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践的思考

2021-07-16周宗辉施杨纪洋洋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践

周宗辉 施杨 纪洋洋

摘要 近年来,苏州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模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共享农庄等“农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创新创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对几种模式的归纳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农村“双创”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1-02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of Suzhou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ZHOU Zong-hui,SHI Yang,JI Yang-ya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zhou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formed a unique large-scale farming industry,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rural e-commerce, shared farm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summarizing, analyzing,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the new industries,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patterns of several models, we will promote new progress, new breakthroughs and new results in rur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2018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1]。近年来,苏州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乡村能人、留学归国人员等人员将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对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模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共享农庄等“农业+”融合发展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

1 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主要模式

据统计,苏州已有800多名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带领1 300多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1 000多个,催生了一批创新性强、适用面广、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大的项目,年收入达到69.1亿元,直接带动了4.7万人就业和20多万农户不同程度增收,充分展现了农村创业者的精神风采和创业创新实力,增添了农村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苏州将农村创新创业工作列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1 000个创业创新典型[2]。涌现出以下5种模式。

1.1 “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

“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主要是围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面向农业产业领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3]。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上中下游融合。将农业生产、加工、推广等多个链条结合起来,实现各环节共享均衡利润,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二是一二三产渗透。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体验经济、休闲经济,使创业活动在不同产业间交叉和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或者新业态。三是产前中后联合。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以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壮大地方农业经济。

以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为例,其创始人柳倩楠2012年在淘宝上开设了首家销售茶叶的店铺——碧螺旗舰店,并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制来改变传统茶叶,成为洞庭东山首家开设“茶叶店”的淘宝店主。2014年,成立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周边34.67 hm2茶园,打造了一个以茶为主题的农文旅产业链,使得农民增收致富。相继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碧螺旗舰店”,电商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产品销售量屡创新高,2018年线上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电商会员人数超过8.5万,“碧螺旗舰店”获得了“十佳电商”的荣誉称号。在产品包装上,柳倩楠引进现代化自动加工设备,将产品进行定量、小型、标准化包装,使产品更健康,携带更方便。新茶品进入市场后,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产品也成为中茶公司的时尚国礼茶、香格里拉酒店的畅销产品,让家乡的茶产业实现了全品类发展。

1.2 “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

“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返乡农民工、中高校毕业生及科技人员等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周边农村创业创新[3]。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综合素质高。这类群体往往知识水平高,社会经验丰富,有头脑、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对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独到认识和理解,把握市场机会能力较强。二是带动能力强。这类群体往往参与家庭农场式经营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农民参与生产经营。有调查显示,农民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可以带动更多农民创业致富。三是创业创新意愿强。这类群体往往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具有长期投身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30多年来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合作,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上,已经带动起省内外的葡萄客户2万多家,涉及辐射面积3.333万hm2。引进并保留国内外优良鲜食葡萄品种1 200多个,在国内首次由徐卫东命名并推广了“美人指”“夏黑”“黄蜜”等优良品种,首次在南方推广了“高宽垂架式”“生草栽培”新技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与国内外葡萄专家保持交流与合作,矢志不移20年搞葡萄的杂交育种,在葡萄育种上获得了突破。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及结合航天卫星搭载,已经培育出了杂种后代实生苗3万多株,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优质葡萄新品种示范及育种育苗基地。

1.3 “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带动农民创新创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具有3个优势[4]:一是规模效应强,能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基地;二是产业优势佳,往往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形成规模效应,能够形成农业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产业优势;三是经济效益好,能够发挥龙头引领效应,培育一批产业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大的农业品牌,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发展[5]。

以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创办于2002年,是一家集蚕桑种植、加工,床品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家纺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真丝家纺企业之一,目前在国内外拥有近300家专柜和加盟店,并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8月,公司成功登陸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家纺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同时,在苏州市政府、吴江区政府的支持下,“震泽现代蚕桑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成为弘扬传统技术文化,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

1.4 “双创园区(基地)集群型”模式

“双创园区(基地)集群型”的主要特点是依托各地现有的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和基地,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和服务集中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业,加快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带动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5]。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农业+特派员”。这种模式要求利用涉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学习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引导更多农业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创业致富。二是“农业+星创天地”。这种模式要求降低农业创新创业门槛,支持和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农业经营,培育农业发展新主体。三是“农业+园区”。这种模式要求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联系,为农村双创提供见习、实习、实训、咨询、孵化等多种服务的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2017年认定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例,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以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园艺、物联网等为主,在人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服务上给予大力支持;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创业基地以蔬菜、水稻、林果、水产种植、养殖等为主,在优惠价格租赁设施、种植养殖产品技术培训、展位招商等方面给予支持;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创业基地以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电子商务等为主,在人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服务上给予大力支持。

