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2016-11-05周婷婷

情感读本·理论篇 2016年9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策略

周婷婷

【摘要】小学数学不是机械的识记,而是要形成思维的习惯。在现代教学经验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方能在人生中受益。文章从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多元思维和合理优化相结合、注重“求联”与“数学生活化”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策略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而培养和训练,下面笔者结合几个实践案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几个主要策略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一、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

在认识“序数”一节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对数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能和物体的数量联系起来,而“序数”则是全新的概念,和数字1、2、3……相似又不同,表示的是顺序,也就是我们说的“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教学时,为了加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利依据学生的掌握和理解,安排一个以观察为主的活动,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小动物运动会》,让孩子们看着动物们的精彩表现,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一会儿,谁又跑到了前面等,边看、边想,再边听多媒体的画外音——对《小动物运动会》的叙述和提问,“谁得了第一”的问题的引发,让孩子们看着、想着、喊着加油,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都被调动了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很快学会了序数。

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出现了分歧,有的答案是栽3棵,有的说是4棵,而有的说是5棵。在孩子们争执不下之时,让孩子们分别说出自己栽3、4、5棵的理由。孩子们分别说出两头都栽、一头栽、两头都不栽等的想法时,孩子们恍然大悟,他们的答案也有道理。这样,不仅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素养。

此时教师如果再能提出“如果两棵树的间隔不是3m,你还有哪些栽法?”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生发每隔1m、2m、4m、6m、12m等栽一棵的奇思妙想,思维更会得到发挥和拓展。再让他们算出所栽的棵树和每两棵的间隔数的关系,通过这个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多元思维和合理优化相结合

计算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小明出生在2008年,今年是2016年,今年小明几岁了?

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并得出2016-2008=8(岁)。而小明实际年龄是9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式子好像很完美,用现在的年度数减去出生的年度数,那么,怎么和实际年龄相差一岁呢? 显然,这个问题虽然有点难,但学生通过画、想、算也很容易探究出来。以两头都栽为例:每隔1米一棵,可以栽___棵;每隔2米一棵,可以栽___棵;每隔3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4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6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12米栽一棵,可以栽____棵。

间隔数就是12除以两棵之间的间隔距离,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总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上升为数学思想:棵树=间隔数+1,这样,从思维的简单层次的“画”和“想”,上升到逻辑的层面,再由栽树问题的两头栽和一头栽的不同类型,也是对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和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求联”与“数学生活化”

“求联”首先体现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上文提到的栽树问题、年龄计算的问题,无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小学数学教材起初的观察物体的顺序、位置、比较高矮、物体的称重等,简单数学问题的计算,外出旅游的人数与车辆的问题,活动分组问题,队列问题,简单图形的认识等,到分数的认识,平行线、相交线的认识,以后高年级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到方程的行程类、工程类等问题,也无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丝丝相连、息息相关。

并且,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效教学手段的使用,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观察,如森林运动会的谁在前、谁在后的判断;天平上上重物,哪端高哪端低,哪个重哪个轻等;设计实践性的活动,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动手折个正方形,用细线和图钉,固定细线的一端在图钉上,然后,以细线长为半径画圆,而体会圆周的特点,感悟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习初步统计时,开展调查活动,调查班级中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学生数,调查班级、学校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等,既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也体现数学的关联性。

我们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责任和使命,让学生从机械认知的工具变为会思考的“天使”,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自然的会开动思维的“引擎”,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课堂才会绽放生命的奇迹,课堂才有意义、有价值。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