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在诗词思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2021-08-24左香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批判性思维

左香

摘   要: 2017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到思维活动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思维活动的开展是思维品质养成的重要条件。以诗词阅读教学为例,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教师阅读任务的设计等方面,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诗词教学   思辨阅读

我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浪漫主义源头的《离骚》,还是代表着诗词发展巅峰的唐诗宋词,都是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璀璨夺目的瑰宝,那里有塞外旖旎的风光,有田园无忧的生活,还有思妇哀怨的眼泪……后人应该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百世流传、享誉世界。

诗贵在含蓄,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含蓄朦胧”,诗歌通过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通过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借典抒怀,通过物象的描摹托物言志,都给诗歌情感的表达增添了朦胧美,恰恰给今人留下了揣摩品味诗歌的余地和空间。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必修教材中“笔落惊风雨”等诗词专题的选入还是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编选,再到新版教材中增补的大量优秀诗词作品,都能很好地深厚高中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化内涵,诗歌理解多义朦胧的特点给了高中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可以基于诗歌本身,结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问,或发表观点,在思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核心素养,提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①(4),并以此为课程目标之一。然而在传统教学方式贯穿始终的诗词教学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先学生自读,然后教师讲授方法,教师给学生时间结合方法赏鉴,之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最后学生再齐读背诵。比如在教授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老师就会告诉同学们登高类的诗一般按照什么样的流程写,一般会有哪些感情的表达,然后学生逐句分析,教师再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或者流程看似高效,但以知识方法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是能让学生拿到一首诗可以独立自主地赏读品鉴呢?是不是真的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是不是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事实上往往是事与愿违,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会了依赖,学会了等待,认为老师把所有的知识、方法都交给他们,只需要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姿态静静地等待就可以了。久而久之,阅读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更不要谈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更多地给予学生思维活动的权利,松开束缚住他们思想的绳索,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让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绽放,而非在角落里隐藏。落实在具体诗词阅读教学中,有如下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批判性思辨阅读之基础——反复诵读

首先,诗歌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离不开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如此,我们常常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人摇头晃脑地反复诵读古诗文的场景。在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时,学生对诗的理解逐层加深。读诗一读其音,二读其意,三读其情,四读其境。从读准字音,到理解字义,到揣摩情感,到读出整首诗歌的境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授古诗《锦瑟》时,课上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同学们读得整齐又铿锵有力,我没做过多的点拨和评价,而是让同学们各自自由读,读完了谈谈感受。读完第二遍,有同学说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含义是怅然若失的感慨,应该读出伤痛。接着,我引导学生继续朗读,品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也提供了两种最常见的主题理解“爱情悼亡说”“自伤身世说”,供同学们讨论思考。同学们很快就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人支持第一种,理由是“琴瑟共鸣”,“瑟”有可能是妻子生前弹奏的,睹物思人感怀往事。有人支持第二种,理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对故国的思念表达的实则是作者对国家的忧虑,作者渴望有所作为,回望过往岁月,青春已逝抱负难成。当然,李商隐的诗歌本身就有朦胧不确定性,答案不必强行统一。讨论到这里,这首诗的解读已经很深刻了,我让同学们再齐读,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了。后来班上有个男同学主动要求朗读这首诗,他很深沉且意味深长地读完这首诗,读完后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懂得着眼当下,做好身边事,珍惜眼前人,不要把遗憾留在未来。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友爱同学,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有些错过了,人生便不完整。”

同样教授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点名朗诵,有个同学面带微笑,用洪亮的语调朗诵完了整首诗,我问他读出了什么情感,他的回答是“这首诗歌很温暖,尤其那句‘春暖花开,我能想象到面对着蔚蓝的大海,吹拂着温暖的海风,还有拂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接着我让同学们再读读、再品品。在反复诵读后,我又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诗,他用低沉伤感的语调读完了,我让他说说理由,他说:“我从这首诗歌中读出的是一种孤独和伤感,诗歌呈现的种种尘世的幸福是作者不曾拥有的,比如喂马、劈柴,比如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尘世琐碎又平凡的生活,过去和现在的他都不曾拥有。还有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也只是他明天的理想,此刻的他是孤独的。当周围的人都能拥有尘世的幸福,他却只能孤独地面朝大海。”的确在一遍遍朗读后,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从怀疑思索到批判否定再到思维重构,在自主阅读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慢慢读懂了一首诗的境界,也读懂了自我,读懂了人生那一份难能可贵的体验。

