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彰显“童趣”的美术课堂

2021-09-16杨慧玲马建新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童趣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

杨慧玲 马建新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彰显“童趣”,建议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唤醒童趣;把课堂还给学生,释放童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点燃童趣;实施个性化教学,表达童趣。

【关键词】小学美术 多媒体教学 童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40-0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知,美术是一门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现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比较注重焕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构建彰显“童趣”的美术课堂。

一、创新教学手段,唤醒童趣

目前,教学改革还在进行当中,美术教育应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但不少一线美术教师,仍然走着传统美术教学的道路,在授课方式上缺乏创新,循规蹈矩地实施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创新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尽可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多用媒体辅助教学,或者设计猜谜语、玩游戏、讲故事等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童趣,使他们感受绘画的乐趣。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一课《魔幻的色彩》是一节关于色彩基础知识的课程,是二年级上册《流动的颜色》学习内容的升级。鉴于低年段学生对色彩的融合现象充满好奇,对调配方法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对色彩的运用也有着积极的尝试心理,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色彩知识不过多讲述,而是设计了符合儿童审美情趣和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首先,在导入环节播放色彩在水中融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色彩在水中融合后出现的奇特变化,进而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情感波动——原来色彩的融合过程是这么奇妙!接着,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做验证:把两种颜色缓缓倒入第三个空杯子的时候,红和蓝颜料混合变成了紫色、红和黄颜料混合变成了橙色、黄和蓝颜料混合变成了绿色,等等。接着,让学生欣赏康定斯基的《玛尔努的教堂》和霍夫曼的《门》两幅抽象油画,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最后是实践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用点、线、面和多种色彩表情达意。这样的教学活动,结合了视听与动手操作的环节,较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获得“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的审美体验;并且活动明显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创作的作品充满个性,表现出独有的童真童趣。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最受尊敬的人》是一节造型·表现课,要求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不同职业人物特征的了解,抓住人物的外貌、衣着等特点,大胆进行创造性表现;同时教师要在课中引发学生对平凡劳动者的敬仰之情,并引导他们在绘画之中“表情达意”。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那该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呢?开课之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奔走在抗疫第一线的可歌可泣的普通劳动者沙画视频,让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配上催人泪下的旁白,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职业的平凡人物形象:用青春和热血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解放军、辛勤育“苗”的教师、盖起高楼大厦的建筑工人、起早贪黑的城市美容师——保洁员等。通过层层铺垫,让学生对这些平凡英雄肃然起敬;接着点拨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抓住人物的职业特点和外貌特征进行创作;最后学生成功创作出各有千秋的人物形象。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释放童趣

美术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融入童真、童趣,但前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设计流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做到用“童心”观察生活,用“童语”交流分享,让“童趣”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中释放。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影子的游戏》是一节贴近生活的课程,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影子和光源的关系,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和影子做游戏。学生在和影子做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到自己走影子也走,自己停影子也停,发现原来影子和自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样设计教学,遵循了以学生兴趣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先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与探究,轻松地掌握光和影子的关系,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回到课堂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子的认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影子像什么?影子可以变成什么?添加什么东西后可以变成什么?接着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欣赏皮影戏、手影戏、舞蹈剪影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与影子有关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影子的无穷变化。

