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探索

2021-07-16郑世忠赵前程郭建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培养模式

郑世忠 赵前程 郭建

摘要 农业硕士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在农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助力脱贫攻坚对于乡村各级政府、自治组织、企业、农业硕士、培养单位等各方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订单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项目带动模式等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对于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实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有效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市场的力量,支持合作基地的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增加资金投入,重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关键词 农业硕士;培养模式;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 S-01;G-64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1-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Master to Help Poverty Alleviation

ZHENG Shi-zhong,ZHAO Qian-cheng,GUO 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3)

Abstract Master of science in agri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high-level tal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master of agri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master of agriculture, training units and other related work. Order training model,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l, project-driven model and other 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model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work more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istinctive orient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rkets forces,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bases, improve the platfor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fund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unction of the baton of assessment.

Key words Master of agriculture;Training mode;Poverty alleviation

農业硕士作为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级专业人才,源自1999年设立的在职人员农业推广硕士,2015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发文明确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2016年10月,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3号),将原有的15个培养领域优化调整为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农村发展8个领域,自此农业硕士走上了更加规范和成熟的发展道路。同时,农业硕士作为面向“三农”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投身于火热的生产实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面临的困难和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以后,就能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就要不断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需要摆脱资源的依赖,更加依靠科技的助力。农业硕士作为“三农”领域的高科技人才,要善于和勇于在脱贫攻坚事业中面对挑战、解决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融入“三农”事业发展主渠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实现农业硕士培养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紧密衔接。在助力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同时,不仅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而且会不断提升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

1 农业硕士培养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硕士投身于脱贫攻坚过程中,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农业硕士和乡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促进多方共赢。

1.1 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精准脱贫阶段,脱贫的质量要求更高。脱贫攻坚既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又要做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其中,做好产业扶贫既事关当前又利于长远,而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是关键。农业推广并不是简单的农业技术扩散,而是农业技术、发展理念与教育信息的传播、转化与创新[1],农业硕士应该全方位深入农村,与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打交道,结合当地需求,提供先进、适用的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农业硕士是农业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必须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让更多优秀科技和人才资源向贫困乡村集聚。通过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层次人才的内在需要[2],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持。

1.2 提升农业硕士的实践能力

以往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多参考学术型培养模式,培养质量难以保证[3-4]。农业硕士培养要坚持鲜明的实践导向,必须紧紧守住这条底线,这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所在。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5-6]。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的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和行业经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过程中,农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鄉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补上社会实践的这一短板。农业硕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锻炼中,瞄准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面对贫困乡村发展产业所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农业硕士总会有理论不足的感觉,必须加快补上理论学习的短板,这就推动了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脱贫攻坚出题目,农业硕士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既使得培养过程沿着社会需求的正确方向,又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会得以实现。

1.3 培养农业硕士投身“三农”的情怀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此提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三农”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不少贫困人口,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不仅需要科技助力,而且需要长期扎根“三农”事业、甘愿奉献的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者缺一不可,方可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在培养“亲农”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7]。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业硕士能够投身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既是沉甸甸的责任,又会切实增强自豪感。在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战略的过程中,不仅知识、能力得到累积和提升,而且在深入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家庭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贫困农村和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所思所盼。农业硕士不仅能够体会到贫困户生存发展环境的相对恶劣,而且能体会到广大贫困户发自内心想改变现状的渴望,被贫困户千方百计改变命运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所感动,被他们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染。农业硕士通过深度参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多地奉献给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一定会更加理解中国国情,更加刻苦学习和努力奋斗,更加自觉坚定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情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不断添砖加瓦,这也就充分发挥了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 农业硕士培养主要模式对脱贫攻坚的促进

农业硕士要主动面向脱贫攻坚一线,推动产教融合,将农业硕士教育培养模式深度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

2.1 瞄准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

瞄准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是根据特定贫困地区和单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硕士的模式。这是农业硕士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更好地补短板、强弱项。扶贫不仅需要资金、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保障,而且需要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的支持。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从区域开发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更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参与扶贫工作的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都在想方设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地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脱贫攻坚取得更好的成效。但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不少困惑,例如贫困户档案的反复整理,让扶贫干部的压力很大。乡村干部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应对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但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梳理。这就需要参与扶贫工作的各方面人员不断增强对扶贫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化对扶贫理论和规律的把握。其中,扶贫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巨大。为此,国务院扶贫办与企业家共同设立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实施的金龙安华扶贫英才成长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资助项目,资助扶贫系统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攻读扶贫与发展管理方向的硕士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承担培养任务。通过扶贫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抓得准、抓得实,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更好的扶贫绩效。

