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写作和阅读课堂有机契合的五种形式

2018-11-30邓琴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微写作

摘要:相对于传统写作,微写作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能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和写作热情。因为这些微特征,微写作可在阅读课堂上随时进行,成为常态写作。其主要形式有品评式、联想式、仿写式、串联式、感悟式。

关键词:微写作;阅读课堂;品评式;联想式;仿写式;串联式;感悟式

长期以来,写作课堂低效耗时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痼疾。传统写作教学往往无法把阅读课和写作课融合到一起,学生训练频次少,反馈周期长。其写作热情难以激发,甚至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表达欲望。“微写作”这一模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微写作”,就是“师生双方借助微写作这种写作形式,以生为本,教学目标单纯集中,教学方式简单灵活,教学反馈及时有效,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最终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为目的的写作教学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把阅读课和写作课有机融合,达到“处处文章处处文”的妙境,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得到滋养和丰富,思想和写作的技巧也会因积累而变得丰盈。可谓是小涟漪激起大波纹,小训练也有大作为。

以部编本七年级教材为例,根据微写作训练的目标,介绍以下五种微写作形式。

一、品评式

阅读课上赏情节、品语言、评人物、析技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品主题予以多元的个性化解读。品评式微写作提供一个将思维对话和思维过程变成文字的平台,让学生将所思所悟的思维过程转化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调慢思考速度,调整表达方式,从而使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变得精细。经过长期训练,不仅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也将慢慢丰盈,写作将不再肤浅。加之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优秀的写作范本,作家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写作技巧会一点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写作便得心应手。

这种微写作形式在部编本教材中尤其显得优势突出。部编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至两篇自读课文。在处理自读课文时,常常用到批注法,对语言、人物、主题等标注学生的理解。往往一两句话,短小精炼。而这一两句话,就是微写作。比如自读课文《窃读记》,文章结尾这句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学生品味过后,灵光一闪,写下了“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应该是精神上的成长。一个精神富足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什么是爱,怎样去爱!”这样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折射出了她在阅读中日积月累的思想厚度。这样的微写作,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思想就会慢慢变深变厚,为写作注入灵性。

二、联想式

联想式微写作主要是在某个关键情节或关键人物身上驻足,通过对情节或人物的品鉴,展开合理的联想,或缩写、或扩写、或续写、或改写来表达自己的创新性和个性化理解。同时,因为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体式特征和语言系统,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文体之间相互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懂得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和章法构架,利于养成强烈的文体意识,避免文体杂糅。而且续写或改写有利于训练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缩写或扩写则有利于训练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猫》一文,在一只芙蓉鸟死了之后,第三只流浪猫悲惨地遭受了主人的猜疑和惩戒。针对这个情节,可以设计联想式微写作。可以改写“假如是养第二只猫时出现芙蓉鸟被咬死事件,事态会怎样发展?”也可以续写“流浪猫被主人冤枉并挨打以后,那两个月时间里,它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学习《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此处可以设计一个续写“同学们都走了,小弗朗士留到了最后,他站在韩麦尔先生的身后。” 无论是改写、续写,还是扩写,话题开放,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合理地想象與联想,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尊重学生个性,易于学生发挥,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仿写式

习字先临帖,作文初模仿。实践表明:孩子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收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将一些典型语段纳入“微写作”之中,采用仿写的形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它能够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减缓作文的坡度,通过模仿与迁移,降低写作的难度,容易将学到的写作知识内化为写作技能。

在教材中,可仿写的内容非常多。一是仿语言,如朱自清的《春》,课文里描绘了四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一幅图画用到的语言都很生动形象,每一幅图画都可以用来设置微写作题目。比如“春草图”写小草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仿照此句写一句花儿开放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花儿悄悄地从花苞里探出来,柔柔的,粉粉的。”二是仿句式。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一段景物描写层次井然,两个“不必说”写整体,一个“单是”写局部,这样的句式值得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

四、串联式

字词句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作文时常常出现表达障碍,导致作文或词语匮乏,或词不达意,甚至笑料百出。而写作课堂中极少有专门的语言训练,写作的语言表达是不能速成的,必须在日积月累中慢慢积淀。微写作可以提供一个语言训练的平台。具体做法之一便是“词语串联”。把五到六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像一些散落的珠子,由学生用一根线串成手链。在串联式微写作训练中,学生能够学会把词语放到语境中,连成段落,这对词语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串联式微写作相比其他几种形式,是比较灵活的一种写作形式。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教师可以随机组合一些词语,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串联在一起,组成一段合情入理的话。如《秋天的怀念》有这样的几个词:“沉寂、侍弄、憔悴、央求、喜出望外。”有学生这样组织语言:“我小心地走到母亲身边,轻轻唤了她一声。她正在田里侍弄秧苗,听见我的声音,抬起了头。我呆住了,母亲的脸上满是憔悴。但我狠狠心,还是低着头央求道:‘我想要买一套书!母亲没有说话,周围一片沉寂,我的心渐渐冷了下去。母亲却突然开口:‘好吧!仿佛天籁般的声音传来,我禁不住喜出望外。”这个学生把这些词语放置到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一个家境贫寒但热衷读书的学子在面对渴求的书籍和辛苦憔悴的母亲面前时的矛盾心理,以及求而不得和求而得之的心理变化在短短的一段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感悟式

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物、景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感悟式微写作训练,可以在阅读课上带着学生赏析名家感悟神来之笔,带领学生学会用双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身边的人事物景,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感悟。当学生的心灵不再麻木,情感不再冷漠,思想不再肤浅,再写作时,作文的神韵自然而然就来了。

比如,學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借紫藤萝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由花及人,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读了这篇文章,想想生活中我们曾经遇见过哪些动人心弦的植物,它们又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去思索,继而写下曾有过的心灵悸动。这种感悟式微写作是阅读课的拓展和延伸。阅读课上完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引领着一段新的心灵征程。

叶圣陶先生说:“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其结果是眼高手低。只懂得写作理论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正像一个只懂得骑脚踏车理论而实际不会骑车的人一样,硬上去也是要摔下来的。”微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或一个词一个标点,或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可以发议论,说心情,谈感受,不需要长篇大论。因为这些微特征,使得微写作可在阅读课堂上随时进行,成为常态写作。从此“阅读写作比翼飞,处处文章处处文”。

作者简介:邓琴(1984—),女,广东省中山南朗云衢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微写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五年级自主探究型阅读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