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驱动—结果”要素互动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标准的构建

2021-02-11贺佐成

职教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

摘 要: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借鉴EFQM模型中蕴含的要素互动关系思想,分析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要素组成及其作用,剖析其中的“驱动—结果”要素互动的关系结构,并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需要,构建了专业发展规划体系构建与执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与达成等七大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标准,旨在规范和引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及互动关系,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驱动要素;结果要素;互动关系;质量标准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GXJK352);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欧洲质量奖视域下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DJG2019264);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建设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GWZDXMQ01)

作者简介:贺佐成,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2-0064-10

针对利益相关者需求反映到专业人才培养中难、培养目标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环节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路径建立难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借鉴欧洲质量奖评审工具EFQM模型,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实际,从专业建设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出发,形成“驱动—结果”要素互动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标准体系,以此助力高职院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一、“驱动—结果”要素互动关系的基本思想

“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七种解释,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1]。欧洲质量奖评审工具EFQM卓越模型把影响组织持续成功与发展的要素分成驱动与结果两类,并建构了他们内部及其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模型(见图1)。该模型主要由基本理念、要素(准则)和雷达(RADRA)逻辑三个方面整合而成,其中,基本理念和雷达(RADRA)逻辑,通过要素及其关系框架转化到实践之中,并在要素关系互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要素分类:互动关系的总体框架

要素在EFQM模型中又称为准则,是模型的外在表征和载体,犹如人的躯体,组建成了模型的框架,展示了要素之间的位置及其关系。根据要素在组织运行及质量形成的作用分为主要解决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提供什么的驱动要素和体现形成什么、得到什么,以及获得感的结果要素。模型中驱动要素有领导,员工,战略,合作关系和资源,过程、产品和服务5项;结果要素有员工结果、顾客结果、社会结果和经营结果4项。从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质量观角度,驱动要素属于供给侧,主要功能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结果要素属于需求侧,对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与反馈。其中要特别关注的是“员工”要素在模型中非常明确的既是驱动要素,又是结果要素;“合作关系”中的合作伙伴往往既是驱动要素,也是结果要素当中的“顾客结果”。

(二)基本理念: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

基本理念是模型中看不见的部分,它隐藏和渗透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中,犹如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要素之间关系的发展,促使要素之间关系组合最优。2013版的EFQM模型主要由“为顾客创造价值”“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升组织能力”“驾驭创造力和创新”“远见卓识、鼓舞人心、诚实正直的领导”“敏捷管理”“以人才取胜”“持续取得卓越结果”八大理念组成①,如“为顾客创造价值”要求领导、员工能“通过了解、预测和满足实现顾客的需求、期望和机会来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要达到此效果,就要求把顾客需求纳入到组织的战略和规划、领导授权员工以整合资源的权力等。2020年新版的EFQM模型在基本理念中更强调生态的、整体的力量[2]。

(三)RADAR逻辑:互动关系的持续脉络

RADAR逻辑是指“预期结果(result)—方法(approach)—实施(deploy)—评价改进(assess and refine)”的缩写,展现驱动要素与结果要素互动的逻辑,主要通过模型中的带箭头的线段体现,犹如人的血管引导血液的流向。驱动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形成客观结果及其带来满意和不满意的主观结果。产品或者服务的好坏及其受众的获得感又反馈给领导、员工等驱动要素。驱动要素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升级及其互动关系的优化,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以助力新一轮的产品高质量生产或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专业中的“驱动—结果”要素互动关系

EFQM模型蕴含着“驱动—结果”要素及互动关系,是“一套实用的、非指定性的框架”①,为分析高职专业中人才培养工作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范式。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要素及其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是由教师、学生、课程、设备设施、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大系统,专业是这个系统中以某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根据专业建设中各要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借助“驱动—结果”要素互动思想,从人才培养工作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可绘制“驱动—结果”要素互动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关系结构(见图2)。

驱动要素包括领导、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等合作伙伴和资源,教职工和学生,过程、课程和服务等,位于供给侧。其主要围绕着人才培养目的达成,各要素承载相应任务,进行要素互动与组合,提供人才培养的要素、活动与服务。结果性要素包括学生的获得与感受、雇主(用人单位)的评价与感受、教职工的职业成长与感受、社会其他主体的结果以及专业建设本身取得的成效,位于需求侧。各要素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作用力和所得如表1所示。

关注双重角色要素。如图2和表1所示,教职工作为学校员工既是驱动要素又是结果要素,这是EFQM模型的一般性规定,易于理解。学生既是驱动要素,又是结果要素,主要归因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学生不同于生产型企业中产品或者服务购买方的顾客,学生既是学校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享有者和受益者,又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同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员工的一分子既是驱动要素,又是结果要素。合作型企业由于既参与人才培养,又是毕业生的雇主,则既是驱动要素,又是结果要素。对于双重角色要素而言,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和利益诉求要特别给予关注与规范。

