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及策略研究

2020-09-02薛文辉

现代交际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途径大学生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也成为心理学界一个热点问题。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培养途径,对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和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德州学院24000名学生以个别访谈、小组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对当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实践创新、搭建交往平台、完善评价机制、学生个体反思等方面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该研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品质 途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08-02

1999年,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品质)的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个理论,并且不断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阶段正是个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但是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不容乐观,经常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自伤等极端案例大多有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反映了社会对现阶段青年心理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亟待提高。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学习动力不足。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学习获得升学的机会,在升学竞争中胜出。进入大学阶段之后的学生则不再有这样的动机,虽然有一部分有考研目标的学生仍然在为继续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而努力,但是这种努力更多是出于自我选择与就业压力,外界的约束因素减少,这个时候很多大学生面临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本校有超过50%的同学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认为所学专业对自己将来发展作用不大,将学习的目的定位在考试过关。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成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一大难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从当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没有发挥主渠道作用。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创新实践融合不够

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来看,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侧重于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从理论层面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给予正面的支持。通过召开2019级10个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授课老师教学效果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创新实践方面的教育活动实施力度不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体现自身能力,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对自我做出肯定评价。一些高校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缺乏顶层设计,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影响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3.高校未建立起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交往平台

人需要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价值感,但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并没有建立起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的交往平台,从而使得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缺乏平台支撑。调查分析发现,90%以上的同学有心理辅导的愿望,但60%以上的同学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的社会交往平台的建立,需要大量专业水平高的心理专家支持,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没有建立起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交往平台的重要原因。

4.缺少完善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

从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现状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完善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相比于学习成绩、就业率等因素而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模糊性,因而在评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既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需求,也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缺乏可以遵循的经验与成型的科学评价制度的参考,评价制度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与发展,这些都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原因,也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5.大学生个体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缺少自我反思

大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要的内部因素。通过調查,58%以上的同学缺乏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反思,很多大学生对于自我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从外界因素上找原因,较少从自己的心理要素方面做出反思,从而使得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缺少了内在动力。相比较其他原因,自我反思对于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个人素养和心理健康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心理视角来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也将会成为制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1.创新课程教学,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课堂教学,需要从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来入手,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条件。从教学内容来说,应该结合时代内容进行教育创新。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课程建设活动,融入更多时代内容,将新时代的一些热点问题融入课程资源中,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想观念的探讨与思辨中实现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形式上来说,要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形式,引领大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辨,并在这种思辨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2.鼓励创新实践,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对自我价值与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积极正面评价,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做出贡献。现在全社会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种科技类竞赛,创意电影、小视频大赛等活动,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使自我能力得到磨砺与锻炼,从而有助于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让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与成果获得中提升创新自我效能感,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3.构建交往平台,打造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学校应该主动与相关社会机构联系,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交往平台。同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社会交往平台的构建,除了需要硬件方面的投入与准备之外,还需要国家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平台人才资源投入做好软件准备,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构建社会交往平台,需要学校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将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在社会交往平台上,大学生之间也可以实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超越时空限制,获得更好的社会交往机会,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满足感,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4.完善评价制度,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大學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机制是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直观性评价,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对现有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制度。让评价制度更能体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是从评价主体方面加以改革与创新。传统的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评价主体是老师,要对这一现状加以创新,让其他学生甚至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情况给出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学生家长也可以做出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是要实现评价客体的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品质,不仅仅要从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结果来做出评价,还要从动态的角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过程、对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品质的关注程度等角度做出综合评价,以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心理品质方面的认可与正面评价,从而为其心理品质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5.加强自我反思,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作为大学生来说,要养成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习惯,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审视,对自身的心理品质做出客观评价。正视现实、不断进行反思,有意识地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在不断反思与自我回顾中获得发展,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结语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被高度关注的问题。只有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并且在这种高度关注中结合现实条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仅仅是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需要学校管理者、其他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焰.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鞠鑫.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6).

[3]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内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徐慧玲,吴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

[5]董青.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

[6]魏晓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4).

责任编辑:刘健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及策略研究”(XL19ZD08)。

[作者简介]薛文辉,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学生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途径大学生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大学生就业趋势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