有趣。

师:这篇课文到底谈了谁的趣事呢?

生:谈了康拉德劳伦兹的趣事。

师: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是作者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生:动物本身的行为也很有趣。

师:文章写了动物的哪些趣事,又写了“我”的哪些趣事呢?

——陆炜炜

二、默读和朗读贯穿课堂,体现“语文要素”的落实

(一)用默读静心思考、把握内容

从第三单元开始,“语文要素”的指导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对默读的要求则呈现了梯度化的趋势:“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动物哪些可笑的事情。

——袁爱国

能不能依次说出本文谈了哪些和动物有关的笑话及趣事?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杨淋

文章写了动物的哪些趣事,又写了“我”的哪些趣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用批注的方法来概括这些趣事。他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或是性格特征呢?我们再次用默读批注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陆炜炜

在概括主要事件、把握文章内容的环节中,三节课都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因为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有利于静心思考,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实在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

(二)用朗读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略汉语声韵之美最有效的一条途径。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光潜说:“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

师:还有哪些趣事呢?

生:作者养的宠物可可把作者父亲衣服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并整整齐齐地摆在地上。

师:你能不能把原文读一读?看看这件趣事究竟有趣在哪里?

生读课文。

师:你觉得好玩在哪里?

生:可可非常调皮,把人衣服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

生:可可把作者母亲拿来织毛衣的毛线缠在了屋子前的柠檬树上。

师:这件事究竟好玩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好玩?

生: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生:这段话写出了可可很调皮。

师:哪些词语看出它的调皮?

生:它很清楚那一团线是干什么的,但它却总是一口咬住那些活线头,把那些线团绕在柠檬树上。

师:除了调皮、好玩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呢?从“很清楚”“总是一口咬住”你看出了什么?

生:它很聪明。

师:可可不单单调皮、聪明,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还读出了作者对它有一种喜爱的情感。

师:表现在哪里呢?

生:表现在作者似乎把可可当成孩子一样在写。

师:你能不能把那句话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这种喜爱之情中,你能看出可可有哪些动作?你能圈出一些动词吗?

生:咬住、飞到、蹿着、打开来、绕着、打起转来。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看出了怎样的一只鹦鹉形象?

生:调皮,聪明,动作十分敏捷。

师:这是一只聪明的鹦鹉、调皮的鹦鹉、动作敏捷的鹦鹉。文中说它还是一只怎样的鹦鹉?有一个词。

生:它还是一只机灵的鹦鹉。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发现的?

生:因为文中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绕着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转,这说明它的动作很敏捷。

师:“总是”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除了调皮、聪明、敏捷、机灵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这还是一只有着丰富想象力的鹦鹉。

师:你能不能把体现它丰富想象力的句子读出来呢?

生读课文。

——袁爱国

在感受趣事之“趣”的特点时,袁老师通过追问、引导、推敲词语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鹦鹉的形象,而劳伦兹对动物的喜爱、欣赏之情,则进一步通过学生的朗读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呈现。

师:你能把黄冠大鹦鹉的调皮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不流利,但感情还比较到位,读出了调皮的感觉。

师:除了调皮,其他同学还能读出什么来?

生:我觉得可可很机灵。

师:对可可的这种行为,“我”的父亲大人是什么反应?

生:很生气。

师:“我”有没有生气?(生回答“没有”)我也想来读一读这一段,你们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感情?(范读)

生:我听出了作者对可可的一种赞赏。

生:还有一种惊喜。

师:我们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充满惊喜和赞赏地把这一段读一读呢?

生齐读。

——陆炜炜

在分析趣事之“趣”时,我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鹦鹉的感情,从分析鹦鹉“可爱”“机灵”“调皮”的特点提升到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感情。这个环节中,有学生与教师朗读的比较,有文本中父亲与“我”对待鹦鹉态度的比较,而学生的感受力则在朗读中形成了。

总之,朗读更适用于进入情境、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而默读则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时使用更为合适。

三、教给学生旁批和摘录,注重学法指导

第四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提出“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第五单元则提出了“学做摘录”的学习要求。

师:你读出了观察者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为了证实自己的实验,不顾别人的眼光来解释心中的疑问。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不懈求知。

师:说得真好,为了求知他坚持不懈。请同学们把这个旁批写下来。这位观察者是一个科学家,是一个动物行为学家,正因为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去追求真理,才有了伟大的发现。

生:我读出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师:说得太好了。请大家记下来。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体现在他收养鹦鹉可可的事情上。

师:体现在哪些句子中?你来读一读劳伦兹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生读课文。

师:从禁锢的精神状态到神采飞扬,你读出了什么?你看出了劳伦兹跟一般的科学家有什么不同?他是在怎样的状态下研究的?那些小白鼠是怎样被研究的?

生:让小白鼠在自由的状态下被研究,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师:写下来。

——袁爱国

师:刚才几位同学做了示范交流,我们会发现文中观察者的行为,和观察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还有动物本身都很逗笑,这些都可以圈画出来然后进行批注,尽可能地把逗笑点表现出来。比如这里老师也做了个示范,你看看我是怎么批注的,再来完善自己的批注。

师出示示范批注,提示学生对照、修改,任选角度批注一点即可。

“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

批注:(1)妙用拟声词,让人如听着作者幽默的叫声一般,很有趣味。

(2)巧用比喻,把小凫拉长颈子的神情比作小孩子拉长了脸,生动幽默地写出了小凫找不到母亲时的惊恐、着急。

师:现在把你原有的批注和修改,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完善一下。

生交流,师巡视,表扬学生,关注学生的旁批。

师(补充提供知识链接):我再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我们还可以从这些角度批注:

(1)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2)恰当运用拟声词、大词小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有时也能收到诙谐的效果。

(3)运用生动的描写,营造幽默的气氛,描绘幽默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

——杨淋

袁老师和杨老师的课都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自读课文,具体落实到什么时候应该写批注、批注怎么写,指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写,在品味语言特色时可以写,在对文章产生怀疑时也可以写。这种学法指导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融入课堂中,这才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吧。

随着部篇教材的全国采用,对于习惯了多年苏教版教材教學的我们来说,了解摸索其中的变化对于我们及时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极为重要。袁老师的课堂对“三位一体”中的“自读”部分的处理,给我们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袁老师在课堂尾声部分又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从一篇课文讲到一个作家,最后再到一本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的兴趣,课文中作者的形象也就走出了短短的几千字,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再一次高妙地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融合。反思自己的课堂,仅仅局限于对文本进行探究,而没有以更宏大的视野、更高的立意来看待文本,这是我们与大师的差距,更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语文要素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