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溺与规避:短视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析

2021-09-05徐彦青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认同短视频留守儿童

徐彦青

摘 要:短视频是近年来兴起的娱乐方式,吸引了不少用户,其中不乏留守儿童。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调研的方法,寻找留守儿童在使用短视频,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得到自我认同感的原因,探索短视频对留守儿童社会化行为产生的影响。针对留守儿童长时间观看短视频的现象,提出建议来避免留守儿童过于迷恋短视频的问题产生。

关键词:短视频; 留守儿童; 认同; 沉溺与规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045-002

《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抖音的用户规模超过5.18亿,日均视频搜索量已经突破4亿。当下,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APP成为青少年群体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之一。有学者指出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现如今我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研究短视频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1.留守儿童沉溺短视频的原因

1.1科技降低留守儿童接触短视频的门槛

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镇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规模为1.75亿,其中农村未成年互联网使用人数占比90.3%[1]。由数据可知,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即便在经济发展速度较缓的农村,手机的使用率也与城镇相差不大。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型娱乐方式,从手机游戏的诞生,到短视频的兴起,再到直播带货的盛行,新型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当时只是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科技的帮助下变成了现实。与传统的娱乐方式相比,新型智能手机娱乐活动更新颖,且不需要像下棋、跳牛皮筋那样需要聚集多人才能进行,获得快乐的人力成本更低。因此,新型娱乐项目自然比传统娱乐活动更吸引人。新科技的出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但是由于短视频的制作及观看没有门槛,留守儿童不像成年人有自控能力,很容易沉溺其中。

1.2填补父母情感缺失的需求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在外地打工,父母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照顾。老人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能够照顾好留守儿童,但是他们的情感需求很容易被老人们忽略。其实留守儿童最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即便祖父母能够给予他们百分百的爱,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留守儿童对于父爱与母爱的渴望。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空间狭小,往往还会有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出现。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外界,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实现情感交流来源。在短视频APP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境况相似的同龄人进行交流,能从别人的生活故事里获取和自己相同的感受。他人的关注度、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想要有人倾听自己内心想法的需求都得到了实现。他们还可以通过他人拍摄的短视频,见识到平常生活中不常见的风景、人文、物品,这些都可以满足留守儿童追求新事物的情感需求。

2.短视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析

2.1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

2.1.1使留守儿童参与到互动仪式链中

目前短视频的互动功能主要有:评论区的交流讨论和直播弹幕互动两种形式。这两种互动模式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人人地位平等。发布短视频的创作者可以零距离和观众互动。早期,这种留言区讨论的互动方式还存在时间限制。观众和创作者、观众和观众的互动不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观众反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弹幕和直播的出现解决了时间限制的问题。在主播进行直播的时候,屏幕上会有观众的实时互动言论,主播看见后可以第一时间回复。这种即时互动模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感。视频创作者、短视频平台、用户三者通过新型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一条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首次提出。他认为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是由人们相互交流,通过各种互动仪式形式和维持的,人们不同水平的际遇形成不同的互动仪式[1]。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想法创作出一条短视频,将其投放到短视频APP上,留守儿童观看后通过评论同创作者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创作者从评论和弹幕中及时得到反馈。创作者与观众在短视频上的互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互动仪式链。短视频APP为互动双方提供一个共通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互动仪式链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情感连带。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依附在文字上,简单的点赞、评论互动形式将情感能量不断放大,传递出由浅入深的思想观念。留守儿童通过互动仪式链积累情感,并且从中提升认同感。

2.1.2短视频互动增加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十分喜欢短视频的互动功能。在短视频平台提供的一个虚拟空间互动闭环里,人的共情能力被无限放大。当留守儿童发现评论区有和自己境遇相同或者观点相同的人时,精神生活贫瘠的留守儿童很容易有惺惺相惜的情感,他们甚至会产生友谊。通过留言互动的形式,留守儿童会有参与感。当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别人回复了他们的评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看法和别人是一致的,自己仍然处在社会“大部分”群体中。留守儿童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害怕被认为是“小部分”的特殊群体。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城镇,尤其当留守儿童身边的同龄人普遍有父母陪伴,人群或多或少都会认为留守儿童是“特殊的”,是需要额外照顾的。这恰恰触犯到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理,他们不希望自己被特别照顾。在短视频提供的虚拟空间里,一切活动都是匿名进行的,所有真实信息都包裹在网络ID后。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可以从和他人的互动中获取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甚至会和其他网友成为朋友,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沉迷短视频的原因之一。

