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科学课的地位及教学思考

2020-08-14赵杰

求知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科学素养

摘 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要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进程中,科学课已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科学课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因多种原因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04-02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航空航天、高铁、桥隧技术等走在了世界前列,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才是硬道理。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1]。

一、农村学校科学课的状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但是,科学课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大多数农村学校将科学课作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来对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没有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村教师还没有转变课程观念,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主课程上,忽视了科学课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到科学课对学生的深远影响[3]。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科学课程的教学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心。

2.教师专业程度低

受资源的限制,科学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有的甚至是由语文或者数学教师兼任。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较低,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发现科学和探索科学的兴趣。

3.实验器材严重不足

目前,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完备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没有提供课程所需的实验器械和实验条件,无法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拓展性实验,因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科学这门课程的主动性。

4.缺乏专业的教辅资料

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形式化地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得不到循序渐进的思维引导。这不仅无法使学生发现科学的乐趣所在,还会影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笔者对科学课程的认知

在成为一名科学教师之前,笔者曾在初中化学课的教学岗位上任职三十多年。根据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了解,笔者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博大精深,其包含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素养。甚至通过科学课程,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笔者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根据三十多年的执教经验,总结了乡村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乡村学校科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农村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摒弃主课、副课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中把科学这门课放在了副课的位置,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也将科学课放在副课的位置,且科学课需让步于主课的科目。但是,科学这门课程有着诸多益处,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其他课程的思维练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科学课程与初高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学好科学课,既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激发将来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所以,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的重要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推动该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2.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潜能,为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课程强调“做科学”“学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全新的科学教学思想。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应该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笔者所在的开发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尚在建设中的学校,没有实验室和器材。尽管如此,笔者总是竭盡全力克服困难,依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展开对知识的拓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九年级化学“绪言”内容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但小学生是无法理解其化学定义的。所以,笔者深入浅出地通过大量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从本质上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一种变化是本质没有变,只是物质的形态等发生了变化,如水变成了水蒸气、结成了冰;另一种变化是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如一张纸燃烧成了灰与撕成碎片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变化。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结论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课的重要性。

3.在教学内容上要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科学课为自然科学,课程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课堂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在科学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要善于利用农村资源,学会“就地取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生活,就可随时学到有关的科学知识,由此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例如,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生长靠什么”一课,介绍了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对于这一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观察到,只是熟视无睹。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谚语:“人不在人眼下,树不在树底下”,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以此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课堂上,笔者结合大量的实例和课前准备好的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了:大树下方的小树为何树干总是弯曲的。

4.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讨论,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离开实验学习,科学就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笔者为学生准备了手电筒、激光灯等,让他们亲眼看到光线在黑夜中的形状,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强化,教学效果良好。

再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时,笔者提前把一株吊篮小苗放在纸箱中,并在纸箱一侧开一个较大的圆孔,把纸箱盖好放在有阳光的窗前,并让学生也提前做类似的探究。当学到本节课时开箱观察,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回家后做相关的实验,因为很多的实验是有延续性的,在家做实验比在学校有更多的优越性,同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如铁生锈实验、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实验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有丰富的插图,特别是每节课的开篇,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了这节课所要揭示的主要知识内容,以及创设的教学情境等。所以,在每节课中笔者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发表见解,回答对的给予其掌声鼓励,不当者让学生进行辩论。例如,在六(4)班一个角落的前排处,平时上课不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的男孩,他的一次发言让笔者感到惊奇。在学到“物质的燃烧”一课时,笔者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一支火焰向上燃着的木条,为何火焰渐渐熄灭呢?在学生讨论完后,笔者一一提问。部分学生的回答不理想,没有说到关键点上。但是他回答道:“是因为向上的火焰没有给下面的木材加热,下面的木材得不到足够的热量,达不到木材燃烧所需的温度,所以燃烧的木条就会渐渐熄灭。”

这个男孩的回答让笔者大开眼界。由此,笔者深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精髓。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笔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结 语

总之,科学课程关系着国家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前途未来。教师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學改革,端正教育理念和学科观念,将科学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孙新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与思考[J].才智,2020(01):172-173.

柴玉凤.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科学化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98-131.

华锡芬,惠恭健,王聚元.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科学[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杰(1965.6—),男,安徽砀山人,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难忘的科学课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