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0-09-02柴茹

现代交际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家校共育家校合作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与日俱增。除了对传统意义上教育方式方法的关注外,人们还慢慢注意到了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的教育主体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坚强后盾。成功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家校共育 家校合作 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01-0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当今时代要求培养的新时代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知识的人才,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的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重要奠基阶段。教育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导教育力量,应该就学生的教育实际达成教育共识,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家校双方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一)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各有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广泛且细致,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是“育人”。而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由国家制定的、系统的、连贯的、有内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指文化课方面的学习,其次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是“教书”。强调家校共育的原因在于单方面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具有自身的片面性,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认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即要求家校双方相互合作,既实现孩子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思想品德提升的需要。

(二)家校共育的优势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虽然家校双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不尽相同,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孩子培养成才。基于这一点,学校和家庭双方都应该努力把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期盼汇成一股力量,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构成家校共育整体

21世纪要求的教育,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教育,以培养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人。然而家庭及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也都涵盖涉及不到的教育层面,单靠某一方面的教育力量并不能满足这一教育要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相互补充原则,在充分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塑造一个教育共同体。

3.教育教学的及时性,达成家校共育协作

家庭教育不是系统、整块进行的,它是渗透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的。教育教学的及时性可以认为是家长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想当然的说教。及时性教育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及时性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要坚持及时施教原则,实现家校协作。

二、家校共育的现有问题及原因

(一)家校共育观念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空前提高。学校在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力求取得家庭的配合,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家长的教育意愿是认真且强烈的,对于学校的相关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大多是支持且配合的。但有时家校双方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会产生分歧。

1.从学校层面讲

教師对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持消极态度。一方面,教师认为大多数学校教学工作并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不了解,给家长普及相关信息既费时又耗力,无疑是给自己的工作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纯属是添乱,他们只会指责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而不能促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2.从家长层面讲

基于客观原因,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校教育达成实际配合,对待教育的态度也不十分端正。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对家校教育进行了明确分工,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作为家长,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保障好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好的条件让孩子去接受学校的教育,让教师把孩子培养成才。这种观点既狭隘又不负责任,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1]。缺了哪一方面的支持,教育都难以完整。

(二)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

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的沟通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少与学校教师就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种被动态度导致教师对学生在家的生活表现及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不足。而家长除了成绩单上反馈的单一信息,对孩子在学校的其他表现一无所知。很容易出现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能同步发展的情况,出现“真空教育”。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家校双方沟通方式单一化。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可以做到将全班家长集中起来,统一发布通知,传达信息,高效地实现教师对家长沟通联系的单向需要,但是却很少能接收到家长的反馈。此外,这些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对于家长来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使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所革新,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信息互补。

(三)家校共育内容不够全面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内容普遍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课教育,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这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关心相对较少[2]。可是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的缺失或许不是真正的缺失,性格和心理上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缺失。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的教育指标,而是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行为表现、品德发展、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即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做人。这样,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才能够有生活的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能坚持做人的本分。

三、家校共育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角色定位,还要有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意愿,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建立。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将家校合作看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3]。教师与家长身份虽有不同,但二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自居高位,当出现教育问题时,对家长颐指气使。本质上,教师与家庭是一个权责共担体,好与坏都不能归为某一方。教师与家长双方都应该尝试着将心比心地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处境,配合对方的教育活动。

其次,家长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理性地分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长处与不足,充分尊重教师,理解信任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相关教育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双方的教育理念出现分歧时,家校双方都应该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平等地协商。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方式

1.在真诚、尊重基础上形成良好沟通态度

首先,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坦诚地与对方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不论对于更好了解学生还是有效解决问题都十分有帮助。

其次,沟通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及家长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立场、思维方式,善于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也要接纳对方的不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建立多样化的家校沟通形式

一方面要创新家校沟通形式,如改革传统家长会的内容及合作形式。以往的家长会过于形式化,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说,家长在台下默默地听。教师会指出学生的问题及不足,却很少真正和家长沟通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召开家长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沟通,更利于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且交流氛围轻松,交谈内容宽泛,有利于实现家校和谐互动。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家校沟通形式的多样化。丰富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利于即时共享共育内容,促进高效的共育沟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微信与以往的社会交往媒介不同,具有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信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信息多维传递的灵活性、信息传播社区化的优势[4]。如果充分利用微信,那么对于家校双方教育信息的互通、教育合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三)促进家校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主体,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上,双方都应该有所分工。改变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局面[5]。

一个健康、合格、优秀的人势必是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激发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在除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细枝末节处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从自己的行为习惯抓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家校共育问题将是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实现家校共育要从学生出发、从学校出发、从家庭出发,将三股教育力量凝聚到一起,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网,使学生不论在小环境还是大社会里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3):50-53.

[2]徐玲娇.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8.

[3]姚兰.舟水共促舵手强,砥砺扬帆任翱翔:浅谈促进家校合作的方法与具体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3.

[4]段兰兰.基于微信的小学家校共育实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8.

[5]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2-25.

责任编辑:赵慧敏

[作者简介]柴茹,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家校共育家校合作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为心灵安个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