美术资源是很重要的学习素材,可以给学生较好的示范和引领。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合理开发运用优质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展现新时代学生乐学、好学的精神面貌。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的《鸟语花香》是一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体验用笔、用墨技法与表现物象的关系,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审美意味;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这个学段的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用笔、用墨技巧,但教材对国画内容安排偏少,学生学习的素材偏少。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学校批准联系了当地的国画培训基地——“临风书画院”进行研学,让学生穿着“临风书画院”的国学服上一堂体验课。课上,授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带領学生了解国画的发展演变历程,并让学生欣赏了许多国画大师的作品;接着泼墨挥毫示范,让学生当场领略国画“挥毫翰墨”的豪迈与潇洒;最后让学生在说一说、学一学、画一画、写一写的情境中,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新局面。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愉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乐一乐、试一试”的教学环节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尽情释放创作的童趣。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点燃童趣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一般而言,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身心愉悦的状态更容易被激发,而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尽可能地将自己童化、将教材童化、将课堂童化,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亲近感。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我的新朋友》从学科角度看是一节人像写生课,但课程表现强调从生活出发,紧紧扣住“新朋友”这一要素,通过“观察”加深对朋友的了解。为了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强化自己在学生心中的朋友形象,教学本课时,笔者设计了“游戏—体验”的教学环节,抓住“为朋友画像”这一活动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先进行课前热身小游戏——“找朋友”,利用边唱边跳的氛围刺激学生创作的欲望;然后开展猜谜小游戏——看视频“猜猜画的是谁”,当谜底揭晓时学生发现是自己的美术老师,顿时欢呼雀欲,也想试着画一画;接着微课展示“我的新朋友”的创作过程,学生在聚精会神的欣赏中,很快明白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是人像写生创作的核心要领;最后实践阶段,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表现形式大胆用笔、用色,创意表现自己的“新朋友”。创作完成后,笔者将学生的“新朋友”作品组合成了一个爱意满满的班级相册,让学生充满成就感。

本节课的教学,以“为朋友画像”为主线展开,贴近学生生活,营造出轻松愉悦又富有童趣的氛围,迅速点燃学生的童趣,使其在创作中尽情地表达童真、童趣。

四、实施个性化教学,表达童趣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性格特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顺应儿童心理,满足其个性成长和创意表现。正如刘海粟所说:美术教育“既要做到尊重小朋友的个性,又要强调基础训练,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艺术,活泼多样有规矩,又不拘谨,才能提供成功的条件”。

童趣是学生无忧无虑、自由随性的行为特征,但现在小学美术课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表现手法单一、千人一面、失去童趣的“作品”。究其根源,主要责任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致使学生想象力枯萎、创造力减弱、作品失去个性。个性的呈现与表达需要营造轻松愉悦、充满民主的氛围,创设展示个性的平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展示个性、展现童真童趣。那么,该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入手。一方面教师不应刻意要求学生遵守临摹—写生—创作的流程,告诉他们可以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大胆展示自己的构思;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绘画模式,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大胆尝试,以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终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富有个性的评价机制,评价时要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看作品是否采用了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是否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表达了童真童趣,而不是单凭作品像不像就做出武断的评判。

例如,人教版美術六年级下册的《图文并茂》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的一节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回归儿童画的本真。在学生的作品中,有一幅叫《猫咪爱上老鼠啦》,其由四幅连环画组合而成:第一幅图描绘了老鼠和猫咪各自过着幸福的生活;第二幅图呈现了老鼠准备出门;第三幅图画了老鼠去猫咪家偷油吃,结果发现猫咪病了;第四幅图是老鼠正在给猫咪喂药吃。这幅作品无论是创意还是表现手法均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它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一个猫鼠的故事,情境性很强。但在评价环节笔者没有盲目对作品进行评论,而是耐心、认真倾听了学生创作的初衷,原来她特别喜欢小动物,家里养着猫咪和仓鼠,她渴望小动物能够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作品进行了特别的评价:“首先为你‘猫咪爱上老鼠啦的创意点赞,从你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你是一个天真、善良、富有爱心的小女生,因为你喜欢小动物且懂得关爱它们,老师希望你把这种爱的种子撒播到在座每一名同学的心间。其次也为你出色的绘画功底点赞,你的作品用线描的形式完成细节刻画,展现了你的动漫专长,其他同学应该向你学习,勤学苦练,把基础功练扎实。”

正如新课标强调的: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作意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回归儿童画的本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健康成长!

小学美术是一门讲究儿童趣味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新方式、创设氛围、突出主体、彰显个性,以唤醒、释放、点燃、表达学生的童真、童趣,构建一个“求童真 留童心 表童趣 绘童画”的美术课堂。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2020年省级重点课题“‘求童真 留童心 表童趣 绘童画——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7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慧玲(1970— ),女,甘肃酒泉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学;马建新(1976— ),男,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美术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童趣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童趣照相薄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