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电图各分支差异

2021-09-22展淑琴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面肌波幅面神经

徐 玺,展淑琴,向 莉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西安 710004;*通讯作者,E-mail:zhanshuqin@163.com)

面神经分支神经电图指标正常值的相关研究,各支间比较,潜伏期及波幅指标有差别[1],有研究使用颞骨内面瘫模型,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受损,表明支配眼轮匝肌的面神经颧支和支配口轮匝肌的颊支受损程度不同,颧支易受损伤[2]。Glocker等[3]对面肌痉挛病人健侧与患侧的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on potential,CMAP)进行检测,发现两侧面神经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无明显差异,原发性面肌痉挛电生理表现与面神经麻痹不同[4,5]。目前有研究认为面肌痉挛患者CMAP的潜伏期缩短[6],然而目前面神经电图未对面神经各分支检测结果进行诊断标准的制定,各分支检测结果对临床提供的参考价值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更多的面神经分支神经电图研究非常必要。为了比较面神经因不同疾病损伤后在不同分支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Bell麻痹、面肌痉挛(HFS)患者患侧及面神经功能正常者4个分支的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旨在将面部分成几个功能单位,为面神经病损进行各分支分析,提供临床依据,为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患者的神经电图诊断更加细化、客观提供参考信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经门诊及住院首次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患者、面肌痉挛(HFS)患者及面神经功能正常者的面神经电图检查的数据,排除Bell麻痹发病1月以上者、未能检测到各分支波形的重度面神经麻痹者、既往有面神经麻痹史的面肌痉挛患者,筛选出288例,其中Bell麻痹2周以上1月内组(Bell麻痹恢复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4.64±15.32)岁,左侧19例,右侧21例;Bell麻痹2周以内组(Bell麻痹早期组)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6.76±14.84)岁,左侧45例,右侧41例;HFS组110例,男49例,女6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0.84±11.08)岁,左侧58例,右侧51例;正常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2.02±15.14)岁,左侧22例,右侧30例。

1.2 方法

采用海神公司产品NDI-094型肌电图仪,室温保持在20 ℃,记录电极使用同心圆针电极,依次插入患者患侧颞支所支配额肌、颧支所支配上睑眼轮匝肌、颊支所支配上唇口轮匝肌及下颌缘支所支配下唇方肌之肌肉肌腹处,地线置于患侧手臂,刺激强度为超强刺激,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所诱发出的电位波幅不再增加时,再将刺激强度增加20%的刺激强度,刺激电极使用表面刺激器,刺激位置为耳前,阴极位于乳突前下方,刺激时间为0.15 ms,每个部位均操作2次测定,以检验其重复性,保留刺激伪迹小的波形图,记录面神经各分支最大反应阈值时的潜伏期(latency,Lat)、峰峰波幅(amplitude,Amp)。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四组面神经4个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期比较

Bell麻痹恢复期组、Bell麻痹早期组、HFS组与正常组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潜伏期比较结果见表1。对于颞支、颊支,HFS组潜伏期低于正常组(P<0.01);对于颧支,Bell麻痹早期及恢复期组潜伏期高于正常组(P<0.05),HFS组潜伏期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对于下颌缘支,HFS组潜伏期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

表1 四组面神经四个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期比较结果

2.2 四组面神经四个分支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Bell麻痹恢复期组、Bell麻痹早期组、HFS组与正常组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波幅比较结果见表2。对于颞支,Bell麻痹早期及恢复期组波幅低于正常组,HFS组波幅高于正常组(P<0.05);对于颧支、颊支,Bell麻痹早期及恢复期组波幅均低于正常组(P<0.05),恢复期组降低更显著(P<0.01);对于下颌缘支,Bell麻痹恢复期组波幅低于正常组(P<0.05)。