2.2 目标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

目标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是指在贫困乡村建立农业硕士培养的基地和平台,农业硕士进入培养基地和平台进行科研锻炼和培养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培养单位与乡村签订的合作培养协议,由乡村提供相应的培养条件,围绕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难题进行集中攻关。通过科研成果破解脱贫攻坚的难题,农业硕士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脱贫攻坚投入力度的增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贫困地区的农民往往文化素质不高,发展新产业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能力的不足,构成了很大障碍。例如,近年来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就要做出地方特色,还要具备高水平,才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要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个产业链条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包括从先进的经营模式、优良的品种、职业农民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脱贫攻坚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难题和挑战,就需要充分调动研究生指导教师、农业硕士、乡村干部、贫困户、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硕士更要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鼓励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是相互交融、互为促进的关系[8]。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农科院校服务“三农”事业的有效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农户的科技水平,进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让农业硕士充分融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科研攻关各环节,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也会提高农业硕士的培养水平。

2.3 问题导向的项目带动模式

问题导向的项目带动模式指的是瞄准脱贫攻坚中的科研问题,通过设立项目或者课题,集合科研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农业硕士和乡村等各方面力量,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模式。一方面,通过政府、企业与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渠道,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助力脱贫攻坚。美国的赠地大学注重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发展问题,在促进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探索了教育、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新道路[9]。农业硕士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和假期时间,带着对脱贫问题的思考,到贫困乡村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为广大贫困户上门送科技,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这对于农业硕士的实践锻炼和成长也是难得的机会。以项目合作为抓手,超过80%的研究生就业及后续的工作发展受到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显著影响[10]。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5],农业硕士围绕脱贫攻坚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毕业论文的主攻方向,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和艰辛的科研探索,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提升脱贫攻坚的科技含量。通过将农业硕士的毕业论文成果转化到脱贫攻坚一线,真正把论文书写在广大贫困乡村的大地上,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鲜明导向

农业硕士培养单位要做好培养目标的引领,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在农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时,将农业硕士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为为主攻方向,尤其是在实践环节,重视到脱贫一线的实地调研和体验锻炼。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农业硕士培养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起来,让农业硕士融入“三农”事业发展的主流。在服务国家中的战略中,培养农业硕士的为农服务情怀和真才实学。

3.2 有效激发市场的力量

在我国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脱贫攻坚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为了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业硕士培养要更加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健全市场导向的助力脱贫攻坚机制。为此,农业硕士培养单位要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与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结成坚实纽带,解决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迫切科技问题,以贡献赢得支持,在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双赢。

3.3 支持建设合作基地

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需要搭建平台。合作基地就是最好的平台。各级政府和农业硕士培养单位要为此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和匹配专门的机构、经费和管理人员。让合作基地成为创业的平台、双方共赢的舞台。理顺从科技需求发现、农业硕士参与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整个链条,形成科技问题快速响应和解决机制。让合作基地成为贫困地区乡村的科技孵化器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引领和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高质量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4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导师把科研成果向脱贫一线转化。要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围绕脱贫攻坚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设立科研课题,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财力保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建立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使得农业硕士真正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科技要成为脱贫一线脱贫攻坚的第一推动力,让农业硕士成为扶贫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5 增加资金投入

脱贫攻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貧困乡村条件相对艰苦,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科研服务,面临的困难都很大,例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都比较落后。若要吸引农业硕士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多投身于脱贫攻坚一线,就要尽量改善贫困乡村的硬件和软件。为此,需要各级政府增加各项投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减少农业硕士在贫困乡村参与科技攻关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3.6 重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农业硕士培养助力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要加强督导和考核,通过考核及时反映农业硕士培养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果,加快复制和推广。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力量加以解决。通过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让各个方面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聚焦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瞄准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难题,让农业硕士全面参与进来,提高科研效率,培养更高水平和更适应贫困地区发展的高级人才,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俏,王建华.农业社会化视域下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实践路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32-35.

[2] 卓炯,杜彦坤.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4):31-39.

[3] 齐西婷,逯明辉.双一流背景下农业硕士人才特色培养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农业硕士培养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69-71.

[4] 高焕,王林华.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4):276-278.

[5] 朱启臻,曾富生.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9-13.

[6] 李俏,王建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学与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5):92-95.

[7] 刘海斌,杜永峰.我国农业硕士“亲农”意识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9(7):84-86.

[8] 曾雄旺,贺建华,李阿利,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四双制”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22-25.

[9] 彭远菊,熊昌云,闫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脱贫攻坚[J].农业教育研究,2019(4):40-44.

[10] 王涛,尹绍武,张凯,等.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工作站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37):120-123,137.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培养模式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