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3-31王方张博文张雨田安翔

大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研究生课程思政

王方 张博文 张雨田 安翔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问卷调查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特点[1-2]。自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3-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从而导致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如何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育才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完成了“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综合素养课程175门,近400门专业课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改革[6]。然而,现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7]。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迫切需要推进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8]。

近年来,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逐渐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实践方面,中央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先后实施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理论方面,王茜[7]对“课程思政”如何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完善队伍建设、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举措。刘明旭[9]通过对国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的系统总结,讨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权春善、张树彪、崔京春等[10]以生物工程发展前沿课程为例,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徐敏华[11]则讨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諸多问题,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并提出了具体建议。魏林红、雷晶、曹怀春等[12]结合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13]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培育和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实施路径。罗娇[14]探析了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要深化导师立德树人的本体职责。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更多关注的是“供给方”,亟须从“需求方”即研究生视角来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推进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鉴于此,为了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研究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提升研究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提供参考。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研究生对课程思政需求的调查”,问卷由选择题与填空题组成,分为基本情况、教学方法与关切需求3个方面,主要调查研究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教师教学方法及学生关切需求。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https://www.wjx.cn/jq/ 49298475.aspx),调查范围为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共收到问卷633 份,其中陕西217 份,占34.28%,江苏196 份,占30.96%,安徽54份,占8.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男生有383人,占比60.51%;女生有54.98%;研二有100 人,占比15.80%;研三有125 人,占19.75%;博士有60人,占比9.48%。从学科分布看,自然科学类59人,占比9.32%;农业科学类1人,占比0.16%;医药科学类6人,占比0.95%;工程与技术科学类504人,占比79.62%;人文与社会科学类63人,占比9.95%。

从学生对“ 课程思政”的总体了解程度看,仍有39.65%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不太了解或完全没有听说过。其中,持这一观点的学生研一的有36.20%,研二的有46.00%,研三的有48.80%,博士生有30.00%。可见,需要加强研究生高年级“课程思政”的建设强度。不同学科中,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不太了解或完全没有听说过的比例仍然偏高,其中自然科学类中有37.29%,医药科学类有50.00%,工程与技术科学类有39.69%,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有39.69%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不太了解或完全没有听说过。但是,有77.41%的研究生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很有必要性。

(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方法,如在课堂中引入名人名言或者有关家国情怀的故事等。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有50.23%的教师较少或基本没有在专业课上引入名人名言或者有关家国情怀的故事等。此外,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讲授和多媒体教学,占比分别为70.25%和71.87%。不同年级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针对研一和博士学生教师常用讲授的方法,对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对于“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研究生希望教师可以采用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占比达85.78%。同时,偏好教师采用传统口头讲述的比例为51.03%,采用学生自主讲述的比例为23.54%。研究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多媒体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应成为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优选方式。

(三)关切需求

对于“课程思政”的兴趣度,有48.18%的研究生对于思政内容很感兴趣,45.97% 的研究生持一般态度,5.85%的研究生表示不太感兴趣。这表明,研究生群体对于思政内容还是比较关注的,对于“课程思政”具有较大的需求。

对于“思政”与“专业”的关系,有56.40%的研究生表明“课程思政”对于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很有帮助,43.60%的研究生认为“课程思政”对于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不太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挖掘自身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在专业课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见图3),其中“价值观引领”占比达92.1%、品格形成占比73.30%、党性养成占比68.56%、丰富知识占比68.09%。可见,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既要具有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既要确保思政内容面面俱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又要多准备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力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部分研究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感触不够深刻,这反映出“课程思政”建设进展缓慢。为此,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一是要建立制度保障。要将研究生“课程思政”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鼓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同时为了保证建设成效,要制定详细的评估和考核标准,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的评价模式。二是要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通过项目的形式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经费资助,同时对优秀的“课程思政”项目进行奖励,加强宣传和交流,营造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加强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对于建设“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结合研究阶段的人才培养特点,让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通过组织研讨、培训、微课教学比赛以及开展有关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此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应该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的内容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二)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普遍希望教师可以多采取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这反映出目前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口头讲述的方式偏多,这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于95后研究生群体对于知识获取的需求。换言之,授课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当前的研究生群体是成长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一代,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受到他们的青睐。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者和组织者,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有“带入感”。为此,一是要做好技术培训。目前研究生授课教师年龄参差不齐,教师对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认识也各异,在扭转教师认识不足的基础上,要面向教师开展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交流与培训,减少教师的学习成本,从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方式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研讨。据问卷数据显示,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广大教师要学会丰富自身课堂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与学生的互动力度,让广大学生真正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中去。三是研究生授课更多的是小班授课,课堂的承载量较小,这就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比如开展互动研讨式的授课等,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多媒体深度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思政”对于研究生“价值观引领”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体系仍不完善,未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在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方面,一是要深刻认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有所不同,研究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如果只是将研究生“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堂授课中贯穿思政的内容和元素,那研究生“课程思政”就与本科生课程思政没有明显的区别。在研究的范围上,要明确研究生“课程思政”不能理解为狭义上的课堂教学,还应涉及学生课堂外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即广义上的课堂,比如课题组的一次研讨、与导师间的一次学术探讨,都应该理解为广义上的“课程思政”范畴。二是要构建基于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内容。研究生的重心在于开展科学研究,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专而精”,对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或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不能只是结果导向,研究生导师更加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前人在开展该领域科学研究过程中彰显出的科学素养和精神,这对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三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和导师要深度合作,要注重挖掘在科學探索过程中的科学家或学者的故事,将其渗透到日常的科研和教学中,进而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研究生课程思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