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2016-06-01贾陈瑾

新闻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后现代短视频

贾陈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已进入Web 2.0时代,UGC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满足人们的新型欣赏需求,产生了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式——短视频。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分析时下大热的短视频对传统美学的影响,探讨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新媒体;短视频;美学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受到网民的热捧,其出现是对社交媒体现有主要内容载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它的出现也代表了后现代美学的新应用。短视频和我们平常熟知的电影、电视剧的区别就是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性。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分享的新媒体环境使短视频应运而生,同时它也是迎合大众消费需求而出现的,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学意蕴。

随着4G网络的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客户端观看视频,2014年中国短视频社交媒体兴起,先后出现微视、美拍、秒拍等社交媒体软件,对原有的摄影美化社交软件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并重新定义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在自媒体崛起的2015年,诞生了许多新一代“网红”,它们的出现与传统美学有着很大差别,有着“后现代美学”的独有特点。

一、艺术终结论的观念

一百多年以前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他认为绝对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其中包括宗教、艺术、哲学。在他看来艺术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象征性艺术是艺术最原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艺术的形式大于内容;然后是古典型艺术,在这个阶段艺术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后是浪漫型艺术,这个阶段艺术因为内容大于形式而解体,并且开始走向终结。[1]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经过不断发展,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已经不足以表达精神,而要求回到精神自身,但是这种艺术的终结并不是绝对的,它转化为宗教和哲学等精神的更高发展形式。丹托对于黑格尔的说法表示赞同,他在《艺术的终结》中说:“艺术会有未来,只是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我们的艺术是已经衰老的生命形式。”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艺术终结”的看法,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艺术在不同的社会时期融入了当时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古典艺术终结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又生成了。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正在变化和转型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的扩张导致了审美泛化与生活化,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有别于“传统美学”。短视频是视频艺术在适应现代碎片化社会的情况下,从形式和内容上产生变化的后现代艺术之一。

二、后现代视域下的艺术特征

(一)“无规则性”范式

克罗齐曾说过一句话:“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2]我们认识艺术的概念与相关知识都是通过艺术学习中的经典范式,同样我们对于艺术属性的认定也是以经典范式为标准的,比如古典艺术被我们看作是艺术的典范,以古典艺术为标准和参照,一旦出现有悖于古典艺术的形式,就会被质疑其是否为艺术,属于哪种艺术。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艺术也越来越多样性,无论何种艺术形式,不管是现代艺术还是非现代艺术,都打破了古典艺术一贯的规律和范式,以非传统,反常规的方式来表现。短视频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创作规范而产生的,创作者大多是非专业的人,也不完全懂视频创作中的视听语言运用,只是以创造有趣的内容为核心,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搞笑的表情动作来获得观众的认可。

(二)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模糊

在后现代美学中,一般来讲,我们往往提倡的是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并且无孔不入地强调审美,之所以会这样,是对后工业社会现实的回应。我们对后现代艺术的理解以“形象充斥的世界”作为对艺术世界认知的基础和起点,我们的审美观念在无意中达到甚至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被符号化和拟像化,因此其自身也具备了审美的条件。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既体现了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又显示出不同于生活的特质,它通常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和一种精神存在的统一体,在艺术中可以感受到,在生活中却往往无法得知,看不见摸不着,不是具体的具象的事物。艺术可以向我们提供精神愉悦,但无法给我们提供物质现实,它可以以物质作为载体以各种形式在人类面前展现出来。当艺术从古典艺术的高地上降落,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加以改造并当做艺术品进行展出时,艺术高于生活的审美感受也将慢慢消解甚至不复存在,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也随之模糊直至消失。艺术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语言文字可以具体地形象地描绘阐释出它的深刻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3]

(三)审美标准的古典性丧失

根据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他认为只有古典型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正是因为古典艺术中的理念是与感性形式的完美契合,美的定义和标准是源于此。在黑格尔看来,美学研究的领域“就是美的艺术”,美与艺术统一的前提是形式和内容要自然地契合在一起,对于艺术品的创作以及审美体验,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具有古典型内涵。[4]目前大热的短视频就是反艺术的例证,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对古典艺术的挑战,或者说是对美与艺术的必然联系的挑战。多数短视频之所以被转发分享,不是因为视频制作多精良,而是内容充满对现实生活某一现象的调侃,甚至是创作者通过化妆打扮的“自黑”达到搞笑的目的。这种从“审美”到“审丑”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是后现代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社交媒体的用户既是短视频的审美主体,也是消费主体。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UGC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使用户从传统的视频观看中的“观众”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例如“秒拍”软件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滤镜、特效、背景音乐、字幕等功能,并且由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便捷性,用户可以随时使用短视频应用软件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瞬间。新媒体环境下的短视频的用户摆脱了传统荧幕观看作品的被动状态,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充分体现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拍摄的短视频赢得人气,成为“网红”。

(二)镜像美学

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拍摄和分享平台更广,内容形式更自由。目前,大部分短视频都是调侃社会热点事件和恶搞,短视频软件用户通过用接地气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情动作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思想。当下短视频UGC内容呈碎片化模式裂变传播,并且在内容制作上运用自身影视专业的优势,题材的设计新颖独特,广泛涉及了从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到八卦闲聊的娱乐事件,草根化的叙述模式并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迎合了当下新媒体的使用群体尤其年轻群体对娱乐视频的需求,在当下视频领域发展开辟出新的视角,打破以往陈旧化叙事机制,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彰显出创意的重要性。

(三)科技美学

短视频相对于传统电影来讲播放时间短,但是用户可以借助软件的功能对视频进行编辑,其中包括添加滤镜,特效,字幕等等。在短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创作者加入数字技术,这样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错觉印象。例如美国人Zach King在youtube上发布的“魔术”短视频,利用借位和剪辑的效果使人产生视觉上的误差,产生魔术的视觉效果,被人称为“男巫”。功能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和速度越来越快的移动网络进入大众生活,使用户从短视频的接受者、消费者变为参与者、创作者。与此同时,短视频社交软件也给用户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在观看的同时直接评论或用转发等形式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进而也为短视频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机遇。

结语

艺术走向终结并不是终结艺术本身,而是传统的艺术观念。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所以这种适应后现代社会的新的艺术形式将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短视频集成了图片、影音、语言表达的综合特性,让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且也有它独特的审美意蕴。这可能使它催生出的草根创意达人、各行业意见领袖、品牌营销创意等会较以往更加不同,短视频可以说是视听综合直观艺术进步的产物,艺术并未终结。

注释:

[1].黑格尔.美学(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3].宋丽莎.从后现代视域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04

[4].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从黑格尔到丹托[D].浙江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后现代短视频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