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学结合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析

2021-06-29龚玮

职业时空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培养模式

龚玮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以课程为基础,规范和提高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课程建设的可行性为目标,改革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以社会发展、时代变革、技术革新为前提,加快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只有加强课程建设的方案,汲取不同的课程观念,才能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核心。高职院校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和编制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总体规划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课程建设不仅要满足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还要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当下社会、经济、科技新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而做出适时地改革和修正。

(二)课程建设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必然手段

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一成不变的课程建设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不大。因此,教学改革是重点,也是痛点。推动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教与学的成果,衡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对教育的鉴定,也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判定。课程的设置、设计、教学、体验等不同环节的主导者有着不同需求,对课程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要素

(一)课程目标是前提

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应以全面性、系统性、具体性、层次性和灵活性为原则,通过掌握明确的教育目的分析教育需求,从而形成课程目标体系。首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真实直观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把握系统性的原则,设立纵向目标体系,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分析;再次,需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课程目标需具备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依据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清晰课程目标的内容,把握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

(二)课程设置是核心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以体现职业发展为特点,主要是以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及兴趣为出发点。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应参照当下行业标准规范化,充分反映现实企业职业特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应按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的管理者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的设置应紧追时代发展的步伐,系统地设置课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培养机制,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地修订,吸纳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丰富课程内涵,完善课程的结构,才能推动职业教学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是主体

教学过程是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课堂,做好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后辅导。首先,必须实施教学准备,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方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适当推广“双导师制度”,实现校内外教师双重指导制度,让学生接触到更新、更广的应用型技能;其次,教学实施采用分层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分成教学,课后进行交流讨论,交叉互动学习,使学生能在其专业领域内发挥创新创造的能力;最后,教学过程的评价反馈阶段可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指标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价,并可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进一步综合评价,从而能更直观地得出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优势及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是动力

高职课程评价应以培养学生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展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多方评价角色参与,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从而体现课程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评价反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为建立、发展高职优质课程发挥更加完整的评价机制。课程评价需采取实时反馈和长效反馈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保障课程质量,为构建合理优质的课程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三、课程建设应遵循的三原则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的匹配原则

为了使学生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学校需要设置符合当下企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为此,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关键,为了使课程内容的选择愈加科学合理,必须重视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与关联性,从而使高职课程改革主体需求与过程指向的改革更加契合。首先,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今岗位需求,优選更加贴切职业发展的课程内容,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设计教学大纲,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与企业工作相似的模拟环境;其次,职业证书的获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考级考证巩固课程内容与知识点,让学生就业更具有自信心,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的匹配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只有构建正确的课程内容,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由理论课与实践课构建组成。理论课是指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课是指实训与实习课等。理论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目前,理实课程的教学实践还存在着整合不够科学、理实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整合不足、操作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要求我们积极完善改进。一是确定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向。根据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充足的课程实践和模块化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二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教科书。着眼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消除了繁琐和简化的方法,并通过创新,规范教材。三是必须寻找合适的整合课程的路径。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推进教学任务,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特性相融合的原则

高职学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学生的学习特性是技术性强于理论性,适合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高职课程的开设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教育为目标组织教学。一是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践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是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训课程力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促进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二是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制定合理的课程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要课堂教学模式和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特点相结合,通过职业模拟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实践活动中获取专业技能的本领。

四、课程建设以工学结合为目标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系统和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课程系统的设计必须从基于学科的技能转变为基于技能的技能。 研究、制定和实施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当下企业发展趋势制订教学计划,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按照“学文化、强技能”的培养原则,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训课程的比例。按照以工学结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保障学生接受理实一体的课堂模式,协调处理好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三者关系。

(二)打造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工学结合发展模式为前提,逐步改善学校培训基地的建设。并根据课程实用性的特点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向合作企业洽谈培养模式和合作方式。共同编制教材、制订教学大纲、实训内容与计划,由学校提供场地和配备专职实训管理人员,企业捐赠实训设备,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组织实训。为完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建立工学结合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增进社会交往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因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提前让学生进入职业环境感受工作状态,提高学生自身职业技能的必经环节,也是迈出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

(三)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双方的任务和职责

实施工学结合,必须加强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与稳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目标,构建合作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把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学校的课程开设及实训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岗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学校教学内容、企业教学内容和顶岗实习相统一,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签订培养合作合同,履行双方职责,为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行工学结合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具备应用技术的“双师”教师团队。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例如教师人数不足,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缺乏理解,缺乏优秀的教学案例等。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职业思想的学习,转变教师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其次,通过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一线学习机会,理实结合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积累实践经验,教师从中提取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将吸取到的新技术带回课堂,从而增加教学的效果;第三,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加大对高素质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结构的建立,聘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代入教学中;第四,实现教师奖励机制。高等院校在教师评定职称,科研成果上一视同仁,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可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发展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专业技术的能力。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实结合的高技能人才。

(五)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理念,应对教学管理理念持续创新,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始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加强教学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工作效率,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增强职教管理人员的创新教学管理意识,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正确的认知。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绩效评估来积极有效地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并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纳入绩效评估范畴,从而在理实结合模式下深化教学管理过程。 积极地为优化教学管理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根本,坚定深化教学改革的理念,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实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促进高职院校加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童乐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 侯云洁.基于阅读素养的多元化阅读教学探索[J].基础外语教育,2017(02):21-29+108-109.

[3] 朱小社.高职课程形成性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19(04):5-6.

[4] 谭文玲.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4):135-136.

[5] 杨巧玲.基于反馈式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时代农机,2018,45(02):207-207+209.

[6] 金泽龙.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9):59-61.

[7] 肖淑兰.新视角高职财会专业“四维三度”课程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5(15):118-121.

[8] 陈奕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28-30.

[9] 周龙.试论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方略[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0):126-127.

[10] 蒙俊宏.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07):192-193.

[11] 陈风玲,龙明贵,杜亚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的探析——以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08) :237-239.

[12] 李辉政.职教改革视阈下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与运营[J].河北职业教育,2020,4(03):92-96.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培养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