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的路径

2021-07-16李聪颖杨乙丹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农科机遇

李聪颖 杨乙丹

摘要 新农科的建设为我国涉农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带来了新契机。针对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意识不强、培训机制不活、培训内容老套、配套保障政策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优势、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完善农民教育保障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 新农科;机遇;涉农高校;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 S-01;G-7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1-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Helping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LI Cong-ying,YANG Yi-d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s well as new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ssist farmers in training. 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ssisting farmer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uch as weak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flexible training mechanism, outdated training content, and incomplete supporting polic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a new model of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subject status of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 new methods of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improving farmers education supporting mechanism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Opportunitie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共十九大會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农村的发展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活跃农村的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的教育,农民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涉农高校在学科设置、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农民培训内容有重合部分,在助力农民培训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优势,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有效的补充。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打破了即时授予专业知识的封闭性、时间冲突性和目标群体的有限性,拓宽了涉农高校的功能,是对新农科建设的支持。

1 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6月28日,全国百余位涉农高校负责人和农林教育专家学者共聚安吉,共商新时代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共同发表《安吉共识——新农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民,培育具备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方式,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对《宣言》的回信中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新农科建设为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创造了新发展机遇。因此,涉农高校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牢牢把握习总书记对《宣言》的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为己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面向“新农民”,助力农民培训,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人才,在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

涉农高校在把握新农科建设带来的农民教育培训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农民培训起,就掀起了农民培训的高潮,农民培训规模迅速扩大。我国自2012年起开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到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覆盖8省30市1 600县,其中示范县800个[2]。据《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 500万人[3],较2016年增加600万,增幅达66.7%。但在这1 500万新型职业农民当中,仅有7.5%取得了国家资格证书,15.5%获得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11.1%获得了国家规模经营补贴,12.3%成功申请了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为农民带来多渠道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农民教育培训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历认证程序标准不一;教育内容陈旧落后,与实际生产脱节;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技推广内容重合,挫伤农民参与积极性;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保障机制不健全,财政支持有待落实等,以上问题都对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

2 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的必然性

2.1 特殊性优势

2.1.1 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农民教育是国民教育重要的一环,与成人教育、通识教育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4]。当前我国农民正处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过渡的转型时期,传统农民跨入老年,新型农民正待崛起,农民教育培训也呈现出专业知识需求强、知识覆盖面需求广,实践理论相结合的特殊性需求。因此,在进行农民教育培训时,要时刻谨记农民群体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农民真实需求,因材施教。

2.1.2 特殊性优势。首先,涉农高校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历史。我国自1902年建立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河北农业大学开始,涉农高校就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为目标,为祖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涉农高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经验和办学特色。其次,涉农高校具有独特的学科设置优势。涉农高校专业设置多以农业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食品科学类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为主,与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不谋而合。另外,涉农高校具有大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示范基地、试验站等实践场所,在进行农民培训方面具有国内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5]。最后,涉农高校拥有一批优秀的农业专业师资队伍,人才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如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学校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 310人,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7人,青年人才项目专家13人。这些专家学者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心系苍生,行当代“教民稼墙”之为,在助力农民培训、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涉农高校在助力农民教育培训具有历史、学科设置、人才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

2.2 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价值

2.2.1 有利于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从表面上看,是活跃农村产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民全面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乡村振兴,兴的是农村产业,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教育和培训是关键环节,培育农民就是培育农业的未来。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对于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一是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涉农高校依托自身强大的学科建设背景,为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提供了途径。农民通过培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能够有效突破乡村人才瓶颈。国务院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叶兴庆部长说:“新农人最有可能从什么地方成长出来?未来我们培训的重点要投向哪里?一方面当然还是沉淀在农村的农民,占总人口的27%,大约还有2亿,他们中一部分人能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一部分“三乡”人才,即返乡、回乡、下乡人才”[6]。农民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能够有效扩充乡村人才队伍,突破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瓶颈,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能够帮助农民实现自我价值。文化知识的习得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看待事物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农民的眼界,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获得感,帮助农民实现自我价值。

2.2.2 有助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民通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建立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农民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相关的管理技能,外出就业时多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从事替代性较高的体力劳动,此类职业流动性较大,薪酬较低,不适宜长期发展。多数农民处于“有工即做,无工即返”的城乡“漂泊”状态[7]。农民通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家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工作,能够转变自己“漂泊”的就业方式,工作更加稳定,更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农民参与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增加经济收入。据《2018年农民工检测調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年均收入44 652元,而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收入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72 422元。最后,农民参与培训能够有效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据《经济日报》报道,在推动创业创新方面,河南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学员自主创业率增加20%以上,湖南创业培训学员带动普通农户户均增收5 000元[8]。因此,农民通过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能够转变就业方式,避免成为城乡之间的“漂泊者”,而且能够增加创新创业的概率,提高经济收入,提升生活质量。

2.2.3 有助于拓宽涉农高校职能,是建设新农科的必然要求。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要求必须发展新农科,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涉农高校必须创新发展,新农民建设也必然要求涉农高校拓宽高校教育职能,重塑农业教育链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除了为社会输送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外,也要肩负起农业人才供给的责任,尤其要承担起广大乡村的农民教育的责任。涉农高校立足地方农业实际情况,通过积极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充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不仅能够有效与农业人才需求对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科技和服务保障,而且通过创新农民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拓宽涉农高校的教育职能,探索农民教育新模式,重塑农业教育链条,构建乡村高端人才智囊库。