2.1.3丰富留守儿童生活

短视频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丰富留守儿童的知识面。其次,短视频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交友工具,帮助他们提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留守儿童精神匮乏,娱乐项目少,短视频是他们愉悦身心的简单途径。某种程度上说,短视频是留守儿童的心灵慰藉。除此之外,短视频能给留守儿童展现外面世界的风采,拓宽眼界。

2.2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2.2.1使留守儿童过早接触成人世界文化信息

与过去的留守儿童相比,这一代留守儿童心理上普遍早熟。短视频的出现使留守儿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留守儿童提前感知到成人世界的文化信息,导致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抖音短视频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视频制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关注,拍摄的视频内容毫无内涵。这类短视频通常都充斥着色情暴力因素,视频里的女性大多都被物化,男性喜欢炫耀自己的暴力行为,宣扬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对成年人世界充满向往,会不自觉去模仿视频里的成年人行为来获取自我满足感、博取其他人的关注、宣泄欲望。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娱乐至死”的环境里说着成年人的语言,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会逐渐迷失自我,留下错误的、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2.2不利于培养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关系方面,短视频带来的影响也是弊大于利。虽然短视频有帮助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优势,但实际上这种虚拟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十分不同。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从中实际得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很少。留守儿童花过多时间在观看短视频上,留给实际人际交往的时间很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难以维护。再者,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方法与现实的人际交往方法有很所不同,在网上的社交手段难以运用到实际中来。

3.规避留守儿童沉溺于短视频的对策

目前我国关于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也没有颁布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条例。为保护留守儿童不要过早接触成人文化讯息,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避免留守儿童沉迷短视频。

3.1政府

政府需结合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构建责任体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完善各项制度,与学校、家长一起,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短视频平台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3.2健全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

平台应该完善短视频审核机制,提高短视频投稿门槛,从根源上杜绝劣质短视频的上传和传播。另外,平台可以健全未成年观看模式机制,强制规定未成年观看的时长。实名制账号使用也是必须的。为了防止留守儿童偷用家长的身份证进行账号注册,在使用过程中要有不定时的人脸识别。在短视频的推送方面,尽量减少不符合留守儿童观看的视频出现在推荐页面。

3.3家长履行监管责任

家长的监管是防沉溺最有效的办法。很多家长监管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短视频带给留守儿童的潜在危害。相关部门应该有意识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组织家长学习正确的监管方法,让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了解什么是短视频、沉溺短视频会有哪些危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观看短视频、解决学生沉溺短视频的问题,增加留守儿童间的交往。

3.4学校提升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

留守儿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媒介的知识,接触媒介的课程仅限于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媒介素养基础差,长久以往会过度沉迷于短视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应该多开展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定期举行班会,告诉他们沉迷不良短视频的危害,提高留守儿童辨别短视频好坏的能力,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

4.结语

社会要重视短视频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深入了解短视频平台促成的互动仪式链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希望有更多学者能对这类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和娱乐活动,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正确使用短视频APP,净化互联网环境,保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基金项目:1.基金来源: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项目名称:建设性传播:网络社区传播转型及治理研究;3.项目编号:163080040

参考文献:

[1]何美晶.移动短视频传播中的受众互动仪式分析[J]今传媒,2021(02),23-25

[2]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东南传播,2019,04:75-77

[3]殷文,申丹妮,毛子钰.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J]东南传播,2018,11:109-112

[4]何美晶.移动短视频传播中的受众互动仪式分析[J]今传媒,2021,29(02),23-25

[5]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51-52

[6]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7]冯菊香,邹嘉楠.认同与重塑:网络游戏社区中拟态关系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21(02):21-26

[8]冯菊香,刘俊怡.抖音短视频中农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構[J]新媒体研究,2021(03下):81-84

[9]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35-37.

[10]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11]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12]彭佳妮,冯广圣.“拟在场”:网络社交礼仪功能辨析——以微信“拍一拍”为例[J]东南传播,2021(03):130-132

[13]王菲.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述评[J]新媒体研究,2021(04上):1-5

[14]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15]丁月明.试论网络直播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J]东南传播, 2020(05):56-58

[16]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35-37

[17]李越,吴斯,冯广圣.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21-123

猜你喜欢

认同短视频留守儿童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