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8-10-21刘兴辉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小学

刘兴辉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被不断强调,学校需要培养出集丰富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和良好品德素质于一身的人才。在此要求下,教师必须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益。本文对于当前存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广大品德与社会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能够起到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在素质教育的大时代,知识教学必须与素质培养并驾齐驱,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合理探究,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尽管我国已经全面施行了教育改革制度,但由于长期处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当中,一些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无法转变。新时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作为衡量教学的标准。这样的教学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学生也无法通过学习获得自身素质和品质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陈旧

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内容,随时将最新、最热的社会时事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都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内,没有适当延伸,而教材中的内容也鲜少更新,导致学生所学内容的时效性不足,对一些过去的陈旧事例老生常谈,起到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三)教学方式陈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但显然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其作为了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这也是当前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观念。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总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们灌输理论内容,且长期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也开始逐渐厌倦了学习。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或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学生才易于接受。但从我国教学现状看,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生活实际与需要,未能对课本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只注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南辕北辙。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如执教《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各种各样的商店,也见过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货品,但你们会合理选购商品吗?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与学习用品的能力吗?具有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吗?这就是这节课需要讲解的主题。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与认可,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入社会,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生存爱,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們》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种类、外形根、茎、叶、生长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到植物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植物对我们人类的帮助,人类为了保护环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树造林,我和学生们也种下了一棵小树,让他们知道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胎发、成长相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关心、体贴家人的方法,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给妈妈按摩,帮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关爱家人,我还要求学生学习制定支配20元钱的方案,绘制成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通过社会实践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中,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能够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对教材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能力与学习特点出发,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健全与发展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192-192.

[2]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229.

[3]阙瑞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4(18):178-179.

[4]谯红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上,下旬),2015(9):58-59.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