1.5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模式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的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农业+”为突破口,聚焦“三农”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开展创新创业,从而加速区域间、产业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培育“三农”发展的新增长点。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农业+电子商务”,通过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涉农企业提供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增值服务,带动更多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从而扩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二是“农业+旅游”,通过建设小城镇、美丽乡村等载体,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培育、环境优化、服务配套的田园综合体,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生活和消费,壮大农业休闲产业;三是“农业+工业”,利用当前信息化手段,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融资、规划等服务,引导农业企业有效整合大数据平台,提高经营管理综合能力。

以苏州市食行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首创的C2B2F(Customer to Business to Farm/Factory)模式,以社区智慧微菜场为服务点,通过大规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直接连通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食行生鲜提供的产品包括蔬菜水果、鱼肉蛋禽、粮油副食、零食酒水等11个品类3 000多个品种,涵盖居民日常所需的食材,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随时随地订购生鲜产品。食行生鲜自建面积约5万m2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集检测中心、冷藏库、冷冻库、低温作业区、专业冷链车、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为一体,采用全程冷链配送模式,将用户订购的产品全程冷链配送至社区智慧微菜场内的智能冷藏柜,用户通过输入密码或者刷卡自助提取。

2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制约因素

2.1 内部因素

2.1.1 知识结构有待完善。来自基层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1%、高中(含中专、技校、职校)文化程度的占13.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07%,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劳动力比例总体不高。反映大部分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基本上凭经验进行生产经营,难以从事技术复杂、操作复杂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较低,缺少应对各种风险的现实能力。

2.1.2 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就农民创业的能力素质而言,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与此同时,部分农民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对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合作经营等理解不深,导致创立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成长空间小,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创新创业进程。

2.2 外部因素

2.2.1 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目前,农民创新创业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则主要来自农业和科技等部门,用于支持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资金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政府对农民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小,支持力度有限,尚未形成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创新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农业初创企业与地方产业资本结合度不高,尚未形成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农业初创企业短期内资金短缺、市场开发力度不足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2.2.2 硬件设施有待加强。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显滞后。根据对部分地区的调查,主要采用租赁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即由园区投入建设硬件环境,各创客租用园区的大棚设施或土地进行投资创业。就实际情况看,农民创新创业仍缺乏统一规划,受土地指标等因素制约,包括农业产前施工、技术团队生活配套,产中种植团队生产资料、器具仓库,办公、销售包装、加工场地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2.3 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目前,农民创新创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限于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尚在探索,结合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合作研发的农业科技载体偏少,对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基层科技服务主要依赖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断层等问题日益突现,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不足。

2.2.4 人才队伍有待培育。目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中种养殖技术人员、互联网科技人才、经济管理人才仍然较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不足,农业创客更加匮乏,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创业人才引进与培育缺乏政策性引导,工作、生活等方面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2.2.5 创新创业氛围尚不浓厚。目前,农民创新创业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农业研发力量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业初创企业与地方产业资本结合度不高,尚未形成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农业初创企业短期内资金短缺、市场开发力度不足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3 加快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需要把促进农村双创作为战略性、长期性、经常性任务来抓,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总体思路,围绕“创什么、怎么创、在哪创、有什么政策、谁来培训、如何办事、怎么保障”等问题,努力推动农村双创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6]。

3.1 突出重点领域,明确创业创新方向

鼓励和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7]。

3.2 强化主体培育,提升创新创业活力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积极性,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8]。

3.3 注重素质提升,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妇女创新创业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和市场营销型的新型职业农民[9]。

3.4 加强平台搭建,夯实创业创新载体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面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和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建立创业创新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創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孵化、科研、教育、推广“四位一体”新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村双创提供场所和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及产品科技含量,指导和带动地方调整产业结构[10]。

3.5 强化政策落实,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进一步促进农村双创政策措施完善,特别是贯彻落实工作。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积极推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和创业园区等政策落地,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

参考文献

[1] 曾衍德.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解读之五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农村工作通讯,2019(5):34-36.

[2] 周为友,葛畅,于松,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业创新的苏州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9(11):24-26.

[3] 陈传波.返乡创业创新机遇挑战并存[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10):24-28.

[4] 宋建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业产业结构及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2):5-11.

[5] 尤恺.小城镇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关系研究:以小路口镇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6] 黄昆.绿色“稻·米·糕”产业互联发展建设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3-5.

[7] 许庆宇.开封市祥符区农村青年创业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8]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J].中国农村科技,2019(11):82-83.

[9] 王欣,高建锋,张彦忠,等.河北星创天地模式创新辟新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9(8):58-61.

[10] 谭星.基于GEM框架湖南高职学生农村电商创业环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166-167.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