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分析

2021-08-23张晓艳

考试周刊 2021年53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张晓艳

摘 要: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对古诗文也不感兴趣,面对如此现状,文章尝试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情景化问题的设计、专题学习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古诗文;培养思维品质

一、 引言

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语文课程目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水平的高低。这一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断提高,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更高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还是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语文学科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现状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但是,当下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关注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一)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为受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是配合老师的,因此,课堂上教师注重讲解古诗文的知识,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用讲解知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质疑、批评,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教古诗文的流程一般是:纠正字音—朗诵诗文—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讲解语法—归纳段意,然后让学生根据语法特点自己翻译,最后教师纠正问题,进行点拨,给出标准的翻译。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中古诗文的学习重点仍然是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如果有创新,那么古诗文的教学课堂更多的是课本剧表演、改编成歌曲进行演唱,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古诗文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落地生根,学生的思维品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二)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

由于教师对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基本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解、翻译,剩下的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加强记忆,而学生很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缺乏批判质疑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打开语文课本就会按照以前的学习经验,他们认为,只要是选入课本的古诗文,都是经典篇目,默认课文非常好。其实学生也不知道这些经典的古诗文到底好在哪里,渐渐地,学生就放弃思考和质疑,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只会给经典诗文点赞,逐渐失去了探究文本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真正的高考仅靠学生背诵就能得分的部分非常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评价思辨等综合能力。

三、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针对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古诗文素养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虽然怕文言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古诗文功底不够、教学的底气不够。语文教师如果要想在古诗文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自身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古诗文的教学就是解放孩子的最好时机,由于古诗文中的画面感很强,意境优美,不同的人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宋词《雨霖铃》时,经过反复朗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细节描写展现离别的场面。其中有同学就对这首词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具体如下。

傍晚时分,大雨刚刚结束,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耳边不时传来残蝉的鸣叫,远处,太阳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不愿离去。

远处的长亭里,词人和他的心上人对坐,桌上摆着几碟小菜和一瓶还未开封的佳酿,小菜丝毫未动,词人却已显出醉态,可能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上人在一旁抽抽搭搭的,拿着丝巾擦拭眼角的泪,词人无奈地叹气。

江边的老船夫大声喊道:开船喽……开船喽……

词人听到船夫的声音,眼看离别在即,只好站起身拉着心上人的手,一肚子的情话却说不出口,终于化成一声长长的叹息。看着心上人不舍的表情,也只能大步走向小船,在船夫的号子声中离开了。

词人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离开心上人,何时才能重逢,不觉从心里升起丝丝苍凉的无力感,长亭还是长亭,江水还是江水,只可惜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凭谁问?何时归故里,再与佳人相逢?

这样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同时,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教师要能预设到课堂中发生的状况,并且随机应变,对词的作者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到好處的点评,既能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对学生的不足要能委婉含蓄的指出,这样才能达到最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效果。

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状态,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教案,相同的课件,这些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心灵的对话,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这就非常考验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智慧。比如语文教师在《项脊轩志》教学中,慢慢去引导学生体会“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的情景,对文中的这个细节,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会忽略掉,为什么这里母亲要隔着门问却不直接进去看呢?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