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有我”之境 生成个性作文

2021-08-23吕学骥钟冰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

吕学骥 钟冰

摘要: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紧扣时代主题、注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了高考以文化人的目标。在试题的设置上强调真实思辨,着眼于学生自我真实的表达。以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作文题为例,谈一谈考场作文中注重聚焦“真我”“个我”“大我”,从而写出真实而有思辨性的美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有我”之境;个性作文

何为“有我”之境?顾名思义,它是指在写作中主体者有效地将自己对世界、生活的现象转化为自己的感知,同时有效地进行审美的创造,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纵观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普遍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进而有“个性”地表达自我。这就要求考生要注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生发自己的认知,写出“有我”之境的文章。笔者以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题为例,谈一谈在写作中融入“有我”之境,写出个性化的文章的三个策略。

一、理清概念,写出“真我”之态

写作是一个“双向转化”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深度审读材料的基础上,理清相关的概念,进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而真实的语言。在这其中,学生需要以意识为片段,运用感性思维描述客观的世界。

首先,解读概念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写作是作者表达自我、抒发真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直接感知经验,表达原生态的生活。比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题,学生需要审读出材料中相关概念,解读出概念内涵,化抽象为具体。作文材料如下: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通读材料,语言简短、寥寥几笔,但是却寓意深刻。在考场中,学生需要条分缕析地理清关键性词语,进而分析内涵。学生可以理出“弓”“矢”“的”三个关键性词语,结合前后的语境,学生得知这是一则以事喻理的材料。材料以“弓”来喻“修身”,以“矢”来喻“矫思”,以“的”来喻“立义”,注重以物喻行、以事喻理。学生在考场中需要从简单的事情中,学会抽丝剥茧,阐述做事为人之道。基于此,学生可以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形象地表达自己对“修身”“矫思”“立义”的见解。

其次,化概念为理性,写出“真我”。在解剖概念内涵、理清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要注重联系自身,进行原生态地表达,写出真实自我的状态。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会疑惑、彷徨甚至是失落,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思考,叩问自己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该何去何从。学生可以思考归纳出以下观点:(1)加强修养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2)端正思想可以助推理想的有效实现;(3)人非圣贤,修身矫思需要持续进行,方可驶向理想的彼岸;(4)理想很美好,还需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5)以“义”为目标,才可让理想变得触手可及。

二、摒弃“程式”“大众”化,写出“个我”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知,写出个性化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注重写出“我”的情思。

首先,走出程式化,写出“个我”之见。所谓的“程式化”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能原汁原味、形象生动地挖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个我”的情怀。就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题而言,“当代青年追求理想”这一话题虽然宏大,但是易于学生挖掘平淡生活的小波澜,写出独特的见解。以上面作文为例,学生可以“弓”为引子,形成以下观点:(1)射箭先定箭靶,逐梦须有目标;(2)射箭以义为的,逐梦不离正义;(3)射箭以践为本,逐梦砥砺前行。这样的论点有别于一般学生的“目标”“态度”“自信”等,巧妙引入比喻,更加形象生动。

其次,走出大众化素材,写出“个我”之情。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写时代青年“追求理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想”这个话题本身就比较大,加上“时代”“民族”这些大背景,学生在写作中容易泛化。这就需要学生选择小切口,立足小众化的素材,表现真我之情。学生可以选择日常所遇到的“活词”“熟语”“热事”,从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围绕上面的文题,学生可以联系当下提到较多的“躺平族”“奋斗党”,展开思考,可以这样表达:

那些大考將至,上课还昏昏欲睡的同学,怎可扬帆起航;那些抱着“葛优躺”心态的“高三党”,怎可绽放理想之花;还有时下的“躺平族”们,怎可点燃理想之灯。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奋斗党”,用积极向上、阳光热情、主动进取的态度迎接一个个挑战。

三、摒弃平面思维,写出“大我”之境

在考场作文中,学生往往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陷入“以小见小”的写作误区。优秀的作文需要有大气、豪气,展示出磅礴正气,演奏出时代的旋律。只有这样才能让阅卷人读起来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基于此,学生需要摒弃平面思维,学会向纵深开掘,不断地写出”大我“之境。

首先,立足材料,多维追问。在考场中,学生需在立足主题的前提下,从点到面,进行发散式思考。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题,学生需要以“追求理想”为大的主题,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上展开多维追问,从而得出自己对主题的多元思考。部分学生反思出当下青年甘愿躺平的原因,从而深度思考“追求理想”的先决条件。可以这样表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生活,愈演愈烈的“内卷”,这使得部分青年们只能无奈地选择“躺平”,蜗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寻找自我舒适区。他们还信誓旦旦地以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美其名曰为“诗意生活”。殊不知,这是一种逃避社会、封闭自我的行为。长期下去,他们将会被社会抛弃,真正成为时代的“弃儿”。

其次,注重联系时代,从“小我”走向“大我”。高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体现学生的“大我”情怀。正如梁衡所言:“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也就是说在写作中,学生需要立足个体,写出大情、大理的文章。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设置了典型的情境任务,具体如下: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从上面的任务中,学生需要注意两个限制语。一是“追求理想” ,二是“当代青年” ,前者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后者明确了写作的身份。同时,材料中明确要求“结合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修身、矫思、立义,行动这些问题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学生需要站在时代的舞台上,放眼未来去看待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回望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现状,写成下面的文字:

理想之路的铺就离不开一代人的探索、奋斗、实践。我们无法忘记《觉醒时代》中陈独秀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仿佛听到22岁的毛泽东在潇潇雨幕仰天长啸,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我们更无法忘记庚子年间,那些无数个“后浪们”冲在了战疫最前线的身影。正是由于每一个时代,无数个华夏儿女用自己的青春谱出了一曲曲大“义”的乐章,才有了令人瞩目的中国成就。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绝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无病呻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摒弃程式化、平面化的思维,聚焦“真我”“个我”“大我”,从而写出自然深切的美文。

参考文献:

[1]陈淮高.“真我”“新我”“大我”——谈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7).

[2]徐建丽.高中微写作生活化问题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作者简介:吕学骥(1978— ),男,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2019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2018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2016年高考作文必背50篇范文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