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证研究的高校校企合作管理优化

2021-06-30侯施昱

科教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

侯施昱

摘 要 本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及实现程度、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影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明确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思想观念、行动方式和制度建设等三个维度提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利益相关者 利益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est needs and realization degree, interest conflict and impact of stakeholder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 suggestion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ideology, mode of a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akeholder; interest demand

校企合作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顺应人才培养趋势所产生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融通创新。校企合作组织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为保证有效运行,需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降低冲突,提升各方利益需求实现程度。对校企合作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对于改进现行的运行模式,促进管理优化有重要意义。

1理论基础

1.1校企合作

关于校企合作,国内外学术界通常的界定为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以各自的目标出发,所开展的互动和合作,该合作同时具有大学教育属性和企业管理属性。

1.2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研究院提出,后经学者不断加以完善。根据统计,有多达27种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研究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提出的广义的定义为基础,将应用范围由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组织,根据该定义,利益相关者范围包括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在该过程中被影响的群体和个人。

1.3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

高校和企业各自拥有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组织化后,产生校企合作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主体同时有多重角色。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既包括高校、企业两个独立的组织,又包括这两个独立组织中的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三个群体。

2实证研究

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理论基础部分确定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在研究设计时,将问卷中态度与现状调查、需求与利益实现程度调查两部分题目按照1-5分进行赋值。问卷面向上海市属高校师生及合作企业人员三类群体进行发放,共发出问卷354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90份,有效问卷数量满足进行统计分析的要求。

2.2 数据分析

2.2.1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为保证后续数据分析的意义,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由表1测量结果显示,问卷整体信度和效度较好,三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和KMO值均大于0.8。

2.2.2利益相关者态度和参与度分析

本研究对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及企业人员三类个体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和参与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三类群体尽管态度上是支持校企合作的,但在行为上却显示参与程度低。特别是企业人员在态度方面显示支持程度最好,但是参与度却是最低的。

2.2.3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分析

为探究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及其排序,本研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根据统计结果,五类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都有特定的利益需求,且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群体组织,高校更希望获得充足的实习就业岗位和设备支持,企业则更为重视利润分成和提升企業形象;对于个体群体,高校教师更为重视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提升,企业人员则更为重视获得荣誉声望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学生更为重视职业前景和物质奖励。

2.2.4 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程度分析

为探究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程度及程度的差异性,本研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2、表3统计结果可知,除高校和企业两群体利益实现程度均值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群体两两配对的均值检验结果显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看各群体利益实验程度确有差异,高校学生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实现,其次是高校、企业、高校教师,而企业员工的利益实现程度则是最低的。因而,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应重点关注利益实现程度较低的群体,特别是如何调动企业员工这类群体的积极性。

2.2.5 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分析

本研究根据问卷结果首先对高校、企业两类组织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在于经费开支大、体制机制制约,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在于成本多收益慢,培养的学生流失。同时根据问卷结果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三类个体群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该三类个体群体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个人支持程度均较低,在未获得期望中的支持的情况下个体目标和校企合作目标存在冲突。为研究利益冲突对校企合作动力的影响,本研究继续对这三类群体获得支持与参与度这两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这三类群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的支持越多,则校企合作的参与度越高,反之则会产生利益冲突,降低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3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利益冲突及需求错配导致校企合作各方动力不足

根据对上海市属应用型高校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校企合作中各方,特别是企业方参与动力和积极性不足,普遍高校处于主动的一方,企业则属于被动的一方,校企合作主要是依靠应用型高校的推动,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较低。相较于德国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办学,德国则是企业主动,高校属于可以多方选择的角色。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经济利益是企业参与合作的最主要的动力,合作的目的多为获得经济效益。然而校企合作投入成本高,收益慢,企业较为关注短期的投入产出比,因而合作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成本补偿机制,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未获得政府经费上的支持和税收减免,因而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资源。

第二,教育管理成本的因素。校企合作受益最多的是高校和高校学生,企业为高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及教师产学研践习的机会。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成本方面投入较多,承担着培训、管理成本及安全责任。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评估过程中实践基地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因而企业还承担一部分材料归档和迎接检查的任务,教育管理成本较高。

第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因素。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虽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针对性不强,难以短期胜任企业的工作需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标准存在偏差,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全面但却不是特定领域的实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在师资、生源、经费方面受限,科研实力和环境不具备优势,同时应用型特色不突出,教师对企业前沿领域不精通,难以满足企业减少研发成本,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

第四,个体与组织需求不一致的因素。校企合作组织是由多个利益相关个体组成的,而校企合作对组织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则大于对个体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特别是在高校教师所期望的物质奖励和个人职称晋升方面,以及企业人员注重的获得荣誉声望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校企合作难以调动参与个人的积极性,也造就了合作成效不明显,合作深度不够的局面。

3.2 政策的模糊性与冲突性导致执行不力

政策影响政策主体的行为,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理解,校企合作协议、方案等政策存在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导致了校企合作执行不到位,合作深度不够。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政策目标和手段的模糊性。政策多为框架性规定,无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对参与群体较难产生约束力。

第二,政策目标和手段的冲突性。高校以育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现行的校企合作方案较难调节两者目标方面的冲突。在校企合作的执行手段方面,由于高校性质的特殊性,受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限制,而企业则注重效益和效率,因而也会产生冲突,进而影响校企合作方案的执行。

4管理建议

4.1 思想观念

校企合作组织管理者需摒弃控制为主的传统观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应关心并主动响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积极引导利益相关者关注合作过程并参与改革。

4.2 行动方式

第一,校企合作组织管理者建立主动服务机制。校企合作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服务的对象。校企合作组织管理者应将保证利益相关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寻求专业产业化路径,调动高校基金会、校友会力量,多渠道解决资本投入困境,通过创新激励方法,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确保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需求得到较大程度满足。

第二,积极引导利益相关者合力协同创新。为促进教育、人才、产业间的融合,应引导利益相关者关注专业领域前沿和进展,及较为成熟的合作运行模式,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校企合作运行的全过程,发挥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第三,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政府可以在用地审批等审批事项上提供流程的简化,在财政税金、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4.3 制度建设

短期的变革可以依靠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行动方式的变革,但长期的变革需要依靠制度建设,从而保证变革的持久性,因而管理者需加强制度建设。

第一,通过精细制度助推校企合作深化发展。依据马特兰德(Matland)模糊—冲突模型(图1),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具有高模糊、高冲突的特性,属于象征性执行的阶段,只有降低政策制度的模糊性和冲突性,使之转化为行政性执行阶段,之后只需加强资源的供给便可保证政策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的制度应符合校企共赢的目标,针对各方需求细化优化,从而调动行业企业的参与和资源投入。

第二,通过利益关切激发参与者内生动力。只有真正关切参与校企双方的目标和使命,明确利益相关个体的地位和权力,才能消除合作过程中的顾虑,切实激发参与者的动力。因而,在制度制定时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优化治理体系,通过改革聘用制度、分配制度等,鼓励企业以资本形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第三,建立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沟通协调机制。为保证利益诉求贯穿于校企合作全过程,需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例如建立供需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组织及管理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校企双方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应完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机制,从而对管理者产生外部压力,进而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 Matland,Richard.Synthes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Literature:The Ambiguity-Conflict Model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Research,1995,5(2):160.

[2] [美]愛德华·弗里曼.王彦华,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蔡瑞林,李玉倩.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15-121.

[4] 张爽,赫海灵.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80-81.

[5] 金向红.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18-124.

[6] 仝月荣,陈江平,张执南,熊夏青,李翠超.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1):194-198.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