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语文教学亟待改正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8-11-30白星晶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技能沟通能力感受

摘要: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关键问题亟待改正:以别人的观察代替自己的观察;以学习别人的语言技能代替自己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学习知识代替学习沟通;以课堂上的问答代替辩论能力的培养;以预设的合作交流的方式代替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需求。语文教学应当以言语沟通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语文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技能;观察;感受;沟通能力

语文学科的名称经过国语、国文等不同的称谓变换,教学目标也经历了多年的争论,几经改革,固定为目前的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到目前为止,语文学科诸要素的框定仍未见其完美,亟待改正的几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令人不吐不快。

一、以别人的观察代替自己的观察

目前的语文教学多采用学习范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学习范文虽然能够从欣赏的角度汲取名家的语言成果,但是,它毕竟是别人的成果,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产品。所有的优秀范文都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思考完成的。从个性化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观察方式,观察的视角、习惯、模式等都各有不同,以各自不同的观察方式所观察到的结果,也会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不同样式。如果仅仅局限于用某些名家的观察方式来框定学生的观察方式,势必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每一部分最初都源自感觉,感觉的每一个印象最初都来自观察。当人们最初观察事物的时候会用整个身心去捕捉观察对象的每个细节,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观察对象。当观察者观察到所有相关信息之后,便动用感觉器官来形成自己的印象。

如果人们想从别人的文章当中获取这些感觉器官收集到的印象,就必须在深刻领会相应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收集到文章作者的真实印象。而文字符号往往很难精确地描绘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加之文章的作者使用的文字仅仅是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结果,未必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感受。即使著名的文学家也无法代表所有人去感受客观事物。

蒙台梭利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所以,每个人对客观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观察结果,感觉到的也各具特色,得到的感受当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真实信息。而从别人的文章中获得的只是别人观察到的感受,不是自己的感受。况且,能否真正领悟到文章中作者的感受,还有赖于该作者的文字功底。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观察客观事物,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以便为自己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打下基础。

人们是根据感觉来理解概念的。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人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然后形成概念。学生最初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成熟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这些“敏感期”对应着每一个阶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的声、光、色、形能給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他们眼前,进而调动其亲身感受能力,激发其学习欲望。

二、以学习别人的语言技能代替自己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范文教学的模式,引用名人名家的经典文章做为范文来学习其中的语言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模仿,模仿别人的语言使用方法来形成自己的语言技能。当然,这种方法确实有效,但是,这仅仅是学习语言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出在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而不再去探究其他方法了。而且,更严重的是,我们忽略了模仿之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模仿后的落实情况的核实。

提升语言能力的方法很多,名人名家的语言使用方法也是经过不断的体验得到的。并不一定说,名人名家仅仅采用书面上学到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出自己准确的思想。他们首先经过了亲力亲为的体验,用自己的感官去触碰实物,或者通过相关的生活体验来想象,然后再把掌握的素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没有亲力亲为的体验为基础,语言的描述是形成不了的。因此,我们教授学生学习语言,使其形成语言能力,一定要先去体验,从体验中找到感觉,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觉得表达得不够完美,再去看看别人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去模仿别人。模仿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

三、以学习知识代替学习沟通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形成和完善人们的沟通工具,其关注点应当指向语言的工具性能。语文学习首先要落实的应当是沟通问题,然后再考虑传承文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出在沟通环节上,因为没有沟通清楚,所以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产生。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为了学习名人名家的经典文章,模仿他们的语言使用技巧,教师会先去介绍其身世、业绩、成就、影响,以至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种人物介绍占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另外,语文课上常出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解决“什么是某某”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比喻”“什么是白描”“什么是人物描写”等等。“什么是某某”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解释概念,是知识传授,而不是语言技能的形成。语文课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就会喧宾夺主。

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新课标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课上更应注重“这个怎么说”“能不能这么说”等问题。“语言不仅是人类融入社会生活的途径,还是将人类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应当把功能性放在首位。

四、以课堂上的问答代替辩论能力的培养

辩论能力是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和巩固自己地位的夯筑能力。人们通过辩论把自己的主张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当前的语文课上,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非是语文课上应当提出的。比如,“某某文章的作者是谁”“他都有什么代表作”,这种问题充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忙于回答问题,却没有做语言技能提升方面的努力。这种问题实际上是文学史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够講清楚自己的观点,甚至通过争吵、辩论,来说清楚自己的主张,这才是语言技能提升要做的事情。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别人听了心服口服,这才是语言技能高超的具体表现。这不但要有充足的感受做铺垫,还要有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单靠“文章的作者是谁”之类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五、以预设的合作交流的方式代替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需求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上还有一种怪异现象,就是课堂上无条件地设立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是为了相互沟通所思所想,互通有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有了合作交流的必要的时候才可进行的内容,不是每节课上必须安排的环节。

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之后,通常要进行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连接,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或者更加稳固的能力。这需要一个搭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与同学交流,也许需要自己冥思苦想。这是因人而异的个性需求,不是能用一种形式一概而论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言运用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以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语文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形成走上社会必备的语言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感受客观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进行判断,用自己所能采用的、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语言能力形成的过程。

作者简介:白星晶(1966—),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主研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语言技能沟通能力感受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沟通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