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解决问题环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1-02-16周珍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摘 要:对数学课程来说,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可能会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保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并设计、实施相关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6-0036-02

引  言

小学数学基础、实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哪些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保证教学的质量。小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好奇心、兴趣,还有求知欲,而这些是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推动器[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解决问题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假设两个虚拟人物,小红和小明一起放学回家,小红不小心将小明的作业本带回家,请问小明应该如何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小明自己到小红家去拿,或者小红将作业本送到小明家。通过对情境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基本数量问题,并且分析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选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搭建的这一问题情境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能带着极大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去完成数学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养成善于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创设思维环境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思维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让学生变得更爱思考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要创设思维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学生用已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通过组合的方法可以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这只是一种运用旧知识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进行探究教学,提问學生教室里长方体的花盆和正方体的花盆哪一个面积更大。教师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环境,有利于学生摆脱原本的思维定式,主动寻找数学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增加实践次数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去生活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多次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实践的进程与结果。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由于有的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不是很好,单凭想象很难明白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教师可以增加实践的次数,让学生不断增强对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拿一些教学模具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去观察;或者可以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且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慢慢地,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建立立体与平面的关系,进而达到在纸上看立体图就可以看到不同的面的目的。

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熟悉程度和现有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调整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数学问题的“原型”,尝试从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实际问题中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并不断探索创造新的问题,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实践开放性强的问题。在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能被2 、3、5整除的数字的特征”时,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与学生开展游戏: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字后,教师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这个数字是否可以同时被2、3、5整除。学生会对此感到十分惊讶。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而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总结这类数字并观察其特征,通过充分的分组讨论和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五、鼓励质疑问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发表意见。特别是对新颖独特的想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要解答这道题,可以直接使用短除法,即2×3×3×5=90。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应该使用18×5=90,还是30×3=90?这个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陷入激烈的讨论中。教师在充分称赞了学生提出的这个新问题后,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简要的问题分析和理论验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讨论并进行验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心,培养了学生如何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六、从实际生活引入

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引入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同时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场景,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假设、验证、反思等活动。这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建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生活中挖掘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体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这样的体验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例如,在“约数和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有12个乒乓球放在若干个盒子里,如果想要确保每个盒子的乒乓球数相同,有几种分法?在教学中,借由日常生活来进行问题教学,能够让学生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集中精力,在体会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建立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转变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学生在这样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学会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来进行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结  语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聪明智慧的最佳体现,更是达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目标的基础和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多元理解教材内容,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生活是数学的来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学习,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85-186.

作者简介:周珍(1988.7-),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