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的策略

2021-08-23王彩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
关键词:初中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比较改写和主问题引导等“文言并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操,最终达到丰富其精神世界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当下文言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要求等情况的限制,文言文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创新改革,根据教学实际探讨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的策略。

一、当前开展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文明成长的需求。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背景下,古代先贤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为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与古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刻地领会我国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进而在信息全球化、大量海外思想流入我国的背景下,达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达到“文言并举”的方法

在当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文言并举”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并且在文言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其中体现的思想加以内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反复诵读达到“文言并举”

古代人们常用“吟唱”的方式诵读文章,以便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感悟,由于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韵律感,在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尽管当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会设计文章诵读的环节,但诵读方式多是教师示范性朗读后,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模仿,这种缺乏明确的诵读目标,为了“读”而“读”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面对上述问题,为达到“文言并举”的需求,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文章阅读的方式,加深其对文意的理解,进而达到深刻感悟文言文文化内涵与魅力的目的。例如,笔者执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学生经常会将文中的“今齐地方千里”翻译为“现在齐国的地方有上千里”,这种翻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正确对这句文言文进行断句,导致翻译不准确。对此,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向学生介绍这句话的两种断句方式,“今齐/地方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并要求学生参照这两种断句方式结合注解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明确在古文中“地”与“方”是两个词,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现在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最终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言文的内蕴。同时,在文言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行文的精妙之处。例如,学习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笔者依照学生的性别,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学生逐句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另一组的学生从文章的第一段中找出与第一组同学阅读相对应的句子,最后再将作者、马生与学生自身的求学环境进行对比,达到引导学生“读中思”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终能够以作者为模仿目标,努力学习。总而言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科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并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从而实现“文言并举”的效果。

(二)比较改写达到“文言并举”

词句赏析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言文的创作时间距今久远,文字运用方式与当前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初中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存在无法感悟作者情感内涵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刻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改写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从而加深其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章有写景抒情句,为使学生能够从写景句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后,通过删改文章部分词句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具体来说,对于文章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盖”字表示“原来是”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删除“盖”字并将两句话进行对比的阅读方式,使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竹柏影的惊喜之情。同时,为加深学生对这句话中“竹柏”的印象,教师可以将这句话改为“盖杨柳影也”,并和学生一起閱读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一文,学生切实体会作者选择竹柏为意象的原因,深入了解苏轼的事迹与人品,同时拉近学生与苏轼之间的距离。总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删改原文使学生进行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用词严谨特点的认识,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问题引导达到“文言并举”

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钱梦龙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在文章中找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情节或是句子作为教学切入点的方式,调动全篇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主问题教学法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收录在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相对短小,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就能够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为更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文章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一个或者一组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内涵。需要注意的是,为使主问题的设计能够满足“文言并举”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找出合适的问题切入点,同时,若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超过一个时,需要加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文章内涵的目的。总之,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已经不局限于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刻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的同时,提升其文学素养。为满足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设计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以便使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可以达到涵养学生心灵的目的。

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操,最终达到丰富其精神世界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文言并举、言文合一的方式,使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以便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彩丽(1980— ),女,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打造精彩初中英语课堂的措施分析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