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期 评估 体验

2021-04-02杜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语文教学

杜飞

摘 要 UbD理论注重逆向设计课堂教学,核心在于先预期学习结果,再设计评估方案,最后给学生以体验式教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对学生而言,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凸显语文学习目标的根本途径;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具备整合单元教材的能力,能够以逆向思维来进行教学。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部分文言篇目为例,详细阐释了该理论视域下“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 UbD理论;语文教学;逆向思维;任务群设计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由美国课程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创立,该理论注重教学的逆向思维,即从终点——想要的结果开始,根据标准所要求的学习证据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UbD理论认为传统教学往往会陷入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对学习的认识限于活动,漠视了对活动背后意义的解读;后者会让学生淹没在无尽的资料中,缺乏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该理论指出了当下教师习惯从“输入端”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和常见的活动展开教学,而不能从“输出端”着手教学——即从预期学习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所以,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该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学习过程而言,任务群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借助课内外的学习完成指定任务;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它注重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追求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多维目标的发展效应。因此,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它是追求语文多元能力所构成的面的集合体。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任务群和UbD理论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学习结果和评估的次序、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对象的体验上都有较多的共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如果沿用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笔者以教材中的《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狱中杂记》为例,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为专题进行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对UbD理论的理解,“逆向”设计课堂教学,从预期结果、评估检测、学习体验三个阶段为任务群设计提供一点具体的方法和案例。

一、以预期结果为教学开端

UbD理论提倡“逆向”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的“翻转”,是教师在课前阐明预期结果,以及根据学习目标所要求的表现性行为来设计课程。因此,预期结果是指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知道、理解并加以实践的内容。教师只有对学习结果做到合理且科学的预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最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给我们预期学习结果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本任务群设计将以上述三篇文本为例,以课标要求为指导,结合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引导学生研读和探究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预估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最终反馈和具备的学习成果。具体内容见以下表格。

【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专题教学

二、以评估方案为检测依据

评估在过去可能是最后一项教学工作,而UbD理论建议教师在确定了预期结果后,首先就要考虑评估方案。传统教学中,教师收集评估依据的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师生对话、阶段测验、表现性任务等。UbD理论认为评估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实现预期结果的证据,是根据标准提供和应用反馈,以便改进和达到相应的目标。相比之下,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所说的评价更具总结性,与等级评定更为相关。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指出“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可见评估比评价更侧重学习。

一堂课结束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凭据来证明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文本的理解、能力的提升都达到了预期程度。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和选择可能是凭借课后练习或者阶段性的一两次考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教学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但仅凭考试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从课堂中都有所得。我们对新课标中“评价”的认识,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对知识的总结、等级的评定,它其实更贴近UbD理论中的“评估”一词。“评”侧重評价,“估”凸显预期。评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多维的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预期结果的依据,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就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本文在任务群中设计了一项子任务:体会古代散文“虚词不虚”的抒情特点。目的就是以品读“虚词”为切口,通过两项教学活动来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以下是笔者以布置课后探究活动为例,探索如何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施评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专题教学”任务群评估设计

三、以学生体验为活动主体

当教师对预期结果有了明确的界定,对评估依据有了充分的收集,或许这时才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UbD理论提倡“逆向”教学,本质上是对教学优先次序的考虑,同时也是提醒教师应当重点审视设计最后阶段的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深度的学习并期待他们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他们需要积累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提升哪种能力(过程、步骤、策略)?根据表现性目标,教师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教学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实就是让教师的目光更要着眼于“体验”,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教学活动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真实感受。

在本任务群中,笔者预估的学习成果其中有“学生通过研讨,揣摩作者的情怀,归纳出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学生要想独立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他们要么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要么只能流于漫无边际的对材料的搜集,或者就以教师的“点拨”代替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缺少有效性和参与性,学生很难真正通过任务活动得到素养的提升。所以,如何让学生有真正的体验,本文认为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学习计划是否个性而灵活,能够专注于所有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

2.要有组织和有序的教学,使参与性和有效性最大化。

3.明确学习结果,充分认识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以及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单元目标、表现性要求和评价指标……)

4.有充足的机会根据及时反馈来反思练习、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现。

学生的“体验”需要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学习到“干货”以外,体会更深刻、更复杂的情感和学科方法。在本任务群中,为了让学生能过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并整理出本专题古代散文蕴含的文化价值、传递的人生情怀,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解决问题的抓手和切实有效的体验。具体设计详见下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专题教学任务群:

以《狱中杂记》为例,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整理出方苞出狱以后的人生履历,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圖和文本折射的传统文化要素。

对“归纳出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这样的大问题,没有充分的体验,回答很容易概念化、表面化。通过上文的搜集和整理,就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支架。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就不会再轻易限于见证人生悲剧、批判晚清黑暗这样的套路上。在搜集的过程中,作者的形象愈发立体,文本的解读愈发多维,主旨的挖掘愈加深刻,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这样的活动,给以学生以“体验”,给解决问题以抓手,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阅读和思辨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具体而鲜活的“体验”中达成了任务目标,提升了语文素养。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所说的“再体验”同样可以证明教学活动中“体验”的重要性。他提到“把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把浓缩的东西“泡”开的过程,正是我们传统教学中需要“翻转”的部分,是我们教学思维需要“逆向”的阵地。通过“还原”,借助“泡”,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充分体验。而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一定是与学生原有的经历有关,这就会生发出新的体验、提升原有的经验。所以,任务群教学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能够解决学习问题、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体验。当下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去面对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各类教学活动,通过听讲、实验、交流等途径去辨析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原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正是把课堂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回归和提炼为学生自己的养分。

UbD理论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任务”背后体现的是资源的整合、高效的教学。“逆向”的实质是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和优先次序。语文教师要有预期学习结果的判断力,只有目标清晰,教学才能有目的的朝预期结果发展;要有评估的眼光,精确诊断学生的需求,检验教学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还要具备设计的能力,恰当地设计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教学需求。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记住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的讲述者。

[作者通联: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语文教学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