3 涉农高校在助力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 涉农高校主体意识不强,服务意识弱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市场的唯经济论使得立足“三农”服务的涉农高校长期处于尴尬地位,致使其在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时积极性受挫。一是高校内部认识不足。国内部分涉农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仅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在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中自身对农民培训所承担的责任,“社会服务”意识淡薄[9]。二是外部政策引导不到位。涉农高校在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引导性政策支持。政府对涉农高校在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能够发挥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于涉农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涉农高校在培养农村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引导性政策支持,助力农民教育培训中主体意识弱,服务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3.2 高校培训机制不活,内容模式老套

高等院校的培育对象主要是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涉农高校在助力以农民为主要培育对象的农民教育培训中,由于农民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培训机制、模式、内容很容易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其一是涉农高校在开展农民培训时,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脱离实践,且集中培训时间与农户闲暇时间难以协调,降低农户参与培训的热情。其二,培训内容陈旧,多为农业生产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政策,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技推广的内容重合,难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最后,缺乏长效追踪服务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性的育农工程,当前涉农高校由于资金缺乏、管理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多以短期培训为主,没有对培训的学员进行长效追踪服务,致使农民难以将培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丧失农民培训的真正价值。

3.3 配套保障政策不健全,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受挫

涉农高校在助力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抑制涉农高校“三农”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配套政策不健全。突出表现在:①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来源单一,专项资金短缺。由于经费短缺,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许多项目依照“短、平、快”的速成原则[9],影响农民培训效果,违背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初衷。②农民培训的保障性政策不完善。农民在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农业生产的周期性长、自然灾害不可控、融资渠道的闭塞都限制了农民参与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③职业农民制度的不健全致使“何为职业农民,谁来培训农民,如何扶持农民”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阻碍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部长李波在长沙市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交流会上表示:职业农民制度的顶层框架已基本完成,但在职业认定、教育培养、定向扶持等方面政策仍需不断完善。职业农民制度是农民培育工作的根本制度保障,职业农民制度的完善能够为农民参与培训成为职业农民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4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的路径与对策

4.1 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优势,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涉农高校作为农业高素质人才密集的场所,在助力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学科建设优势、课程培训优势和科研实践优势。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培训内容。涉农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包括利用好师资力量、科研场所、实践基地等资源条件,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并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从授课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的编纂、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因材施教,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需要。同时,建立公开选课制度,除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经济、法律、管理、营销等通用课程,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是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的教学水平。涉农高校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很高,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将农技专家、农民企业家、种植能手、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吸纳进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4.2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涉农高校要牢牢把握“新农科”建设精神,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树立“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理念,强化涉农高校在农民培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政府部门也要看到涉农高校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对涉农高校的支持。首先是要建立引导性政策,积极引导涉农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建,肯定涉农高校在助力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反馈机制,对涉农高校在农民培训中反馈的问题予以重视并及时解决。其次要加大对涉农高校的财政支持,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开通涉农高校农民培训资金申请绿色通道,避免因资金的短缺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成效[10]。建立资金追溯机制,公开资金使用明细,保障资金用途。同时,涉农高校也要明确自身责任,把握新农科精神,调整自身定位,将培育新农民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优化教师培训队伍,将农民培训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调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4.3 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走改革创新的新路。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农民培训的新方式。一是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信息工具,充分利用慕课、在线课堂等网络公开学习平台,开展远程共享课堂教育,方便农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学习。此举能够充分利用农民碎片化时间,提升农民的学习效率,打破知识传播的时间、空间壁垒。二是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学籍信息管理制度,与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登记制度、农民培训动态管理制度,进行信息共享,准确把握农民的实际需求。三是建立培训对象双向评价机制[8],线上线下综合评定,动态管理农民知识掌握进度。

4.4 完善农民教育保障机制,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涉農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离不开相关保障机制的完善。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涉农高校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涉农高校的资金投入,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师资人才库,同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考核和评估。另一方面,要建立校、县、乡、企合作推广教育机制,合理利用各方资源,打造理论

课堂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第二,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民培训激励政策,对参与培训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补贴;为有意向承包土地从事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但资金困难的农民,提供免押免息贷款;鼓励社会金融机构建立农民贷款绿色通道,为农民创业提供多元化渠道的资金支持;将参与培训的农民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助学范畴,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认证制度,鼓励农民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参与农民培训。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将参与培训的农民子女优先纳入医疗保险、城镇教育等社会保障范畴,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权,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第三,涉农高校也要建立跟踪服务长效机制,对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跟踪指导,保障农民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彬,陈伟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探讨:以广东鹤山两个移民村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22-24.

[2] 张胜军,张洁.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为何改?如何改?[J].职教论坛,2018(7):29-34.

[3] 崔健,赵杭莉.农民转型期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错位分析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60-65.

[4] 小议农民教育的特殊性[J].山西成人教育,1998(11):36.

[5] 温孚江.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C]//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农业科学》杂志社,2006:4-6.

[6] 叶兴庆.重视“三乡”人才回流农村[J].中国合作经济,2018(11):13.

[7] 董瑞昶,赵丹.失地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陕西省杨陵示范区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3):48-51.

[8] 翟桂溪.职业农民培训重在提质增效[EB/OL].(2019-05-24)[2020-05-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4/content_5394314.htm.

[9] 吴立全,于兴业,姜佳奇.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构建刍议[J].成人教育,2018,38(6):69-71.

[10] 潘迎辉,黄康伦,武二忠,等.泰州市农民培训实效的提升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304-305,308.

猜你喜欢

新农科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