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21王冬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自我评价自主学习

王冬梅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是为了让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得”和“自我成长”。这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使用游戏激趣、动手操作和主动提问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办法;再用合理的自我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积极地调动潜能进行学习。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情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思想,这是有着鲜活生命力永不过时的教育理念,他告诫所有的教育者: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将知识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更在于教师授课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不教则会”的目的。在现代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1]。笔者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该使用怎样的方式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个离开教师也能够“自得”和“自我成长”的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是为了不教”之情境创设,激发学习欲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学科独有的特点,创设合理有趣、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践连接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概念、用法以及对生活的帮助。在趣味中感知数学,在感知中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

1. 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在“好玩”“有趣”等方面。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充满趣味性和新奇感,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小故事的情境创设,可以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将身心投入到情境中。例如,学习数字0~9的故事创设:猴妈妈生了十只猴宝宝,老大叫9,老二叫8,老三叫7……老幺叫0。一天,9用命令的口吻对0说:“给我捶捶背。”0看9这么嚣张,生气地说:“凭什么我要帮你捶背?”9大声吼道:“我是老大,你应该为我服务。”1~8听到吵闹声都过来了,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说:“我们任何两个联合起来,都比你大,收起你的狂妄吧!”9想了想,的确如此,红着脸羞愧地跟0道了歉。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让学生对0~9这十个枯燥的小数字充满了新奇感,对数字学习的欲望也愈发强烈。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一切学习皆源自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认识人民币”这章节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用彩色卡纸做成代表1角、1元等的纸币;把铅笔、橡皮、直尺、练习本等分别定价为5角、8角、1元、1.5元等;在购物、换币、找零中认识“1元=10角”的抽象概念。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快对人民币的价值和使用产生了兴趣。

3. 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

随着身心的发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渐渐喜欢做些带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从中获得成就感。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表现和发展“自我”。例如,“比例尺”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一个脑筋急转弯,从中国北京到美国纽约空中直线距离大约是11000公里,而一只蚂蚁只花了30秒就从北京到了纽约,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回答“蚂蚁是从地图上爬过去的”。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教学,自然而又风趣,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习动力十足 [2]。

情境创设的方式还有实验法、游戏法等,根据异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唤醒认知和求知欲。

二、“教是为了不教”之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不受任何人支配和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主的观察、阅读、思考与实践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改变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教师作为自主学习的点拨者,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则是自主学习的实施者,需在自立、自律和自为中学会求知和生活,从而促使自身成长。

1. 自主学习的前提——激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对学习求知的内在力量,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催生出探究的意愿。数学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石,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兴趣是学习的根本,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夯实基础。例如,“10以内的减法”教学,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拔萝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选取10个学生作为萝卜蹲在讲台上,教师扮演拔萝卜的农夫,随着颗颗萝卜的拔出,学生也清楚了减法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学生学习水到渠成,这源自学生对游戏充满了兴趣,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自主学习的途径——操作

实践操作是数学学科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提问,以问题促进学习,产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习题:两块一样长的木板,一块锯掉米,还有一块锯掉,问剩下的哪块木板长一些?学生看到这道题目,难免会产生疑虑。此时,教师拿两根1米长的绳子当成木板,让学生折叠,可以看出剩下的长度一样;拿两根2米的绳子折叠,此时,学生惊讶地发现,去掉米的绳子剩下的长;再拿两根50厘米的绳子折叠,发现去掉的绳子剩下的长一些。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培养了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 [3]。

3. 自主学习的关键——问题

布鲁巴克认为: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学生学会自主提问。学生问题的主动提出重要于问题的解决,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数学教学一直强调把基本概念讲清楚,根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等。这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只会“解答”而不会“问答”。因此,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提问,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学习,教师从简单的题目讲解过渡到12.5×5+2×12.5+12.5这道题,并在黑板上解题如下:12.5×5+2×12.5+12.5=12.5×(5+2)=12.5×7=87.5。一学生指出:“老师,这道题您好像错了,答案应该是100。”很多学生随声附和。教师问:“我哪儿错了?”学生们兴致盎然地指出教师错误的原因。此后,这种常见错误在学生作业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故意的错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辨析思考,从而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当然,凡事都有“度”无限制地使用这种方法,会消解教师的威信,则得不偿失。

三、“教是为了不教”之自我评价,促进成长

自我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用积极主动、灵活多变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思考: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些什么内容以及哪些解题技巧?我是怎样学会这些的?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感悟中积累学习经验,促进成长。例如,鼓励学生使用错题本,记录平时的错题,让学生思考这道题错在哪儿?为什么这么错?同时自行分析订正,强化正确的解题思路。长此以往,会增强学生对数学题的自我调控力和敏感度,提升答题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潜能是无穷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用游戏激趣吸引眼球,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主动提问加强思考能力,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办法;再使用合理的自我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地调动所有的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罗祖兵. 试论学习活动方式的本质含义和重要作用——为修订课程标准和深化课程改革而作[J]. 课程·教材·教法,2013(1).

[2]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 人是如何学习的[M]. 程可拉,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鄭毓信.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自我评价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给你一个支点,玩转“自我评价”
如何让自我评价真实有效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