二、批判性思辨阅读之辅助——资料注释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结合相关资料注释的提示。在紧张的高中学习时间中,在有限的学习资源内让他们自行解读或者深层剖析还是有难度的,课上阅读诗歌时,同学们可以自己对照页下注解,也可以参考工具书等资料,借助他山之石提出独特而深刻的思考。比如《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后半句,页下注解中对于“说”提供了两种解释以备参考,其一解释为“言说”,其二是作通假,解释为“解脱”。课上阅读时,我让同学们思考,“你同意哪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部分同学认为通假意思更好理解,认为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解脱,而女子沉溺于爱情中则不可以解脱。也有同学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这样理解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武断地给所有男性盖上了“薄情寡义”的印记。世上也有男子为情所困,沉溺其中。他们认为理解为“言说”更好,因为沉溺于爱情中,女子内敛含蓄的性格和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地位让她们更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情感。同样,“氓之蚩蚩”中“蚩蚩”二字页下注解给的是“嬉笑的样子”,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敦厚的样子”。有同学认为应该理解为嬉皮笑脸的样子,这样就和下文男子“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形象吻合。也有同学认为如果氓一开始出现时就是嬉皮笑脸一副不穩重的模样,女子又怎会倾心于他,对他死心塌地?理解成貌似忠厚老实更好理解,这和下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女子发现男子婚前婚后言行不一致而痛苦和失望对应。课上阅读诗歌时,同学们可以自己对照页下注解,也可以参考工具书等资料,提出独特而深刻的思考。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样借助资料,可以给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提供更开阔的角度和相关理论支撑。

三、批判性思辨阅读之导读——教师引领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的开放性引导不可缺少。教师在阅读体验、独立思考及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于诗词的理解一般比学生更全面、更深刻。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利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思维的碰撞,達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教授《望海潮》时,整体读完这首词后,我给了学生一个问题:“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当时钱塘的繁华景象?如果让你描绘,你会去掉其中某个或某些方面吗?为什么?”学生很快投入诗歌的品鉴之中。第一个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概括完成。这首词上片注意扣住“繁华”写了钱塘地理位置优越、历史地位高、建筑装饰华美、人口众多物品丰富。下片扣住“清嘉”写了西湖景色之美、人情世俗之美及达官贵人的潇洒生活。第二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因为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即成。这个问题大家形成了争议,有人认为“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句话写达官贵人游乐时随从众多,显得较庸俗,貌似文雅实则是附庸风雅、奢侈无度,这句和整个下片“清嘉”的清新美好基调不吻合,应该去掉。但也有同学认为这句写出了达官贵人听着音乐赏着烟霞的沉醉快乐,是在赞美钱塘景色惹人喜爱,侧面赞美钱塘的美好,应该保留。也有同学认为“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句虽然在描写上很出色,有比喻拟人等手法,但是放在上片中,和上片“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所表现的市井繁华不协调,没能扣住上片领字“繁华”,应该删去;也有同学认为这句写钱塘江自然景色的雄伟壮观和人世繁华景象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应该保留。在思辨性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各自表达观点,思维形成有效碰撞,作者的写作意图渐渐浮出水面,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再比如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时,诗中有一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当诗人在梦境中游历一番天姥仙境之后,恍然间回到现实,他会是怎样的心境呢?对于这两句话我给了同学们两种不同的解读供他们去思考——乐观说、悲观说。让同学们充分讨论,有的同学读出了悲观,认为这两句表达了世间所有的快乐都如付诸东流的江水一去不返,让人措手不及、怅然若失;而有的同学则读出了乐观,俗世的那些快乐、争名夺利到头来都是一场梦,随着流水荡然无存,何必在意?何必当真?忘了吧,还是到自然中享受自在洒脱的自我,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认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提高理性思维水平”②(130)。的确,思维的批判性是思辨性阅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呼唤这种思维品质的回归与构建,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隐退,把课堂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更多交还给学生。这样,基础知识的传输会被探索能力的挖掘取代,单向提问式课堂会被多元互动式课堂取代,简单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会被思维活动的广泛开展取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课堂上将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语文核心素养将会被更多的高中生具备并运用。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批判性思维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