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教学设计的起点

2019-08-04吴陶伦

关键词:学情数学思维教学设计

吴陶伦

摘 要:当下,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联系生活的、是基于认知基础的、是蕴藏数学思维的。因此,基于学生认知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学情;教学设计;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73-2

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分析学生的学情开始。只有教师掌握了学情,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才能真正調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才能走入佳境,事半功倍。

【现象描述】 脱离生活,有失偏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出示A、B两点间三条不同的路径图,新授知识分成两段教学:让学生观察路径图并思考连接A、B两点的三条线,那一条最短。接着引导学生感受并揭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第一次尝试教学是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的片段是这样进行的:

出示动态图片

师:小乌龟急着回家,现在有三条路线给小乌龟选择。请你帮小乌龟选一选,走哪一条路能最快到家。

生:中间那条。(七嘴八舌的答着)

师:为什么选择中间这条?

生1:我觉得上面和下面的路都是走了弯路。

生2:我觉得中间这条路最短。(各说各的)

师:同学们,AB两点间有没有比这条线段更短的连线?请同学们动手尝试着画一画。

学生动手在学习单上画图。(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画且感觉到疑惑)

……

接着展示学生作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揭示连接两点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生:35毫米。

师:测量A,B两点的距离就是测量哪一条?

生:中间一条。(个别学生茫然失措)

师:都学会了吗?

生:会了。(有点滥竽充数的样子)

……

【问题诊断】 基于学情,唤醒经验

听完这节课,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参与式的评课,总体感觉还是符合课改理念的。显然这节课的优点还是不少的。但是老师们纷纷出现了不一样的观点:

诊断一:面对这样一节图形与几何方面的课,学生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距离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那么新课的引入似乎还可以做更多的思考。虽然小乌龟这一情景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略显幼稚,并且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便使得我们的课堂变成为了教而教。

诊断二:教师在教学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时,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一步骤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点之间有很多连线,但是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但是,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不会画,很多学生也在疑惑:明明是中间这条线段最短了,还能画其他的吗?由于对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恰当把握,导致失去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

其实,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距离这一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我想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知结构的优化。抱着这个想法,笔者尝试进行了二次教学。

【教学对策】 着眼儿童,联系生活

基于以上的诊断与分析,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对策一:着眼于儿童生活经验

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在阐述他的学情前测观点时一直强调:教师的着眼点要从关注儿童出发,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

在孩子们探究A,B两点间的三条路线哪一条最短时,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进行导入教学,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同学们,小宁每天上学有这样的三条路可以走,如果你是小明,你会走那条路?说说为什么。相信这样的导入才会让孩子们充满兴趣的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接着,学生容易得出,因为中间这条路最短,所以选择中间这条路。走短的路不仅节约路上的时间,还可以多睡一会。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依据前节课的经验,笔者准备了很多学习工具,比如直尺、毛线等,让学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验证是不是就是中间这条路最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体会此部分内容。如此一来,孩子们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习得了数学知识。

最后由教师和孩子们纷纷分类总结,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对策二:结合儿童已有认知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及教育”,确立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说。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要以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基础,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自主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因此,通过课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在执教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同学们,你了解什么是“距离”吗?你能具体说说你觉得距离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从而总结出学生的想法:从这到这的一条直线就是我们认为的距离。显然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数学上对于距离的定义了。此时,老师可以直接指出:同学们都很聪明,和数学家想到一起去了,在几百年前,数学家就已经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基于学生学情,直接揭示,不仅简单明了,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小数学家。

对策三:启发儿童数学思维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此时,老师还可以并不忙着揭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是追问:同学们,AB两点间有没有比这条线段更短的连线?请同学们动手尝试着画一画。设计这一步骤,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点之间有很多连线,但是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样改编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大家都愿意来帮助小明,也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

数学课堂离不开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思考。有的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也只是昙花一现,只不过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过程与情境并不相关。笔者将其称之为“落花式情境”——春去花谢的过程可谓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然而飘落泥土便消失无踪。

本课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想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尝试自然而然的探究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如郑毓信教师所说:好的教学情境应该在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是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数学思考,真正的像数学家一样探究问题。

我相信:基于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概念变成了学生的内需,从而还能发挥教材最大的价值,并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学情,让数学真正亲近学生,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生活之美!

猜你喜欢

学情数学思维教学设计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