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古诗词意趣,建构“大语文”课堂

2021-04-22罗斯涵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实践新课改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逐年推进,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关心教育发展前景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议论热点。以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游戏激趣、个性化诵读、故事想象入手开展一次课堂改革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拟以《涉江采芙蓉》一课为例,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诗歌文本地位判断及教学重点的拟定

众所周知,《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非常有名的一篇,是组诗当中描写怀乡游亲的代表之作。《涉江采芙蓉》一诗可以激起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魅力无穷的诗词世界。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意趣是教师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需要着重探究和尝试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核心素养上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其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喜爱,以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诗歌文本的教学方式探索

(一)游戏激趣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案来帮助学生完成关于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笔者尝试利用限时抢答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文本常识的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授《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过程中,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古诗十九首》及《涉江采芙蓉》相关的知识,在课上进行资料分享交流和整合,教师将该诗的重点常识印在“学案”的第一部分。课上限定时间让学生对学案上的重点知识再进行一遍记忆巩固。学生准备好以后,用限时抢答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较之以往传统的常识讲解,限时抢答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收集知识,加之游戏的紧张氛围,学生更容易集中精神,自觉、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再对重要知识点加以补充说明和延伸拓展,以深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个性化诵读

古诗词需要诵读。“诵读”和一般意义上的“朗读”不同,“朗读”是指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将文字念出来,而“诵读”还需要通过融入个体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用高低不平、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出来。因此,“诵读”比“朗读”更注重个体经验的表达。尤其是诗歌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形式,要求学生能与诗歌创作者之间产生真正的精神共鸣,这就需要学生融入个体真实的情感,而这种共鸣的产生往往是私密的、个性化的。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笔者以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的方式完成诵读,促进学生个体独特审美体验的形成和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表现为亢跃激昂,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表现为悲郁沉醉,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表现为喃喃絮语……这是十分宝贵审美体验。学生将这种审美体验在课堂上展现分享出来,说明学生能感受到诗歌丰富的意趣,能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阅读文本之后,通过个性化的表达,逐步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三)改写创作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叙写离别的诗作,自然而情真,语言平白浅易,学生初读时很快会分析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但是仔细体味,会发现这首诗歌不乏许多微妙婉曲之处,内蕴无穷张力。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画面场景的切换,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天地。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将这首诗用现代文进行再创作。学生可以很快地通过想象将诗歌分成四幅画面——“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忧终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诗歌内容,调动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经验,运用联想将学案上所空出的这几幅画面的主人公一一填补进去,然后进行改写创作。比如,学生将“采芙蓉”的人解读为女子,以《荷塘月色》中说到“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以及南北朝民歌中常有的谐音现象(“芙蓉”即“夫容”)为据,将画面镜头主人公定位为思念游子的思妇,寫出了一对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有情人。有的学生将“采芙蓉”的人理解为男性,他所想到的是古已有之的采香花赠香草的习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而曹植的《离友》便是曹植为他的好朋友夏侯威所写的一篇赋,其中就讲到他采折秋花香草赠送友人的情节,写出了一段真挚而深沉的友情。学生是不同的创作主体,会有不同的发挥,这样就可以让这首小诗的情感层次和意境空间得到更大限度的舒展。

改写创作不仅推动了学生对古诗词意趣的探索和体悟,也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自身的经验,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载体,同样呼唤着新一代教师用课堂智慧来将之传承和推广。在新课标和新的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被督促着进行一场由“教”转“导”角色身份转变的革命,如何让古诗词成为吸引新时代学生的审美对象,如何让古诗词学习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为课堂方向把控者的语文教师应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文本要吃透,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堂进行中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将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新的问题建立有机联系。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出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思维品质的提升。

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灌注了新的活力,但从理念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对其领悟不够深入,会让语文课堂流于形式,让“大语文”的“大”变成空泛不实用的“大”,因而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晓燕.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之所“为”[J].中学语文教学,2015(5).

[3]王波济.读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五看”[J].语文教学之友,2020(3).

作者简介:罗斯涵(1991— ),女,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猜你喜欢

大语文教学实践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