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数据时代的乡镇高中语文线上课程建设

2021-04-02刘艳胡锡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线上教学课程建设

刘艳 胡锡良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网络环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标志,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本文立足线上教学,结合笔者所在的乡镇高中这一教育环境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探究如何在线上教学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从线上教学的优势、语文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善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探索。

关键词 线上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设计

2020年2月12日,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时,中国教育部办公厅与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积极组织各省市建设线上教学平台,一时间涌现出很多智慧教学平台,如锡慧在线、智学网、腾讯课堂、钉钉等。这些探索正是教育对时代要求的反映。但从线上教学尤其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以及學生反馈来看,结果并不理想。基于以上情况,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切入点,结合乡镇高中特殊的环境及线上教学对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体现,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线上教学的优势

1.打破时空的开放性

在线教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包括时空开放性、资源开放性等。从学习场景来看,线上教学打破了地域限制,教师、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之中,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学习,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利用,更加人性化、合理化。从教学资源的使用上,传统教学所依据的教学资源集中在课堂、练习册、学校,多数只为特定对象服务。而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学生、教师通过关键字检索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信息。教育资源借力互联网,就可以突破原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覆盖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它的共享不仅变得可能,而且极为便利。以学科网为例,只要注册账号,就可以下载海量免费的试卷及练习。学科网的发展始终走在前列,与它的资源开放性和更新速度快是密不可分的。

2.体现教与学的交互性

在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交互性是个常见的概念。但需要区分的是计算机概念中的交互和教学领域中的交互。一直以来,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这种交互性是教与学活动的功能和属性,而计算机领域的交互性是技术系统的特性。由此针对教育层面的交互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媒体与学生的交互即学习资源的交互,这种交互体现在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上传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两者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另一类则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师生的互动绝非仅仅课堂上才能实现,借由网络平台,同样可以做到。以疫情期间本地“锡慧在线”为例,每日都有课程安排表、建立QQ群发布当天要用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集体学习,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后又有“钉钉”“腾讯会议”等相继上线,都为师生面对面交流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通过交互,学生能够沉浸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3.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其实质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确立与否。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等特点。线上学习更多的体现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上。一方面教师可针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并非课堂上枯燥、形式化的讨论,而是让学生广泛地使用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在特定的时间周期内进行探索、发现、归纳、展示,借此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普遍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充分的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而网络学习可以进行弥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课程内容,针对自身感兴趣、薄弱的方面进行专项突破,平常因害羞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也可以通过文字大胆地进行表达,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认知不全面

笔者所任教的乡镇中学,就学校资源而言,配置了两间微机房,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以及图书馆。首先机房只针对计算机课程开放,其余学科无法使用。其次,作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校图书馆也是使用率极低,几乎没有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因此图书馆内的图书并没有实际作用。近两年新添置的教室内电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实现了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是故障不断,缺少专业的维修检测人员定期维护。由此可见,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校内资源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校外大众的认识也使得语文课程线上教学举步维艰。与城市学校有所不同,乡镇社会意识仍然较为传统,绝大多数家长对网络教学仍然有所怀疑,对于学生想要通过手机查阅资料、学习更是持反对意见。

2.语文学科特征不明显

于漪老师曾言:“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这是语文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一样。”①如果只是机械的知识灌输,那么对于语文而言,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呢?语文学科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只重视工具性忽略了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那将导致“唯分数论”。例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拆解成字、词、句,以默写检查的方式,前一天布置任务,第二天进行线上的抽测。要知道“一课一练最大的弊病就是魂脱离了体,失魂落魄。”②没有灵魂的学习,学生自然兴趣索然。交互性是线上教学的优势之一,平常课堂中羞于启齿的学生在电脑面前也愿意用文字、语言的形式将内心表现出来,但如果仍然是课堂上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则无法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少认真的准备,仅仅依靠网络上形式丰富的PPT、课后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也是导致语文线上教学学科特征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参与度较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一切教学准备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与线下教学不同的是,线上教学时,教师隐身于屏幕之后,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表情、状态。近年来语文课程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地积累、思考,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民族自信。从以往的“一课一得”变成“多课多得”,这种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创新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水平。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低。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智学网”这一学习平台为例,这个平台集合了海量的学习资源,还囊括了考试成绩发布、错题重编等功能,教师的使用率较高,但学生登陆率非常低。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教学这一概念的认知存在偏颇是导致参与性差的原因之一。