表2 四组面神经四个分支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周内面神经变性率不超过25%时,其面神经功能基本较好[7,8];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在神经失用的轻度损伤后,发生局灶性脱髓鞘和髓鞘再生,在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发生逆行变性和轴突的再生[9,10]。本文以2周为分界,对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2周以内与发病2周以上1月内患侧波幅及潜伏期,发病2周以上1月以内者较2周以内者波幅明显降低,除颧支潜伏期延长外,余分支潜伏期无差异,提示发病2周以上时神经变性程度高,面神经电图检出阳性率高,该期波幅均较面神经麻痹早期降低,除下颌缘支外其余分支波幅均值下降至1 mV以下,颞支、颧支与颊支波幅降低更显著。

颧支的潜伏期短,与于何等[2]面神经麻痹动物实验模型眼轮匝肌与口轮匝肌比较结果一致,通常来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则横断面越大,纤维内的纵向电阻抗越小,这就使局部电流增大,传导速度加快[9]。有实验测量豚鼠眼支的神经纤维直径比口支的神经纤维直径大[2,10,11]。本文分析正常面神经颧支潜伏期最短,颞支潜伏期最长,潜伏期短与神经分支短和神经直径大有关,当出现颧支潜伏期明显延长时,提示可能面神经颧支病损,面神经麻痹2周内可出现颧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符合神经纤维直径大、传导速度快者易受损伤、损伤程度大的原则[12,13]。

面神经各分支纤维直径不同会存在损伤差异。在动物实验面神经麻痹模型中发现[14],正常状态下,眼肌中I型纤维占29.51%,Ⅱ型纤维占70.49%;口肌中只有Ⅱ型纤维占100%。神经损伤后眼肌的Ⅰ型纤维向Ⅱ型纤维转化,当神经功能恢复时,Ⅰ型纤维百分比又逐渐恢复,提出Ⅱ型肌纤维更依赖于神经支配。在人类,尽管面部表情肌均由面神经支配,但各表情肌的肌型构成各不相同,不同的肌型构成也可能会影响各分支病损差异。

目前有研究认为面肌痉挛患者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与正常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研究分析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行肌电图检查,面肌的诱发动作电位(CMAP)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潜伏期健患侧有显著差异,患侧CMAP振幅降低,潜伏时延长[15-17],面肌痉挛病因主要为炎症及压迫,引起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出现振幅降低,潜伏时延长,但也有证据证明面神经在长期血管刺激下,面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导致自发放电[18],颅内段面神经与血管的长期磨损,导致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会溢出到脱髓鞘的面神经表面产生冲动,同时神经的兴奋性阈值降低,兴奋性增高,潜伏时缩短,波幅可增高[6]。本文刺激颅外段面神经分析各分支数据,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颞支波幅增高较面神经麻痹及面神经功能正常者明显,颧支、下颌缘支潜伏期缩短较其余分支明显。当出现面神经电图颧支、下颌缘支潜伏期缩短改变或颞支波幅增高电生理改变时提示可能有面神经受血管压迫病因导致的面肌痉挛。面神经电图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病因诊断价值仍值得研究。

4 总结

综上所述,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传导存在差异可能与面神经各支神经直径、走形、兴奋性[19,20]以及支配的表情肌特点差异而致。正常面神经颞支潜伏期长、波幅低,颧支潜伏期最短,下颌缘支波幅最高。不同疾病引起的神经髓鞘轴索损害程度、面神经的兴奋性改变、各分支纤维直径不同损伤程度不同[13],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也会出现面神经各分支病损差异。面神经麻痹早期可能出现颧支潜伏期延长。发病2周以上1月以内时的面神经麻痹神经变性程度高,波幅均较面神经麻痹早期明显降低,除下颌缘支外其余分支波幅均值下降至1 mV以下。面神经受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时面神经电图可表现为颧支、颊支潜伏期缩短改变或颞支波幅增高的电生理改变。目前面神经电图诊断标准缺乏对面神经各分支间比较,本文各分支比较结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需要更多的面神经分支神经电图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面神经颅外段不同分支因不同疾病导致各支传导差异,可为进一步客观、量化及实用性方面研究面神经电图提供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面肌波幅面神经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