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根基教育文化解读

2019-10-21孙丽华

天津教育·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解读小学

孙丽华

【摘  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凝聚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文化起着统领、规范、激励、熔炉的作用。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师生行为习俗文化。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

【关键词】小学;根基教育;解读

一、“根基教育”的提出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根基教育”就是以“为儿童的生命可持续发展奠基”为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除了给学生做好知识的传承和铺垫外,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上;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高尚的艺术情操和人格操守的形成上;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中;以及正确的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树立中给予重点培养。

二、“根基教育”的体系

1.“学生根基”。聚焦“核心素养”,着眼“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具体方面提供养分,让学生的根系增多、根基牢固。

2.“教师根基”。着眼教师的“专业素养”,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四个方面入手。

3.“家庭根基”。借助“家长学校”,培养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教育能力,努力让家长成为智慧型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共育。

4.“学校根基”。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让优秀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组织文化建设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和传统特色等入手;课程文化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入手;教师文化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教师的师德、师能、师智、师魂等入手;学生文化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入手;环境文化从软硬件设施、学校布局、学校卫生、学校绿化、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入手。

三、“根基教育”的理论支撑

1.“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根基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营养,打牢其基础,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根基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认知、主动学习。

3生命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根基教育”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

4.“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四、“根基教育”的办学思想定位

办学宗旨:为儿童的生命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固本浚源 打好根基。办学目标:学校和谐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策略:聚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文化体系,实现学校和谐发展;重视家校共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办学特色:立足德育,树有教养的人;诵读经典,育有文化的人。

五、“根基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好“教师根基”。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整体安排部署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教师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制定校本培训与提高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论坛、课例研究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潜能,更快地向专业化迈进。

2.打好“学校根基”。

(1)组织文化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课程文化建设重点是在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使用好《日诵经典》校本教材,并在开展好以社团活动为形式的系列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域、民族、学校的实际,开发出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并形成校本教材,使校本课程如《日诵经典》一样,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

(3)教师文化建设重点是塑师德、提师能、筑师魂。

(4)学生文化建设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入手。德育上重点是让学生守规矩、知礼仪,培养有教养的人;智育上重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育上重点是开展好体育大课间、小型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能掌握多种体育技能;美育上重点是利用美术、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打好“家庭根基”。探索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家校联系新模式,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教群等途径,提高家长群体的素质,促进家校共育。

4.打好“学生根基”。从为儿童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以学生文化建设的内容为重点,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續发展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磊.至善童心:德育力量的源泉与旨归[J].江苏教育,2015(27).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解读小学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