(二)要素互动关系及整体功能

1.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建设要素的互动关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围绕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展开,主要解决高职专业“做什么”“为什么”“如何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下一步如何做”系列问题,形成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主要脉络(RADAR逻辑),具体如图3所示。

首先,驱动要素互动。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和专业的领导者带领教职工,围绕着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以预期人才培养结果为导向,通过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调研分析,规划专业建设的愿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培养规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条件和资源要求,专业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及系列课程资源,实施校内外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开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测评等系列活动。

其次,结果要素互动。结果要素的互动,以学生为主要载体(见图4)。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利益相关者中,学生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学生是人才培养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学生也承载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家长、雇主和教师)的诉求。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满意度,是教职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业绩成果,也是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同时亦是教职工进一步增长教学和业务技能、形成自我评价的重要动能;学生的成长符合岗位需求,雇主得到需要的人才,雇主满意度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学生幸福成长,成为社会建设者,符合家长和社会的期待,达到家长与社会共同满意;学生的成长,支撑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如学生技能大赛、重点专业建设等,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成果支撑。

最后,驱动要素与结果要素的互动。作为结果要素的学生、教职工、雇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际所得及感受,通过调研、访谈和自身体会等途径,反馈给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合作伙伴等驱动要素。根据结果要素的反馈,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合作伙伴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创新,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等方式,实现提升教学能力、改善课程教学、加大协同育人的目的,以助力开展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

2.要素的整体功能。各要素在人才培养工作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在互动关系中将形成要素的整体功能。一是整合功能。各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地有机组合,能够保证专业建设的愿景、使命和目标连贯地得以实现。二是激发功能。该功能强调关注和重视利益相关者所得。学生、教职工、合作伙伴、雇主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应有的重视,能够进一步激励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调控功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由各要素和各环节组成的分工协作的复杂过程。人才培养环节中出现违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时,会反馈到驱动要素,驱动要素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适,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四是创新功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不能靠个体零星的自发行为,而是要从整体出发,综合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优势,通过评价与反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达到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与提升的效果。

三、基于“驱动—结果”要素互动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把驱动与结果要素以及要素关系的整体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要素运行中整合功能、激发功能、调节功能和创新功能,需建立工作质量标准,引导和规范要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根据“驱动—结果”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以及EFQM模型中基本理念,结合高职专业建设实践,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七大质量标准(见表2)。该标准与传统的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标准不一样,主要是规范和引导专业要素作用的发挥,以及要素之间关系的持续优化,力求把专业建设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专业建设内在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其中,在1—6项标准中每一项标准的二级指标之间,都满足从预期结果、到方法、到实施、再到测评结果反馈及改进的RADAR逻辑,其目的是在制度设计上保证每一项要素都围绕着人才培养工作形成自我的持续改进能力,在人才培养工作整体上,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一)专业发展规划体系构建与执行

专业发展规划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工作标状态、建设路径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本一级标准旨在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愿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并实施,测评专业建设目标达成并反馈。其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规划要具有系统性。学校层面的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专项发展规划是上位规划,二级教学单位的发展规划是中间规划,具体某专业的发展规划是执行规划。具体某专业的发展规划应当在二级教学单位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中找到支撑。二是规划要体现利益相关者诉求和外部环境变化。专业发展规划从制定到调整,应当体现和表达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教职工、学生、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同时,要识别、分析和理解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的变化及其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三是规划要可实施和考核。学校应以目标为导向,不断检验与持续改进规划,将规划中所确定的专业发展愿景与目标融入到建设的过程、检查和验收中,以确保规划在建设中恰当的实施。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与达成

人才培養目标是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职业和专业方面能够达到的目标状态的总体描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4]。本一级标准主要规范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测评与反馈。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培养目标之间要保持一致。高职院校通过系统设计与跟进,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二级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具体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层面都得到贯彻与实施。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是二级教学单位和具体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的依据。一般来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少,外延相对要大;专业的内涵多,外延相对要小。二是培养目标应体现利益相关方利益。收集利益相关方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用于开发和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三是培养目标实施遵循反向设计。学生核心能力的设定来自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核心能力指标则来自于学生核心能力的进一步分解和操作化。

