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文”合一方为正道

2018-11-30张丹丹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文言文阅读教学备受重视。由于文言文体裁的特殊性,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就会出现忽视其文学性,只着眼于其文言词汇等知识性问题。要想真正搞好文言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强调“言文合一”“文”“言”并重。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文合一;文本探究

在语文教学领域,对文言文教学重点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近来,在一次校内的教研活动中,出现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入学基础薄弱,理应侧重于“言”的教学,为其发展打基础。第二种观点是: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侧重于“文”的教学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继而实现终极发展目标。看起来,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言”“文”合一方为文言文教学的正道。

首先分析上文所说的第一种观点。在日常的校际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基础薄弱几乎成为每一所学校开展教学的基点。教学要看学生基础,学生基础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当然,对于基础的界定就颇有学问,可不是加标签那么简单。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操作应该是界定清楚学生哪一方面的基础薄弱,然后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于是,前文所述的侧重于“言”的选择就显得有些草率,是不可取的一种文言文教学选择。

再来看上文所说的第二种观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由,侧重于“文”的教学,其实也是一种粗浅的教学选择。这种观点虚化了“文”的含义,将人文底蕴理解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概念。其实,人文底蕴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指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用一种无所不包的概念套住一切教学行为则是另外一种偏颇,即脱离了教学的根基。

那么,到底该怎样实现“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初读文本,识别“言”之意义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习惯,对任何文本的把握都是从最浅表层面的阅读开始的,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为此,对文言文文本的初读就具有奠基意义。其中,最应该突出的当然就是对文言文之“言”的认知。

总体来看,文言之“言”较之现代具有以下几种差异。一是句法的差异,文言文最为突出的就是存有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同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省略句。其实,这四种句式现代汉语也有,只不过其语法构成已经发生改变。以判断句为例,现代汉语就是单纯的“A是B”这种极为简洁的结构方式,古代汉语中则少有这样的结构,而是存有多种变式,包括,“A者,B也”“A者,B”“A,B也”“A,B”,还有“斯……也”“此则……也”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就是古汉语中典型的“A者,B也”判断句格式。把握住这种句式特点后,对文言语句的现代化理解就有了基础。二是词义的差異,常见的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指、通假字等。对于这些词义特点的解析,意义不一般。依然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宦者令缪贤在推荐蔺相如时,曾说过一句话“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此句中的“走”就有别于现代汉语,与前面的词语“亡”连用,意义相近,可解释为“逃亡、逃跑”。这个词写出了宦者令当时的窘迫之状,与后面蔺相如对他的劝诫相契合,恰如其分地凸显了蔺相如的冷静、理智。其实,也只有将其从古今异义层面上升到对文本内容具体入微的理解,对“言”的教学才能逐渐深入。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缺乏这种意识,少有对文本全文意义层面的认知。

二、再读文本,赏识“文”之风采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言”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对文本“文”的专注就应成为所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取向和价值追求。

在对文本基本意义认知基础之上,学生需要在学习的征程上再上一个台阶,即再读文本,从中筛选和赏鉴其中内蕴的“文”之风采。在司马迁的这篇传记作品中,闪现着许多“文”之光彩。例如,蔺相如建议宦者令“肉袒伏斧质请罪”,这里面内蕴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省、宽容、忠君、识才等优秀品质。宦者令认识到自身的罪行,而赵王也最终原谅了他。在国家危急之时,得到宽赦的宦者令也主动推荐了可以纾救国难的人才。再如,对秦国要求以城交换和氏璧,而赵国不得不到秦国回复的做法,自然会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不可以不派使者去秦国呢?其实,这是对古代国家之间外交的不了解。那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崇尚礼尚往来,秦国向赵国发出了交换和氏璧的国书,赵国理应作出回应,要不然“曲在赵”。更何况,当时的秦国比赵国强大。可见,从“文”这个层面出发,对文本的理解就会上升到更加宏大的背景上。

三、通读文本,探究“文”之神韵

经由上文所述的细致梳理之后,就需要进入最后一关的文本通读了。在这个阶段,要从文本创作主旨的层面,对“文”之神韵有一个更为透彻的把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主要是赞扬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但是,对这个主旨的把握不应仅仅限于肤浅的全文概括层面,必须将散见于全文的各种“文”之神韵连贯起来。例如,蔺相如对秦王傲慢态度的精准认知、预先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让秦王用九宾礼接待、渑池之会上勇斗群英、与廉颇将相和欢等等。各个情节都很精彩,但必须将一个个细微的精彩汇聚起来,最终指向蔺相如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本之神韵就会有一个从浅到深、由点到面的感知和赏鉴,学生也就自然把握了文本的神韵。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只有通过不同层级的阅读,发现“言”之妙义、“文”之神韵,实现“言”“文”合一式的阅读,文言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简介:张丹丹(1986—),女,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