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2021-08-26黄丹

求知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黄丹

摘 要:文章就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对昌吉市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昌吉市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09-02

从中国教育实现的情况来看,教育要总体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当前中国有14亿人口,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所以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2018年,新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经费总支出达到956.1亿元,比上年增11.8%,截至2018年底,全疆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6.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1]。2018年 4 月 18 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城乡居民的阅读量和不同介质阅读率存在明显差异,建议满足农村阅读需求,加强农村阅读引导。

一、现状分析

(一)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对象

对昌吉市辖的十所乡镇学校:六工镇中心学校、硫磺沟镇中心小学、庙尔沟乡中心小学、佃坝乡中心学校、阿什里乡中心学校、三工镇常胜中心学校、二六工镇中心学校、榆树沟镇中心学校、大西渠镇中心学校、滨湖乡中心学校的4年级至6年级小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发放问卷510份 ,回收了501份,回收率為 98.2%,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 98.4% 。

(二)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统计与分析

昌吉市农村小学生民族结构情况。昌吉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昌吉市的十个农村小学4年级至6年级501人中,汉族156人,占31.1%,回族154人,占30.7%,哈萨克族86人,占17.2%、维吾尔族55人,占11%,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满族、东乡族等其他民族50人,占10%,从数据可以看出,昌吉市农村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情况。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为272人,占54.29%,阅读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的为154人,占30.73%,在2小时以上的为41人,占8.2%,不读的为34人,占6.78%。可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时间没能得到保障。

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情况。501人中,34人不参加课外阅读,所以阅读内容情况调查只有467人参加。平时阅读教材教辅占64.7%, 302人,所占比例最高。选择阅读名著的32人,占6.9%,表明不少学生的阅读目的依然是为考试考高分。阅读休闲娱乐类型书籍的为117 人,所占比例为25.1%,阅读科普类书籍的为16人,占阅读3.43%。

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来源情况。在调查的467人中,281人获取课外读物的途径是选择购买占60.2%,123人选择网络阅读,占26.3%,这是近几年农村网络全覆盖,电脑普及所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阅读资源理应最为丰富的图书馆,选择去借阅的小学生竟然只有49人,仅占10.5%,这表明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图书相对老旧,种类匮乏。14人选择农家书屋,占3%,表明农家书屋在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二、造成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昌吉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主要产业为农业、畜牧业, 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其中三工镇、阿什里乡、庙尔沟乡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庙尔沟乡少数民族比例达到90%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昌吉市乡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农牧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三年均为100%,小学生巩固率达到100%[2],但教育质量却低于全国水平,并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特别是民族教育质量堪忧。现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书屋给农村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天地,但昌吉市农家书屋后续经费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书屋真正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很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学校原因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昌吉市农村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工资发放、 校舍维护、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上,而保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览室购书经费,是从国家按学生人数下拨的运行经费中挤出来的,财政、教育方面没有硬性投入要求,缺乏保障机制,因而造成昌吉市各农村小学的图书室建设乏力,处于应付状态。农村小学的课外读物可说是极为匮乏,图书室里的图书内容陈旧,破损严重,同时也没有配专职图书管理人员,大多由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任课教师兼职管理,图书管理混乱,无法开展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另外,学校会因升学率的考虑,重在强调成绩,而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三)家庭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家长在孩子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调查中,笔者发现昌吉市农村家长在小学生家庭阅读指导这方面几乎是空白。调查这几个乡镇,家长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高,主要以务农、放牧为主,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家长只有初中学历,有的家长甚至无法用国家通用语言谈话交流,他们基本不会买书刊报纸来阅读,而是在休闲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孩子上小学后,家长更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导致孩子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层次偏低。另外,很多农村家长认为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课外阅读没什么用。如果教师要求家长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家长首选辅导之类的书,目的只是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甚至还有不少农村家长认为孩子上完初中,最好能学门专业技术,这样可以早找工作早挣钱,回家还能帮家长种地、放牧。

三、解决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社会方面

昌吉市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和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加强对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使阅读走进农村百姓生活。针对昌吉市农村农民阅读水平和阅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积极开展多层面的社会赠书活动,利用昌吉市公共图书馆、乡村文化站、村委会等举办各类型的趣味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等活动来吸引农村小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其阅读习惯。昌吉市政府还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充实乡镇“农家书屋”的纸质书刊。昌吉市公共图书馆要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图书管理知识,掌握图书管理软件,为农村小学生阅读提供专业化服务。强化昌吉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实现公共图书馆多层次网络建设,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将适合小学生的優秀的课外阅读文化资源建成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昌吉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让小学生在家就可以通过平板、手机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

(二)学校方面

昌吉市各农村小学校要建立起课外阅读活动的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定期举办,班级为单位的读书会、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的分享、交流中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外阅读[3]。学校要尽可能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购置一些小学生喜爱的图书资源,以给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文献保障。学校还要最大限度地开放学校的阅览室,保证农村小学生们可以借到图书。教师和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情况,根据小学生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推荐借阅服务。此外,教师也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交换课外书籍提供条件,让更多学生所喜欢的书被传阅,使图书资源得到合理并最大化地利用,同时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4]。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家庭对课外阅读的支持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实后盾。但是,昌吉市农村家长受自身认识的局限,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昌吉市各农村小学和教师还应该多做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家长会、班会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农村家长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在购买和借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时,可以向教师寻求意见和建议。随着昌吉市文化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昌吉市各农村已经做到“村村通”“户户通”网络全覆盖,在农村家庭里,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农村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孩子多读经典作品,避免不健康读物的侵害,促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健康有序进行[5]。

[参考文献]

[1]央广网.新疆教育脱贫攻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126485630705553&wfr=spider&for=pc,2019-05-10.

[2]中共昌吉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昌吉市年鉴2017[M].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7:329.

[3][5]丁小佳.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市牛角中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侯宇婷.黑龙江省农村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与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作者简介:黄 丹(1975— ),女,副研究馆员,硕士,昌吉学院图书馆采编部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