(三)全程育人及其质量测评

从招生、培养再到毕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时间,最大限度地达到设定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进入大学的3—4年时间如何有效地安排,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核心能力和规格,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需要高职院校系统规范地实施相关标准。本一级标准目的在于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设计,关注困难学生的培养,以及各活动对学生核心能力目标达成的测量与反馈。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贯彻全程育人理念。学生入学教育、第二课堂、团学活动、勤工俭学、技能竞赛等都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置。二是让所有学生成功。在质量跟踪中,高职院校要特别强调教师对休学学生、退学学生、成绩靠后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等弱势群体成长的关注,并针对他们学习当中的问题进行辅导、跟踪,以及进行效果评价,以达到让“所有学生成功”的预期目标。三是开展过程考核并持续改进。高职院校要设定全程育人各节点的考核要求,并及时跟踪、检查和考评,根据检查与考评结果进行培养过程调适和改进,并进行培养结果的反馈与提升。

(四)专业课程设计、实施、控制及效果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产品”。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核心能力达成为依归。本一级标准诊断和规范专业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评价、考核及其改进,目的就是要确保课程体系设计及实施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达成来展开。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突出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强关联性。培养目标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规划的逻辑起点,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对应和支撑培养目标和学生核心能力。具体而言,每一门课程要能聚焦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部分学生核心能力目标点;每一个核心能力目标点需要两门及以上课程支持;每门课程要有明确的可测量的课程目标,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实施流程及规范。二是重视实践育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注意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课程开设足够的比例,才能达到技能训练的效果和技能养成的目标。三是及时开展课程评价。课程及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培养与成长的要求,需要学生对课程及时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反馈,并在实施过程得到相应的改进与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应持续开展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体性评价与反馈,以此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提供改进的可能。

(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其成长

教职员工既是质量的生成者也是质量的评价者,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建设要为教职员工价值实现、专业成长、合作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学校和专业要通过关心、沟通、奖励和认可的方式激励教职工,增强教职工责任感,使教职工能够在实现组织利益的过程中增长和发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一级标准旨在诊断和规范专业教师队伍的配备、成長及目标达成。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专业教师的需求与发展要同专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师资队伍建设能支撑未来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应匹配学校发展战略、紧跟所在领域的新技术和关键过程,以保持与最前沿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持续且有针地对性开展培养和培训,以确保教职工拥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专业和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二是教师的发展目标、学生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要相统一。教职工的职业规划要与学校和专业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发挥其所能,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三是重视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发展与获得感。学校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有定期的评价机制,定期评价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满意度、对学校支撑其成长的满意度及对教学环境的满意度等。

(六)合作伙伴与资源建设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外部伙伴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才能结合校内资源支持专业愿景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本一级标准诊断和规范校企(行、政)伙伴,专业软硬件教学设备设施,以及图书资源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性。其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管理,采取相应政策和过程协作共赢。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雇主(用人单位)、政府、教师、学生、家长等,他们的需求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高职院校应根据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性程度以及其主体是否为“人”,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把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社会利益相关者、首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自身的诉求转换成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要素。二是按照人才培养需求配置专业教学资源。教学场所、图书、设备配置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能反应当前产业和行业的主流需求或者具有一定前瞻性,因此教学场所布置应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以支撑专业课程及教学的需要。

(七)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这项标准包含了前面六大标准之外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要求与措施,以及创新态势。一是人才培养优先而不是管理优先。高职院校以毕业时学生应当具备的学生核心能力为导向,以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为重要思考点,持续反思培养流程的设计,避免走入“管理优先”的不当思维与模式,真正促使学校资源配置向人才培养集中。二是持续改进作为资源配置的导向。高职院校通过对规划、目标、教职工、合作伙伴和资源等要素分析,发现和找准专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资金、人力和物质等方面的资源支持计划。

综上,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通过以上七大标准把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五大驱动要素和四大结果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并加以规范与引导,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人才培养工作互动关系,才能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注释:

①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编辑与翻译的《EFQM卓越模型》小册子第11页中的内容加工整理而成。

參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78.

[2]于洪波.欧美卓越绩效准则新变化——基于新版EFQM模型和波多里奇框架的研究[J].中国质量,2021(6):60-65.

[3]贺佐成,刘佳环,叶雯,等.基于EFQM卓越模型的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路径——从欧洲质量保证到专业质量保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5):71-76.

[4]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18版)[EB/OL].(2018-11-05)[2021-10-09].https://www.ccf.org.cn/c/2018-11-05/654410.shtml.

[责任编辑    秦   涛]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Drive-achievement" Elements

HE Zuocheng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is the center and key of all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school running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idea of element interaction contained in EFQM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of "drive-achievement" el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ven quality standards for talent training,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system, are constructed to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elements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talent train; driving factors; achievement elements; interaction; quality standards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
关于涉外护理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