三、改善语文线上教学的对策

1.提升认知,树立信息化语文学习观念

国家推行新课标的意义不言而喻,社会需要变革,教学需要变革,思想更加需要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③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学生都应该认识到信息化对语文学习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次疫情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但庆幸的是让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脚步逐渐加快。“锡慧在线·名师课堂”是宜兴市教育局对信息化教学的一次大规模尝试,特邀了多位教学名师以视频授课的方式,在整个寒假期间帮助各个学段的学生实现了在家也能学习的目的。这是本市信息化教学的一次大的飞跃,从小众走向大众,也让学生、教师、家长们切实感受到网络教学的好处。笔者所在学校也组织了“钉钉”线上学习,通过在线打卡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出勤率,以任务为主导让学生合作搜集资料进行课堂展示,再借助“智学网”进行阶段性教学评估,整体操作与线下课堂教学相比毫不逊色。此外家长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授课的重要性,一些知名网络课堂成为了学生补课的首选,家长们更是在学校每次组织考试时,都能担任监考员的工作,陪同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诚信考试。通过这次疫情中的线上教学,这种信息化学习的观念慢慢深入人心,而且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2.借力网络,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被正式定义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与以往知识技能的培养不同,语文核心素养更重视能力品格的提升,更实现了从片段式到整体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曾以“守正创新”概括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表示新教材并非对旧教材的全盘否定,而是吸收好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统编必修教材上册为例,该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课文以主题聚合、打破文体限制,如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上属于“学习之道”,任务群上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其中既有文言文《劝学》《师说》,也有《反对党八股》这类演讲稿,各类文体均有所体现。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博喻、对比的手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更希望通过这一单元任务的学习,感受学习之道贵在虚心求教、自我创新。这种学习目标的实现正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

(2)整合网络资源,完善教学设计

①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在目标设计时要求目标相对集中、连续,而任务群学习时又要求多维度、多层面的学习价值。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仅仅依靠课本和教辅材料显然不够,因此我们应当以互联网为依托,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互联网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情分析、教学资源两个方面。要设计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课前的准备就可以使用一些网络平台例如“智学网”,这是笔者所在学校使用最广泛的学习平台,内设练习中心包括学习任务、同步课时练、朗读作业等。学情分析一栏可以浏览历次考试的班级成绩、学生成绩,移动阅卷可以进行网络阅卷,还有微课中心等,功能比较完善。通过布置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学生拍照上传,教师批改、统计学生情况,从而更好地设置学习目标。其次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比较新颖,本地教师接触的比较少,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学习一些名师的线上课堂教学,如“一师一优课”“锡慧在线”等。

②教学情境的构建

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必须依靠课堂教学实践,而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则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动机从概念上解释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激发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量和冲动,引领学习者朝向一定语文学习目标倾向,并维持这种语文学习行为的,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可通过外部强化和控制激发的内部动力。④通过对学习动机的强化,才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要求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很难做到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例如,长沙地区的教师在对《沁园春·长沙》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亲临橘子洲头,感受毛泽东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但其他地区的学生没有办法回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感受,那又如何做到“真实”二字呢?因此笔者认为这里所讲的语言情境应当包括亲历的、创设的两种。多数情况下,教师需要创设符合课堂教学的情境。通过进入创设的语文情境,学生能够表现出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从而推动其思维的发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情境创设的多样性。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视频、图像、音乐软件,展现出最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疫情期间,锡慧在线的“演讲稿”写作教学,教师通过“视频剪辑软件”以一段白衣天使出发武汉救援,机长说话的视频作为情境,又通过“语音识别”程序将演讲內容转换为文字形式,让学生从情感和思考两方面获得感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这类软件与学生面对面视频,观察学生的状态,从而更好的组织语言。

其次情境创设应重视多样性。包括问题导向式、生活经验式、多媒体式和任务驱动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情境是指通过演讲、朗读、实验等情境创设,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搜集资料,录制音频、视频,最后展示。这种方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情境化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语文的素养,将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地学。笔者曾对莫泊桑的《在乡下》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设置的任务情境是学校话剧社将排演《在乡下》这出话剧,你作为话剧社的一员,如何将其排演出来?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排演话剧、拍摄视频的方式,将这篇文章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的理解完全交给学生,最后展示学习成果。

③学习成果的检测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思维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手段进行验证,因为提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教育中,考试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人文涵养的考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检测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阶段性考试、论文写作等。阶段性考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检测手段。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评价环节能否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调节和改善功能,学科考试命题的内容、特色、难度共同组成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命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的综合性、人文性进行命题。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题目围绕管鲍之交,设置读书交流会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这个命题既强调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又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类题目的设置正是语文核心素养所需要的评价方式。其次,还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高中的阶段性学习中。以《乡土中国》为例,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家,著作非常多,学生在阅读该书的同时,可以尝试以某一方面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整理资料、撰写研究综述,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研究综述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论文写作的严谨性,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加强对网络教育平台资源库的建设

在线学习作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重视平台的便捷性、资源的丰富性。然而就“一师一优课”这个国家资源平台来看,江苏高中语文优课最多浏览量尚不足100人次,可见学生、教师的使用率很低,同时打开浏览量较高的课文教学,也都是一些较为陈旧的教学形式,缺少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可見平台更新速度很慢。此外一些线上教育企业的广告遍布抖音、微信,商业宣传的背后更多的是利益驱动,许多学生报了很多网络课程,但收效甚微,也使得线上教学始终无法稳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管理部门、线上教育企业、教师等多方面加强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号召、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组织专业的团队不断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其次,线上教育企业应该把发展从经营竞争转向内容质量的提升,优质的内容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更要懂教育、懂学生。最后,教师也应当积极参加地参与各种视频微课比赛,上传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为资源平台的建设做出贡献。

网络教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果。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不断完善起来的,两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二者的结合必然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新的改变,也能丰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线上教学的深入研究,从而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实现语文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完美融合。

————————

参考文献

①②于漪.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节选)[J].语文建设,2019(09):78、80.

③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6.

④王姝婷.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强化研究[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作者通联:刘艳,江苏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胡锡良,江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线上教学课程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