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得神传 笔精形似

2018-08-07刘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王昭君炼字昭君

刘玲

关键詞:意得神传;杜甫;炼字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情感”,“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诗歌是凝练的语言,更讲究炼字炼句,字句炼得好,不仅能准确表现事物特征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还能达到“传神写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杜甫是炼字的大师,他的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最终达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高妙艺术水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杜甫诗三首”所选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作品,其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深沉,韵律华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一、一语显旨以传神

“一语”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传达主旨的字句,是点睛传神之笔。“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一语显旨”就是诗眼,诗人不会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我们要立足于全篇并且联系杜甫生平进行推敲。

1.故园心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且疾病缠身。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直抒胸臆,菊花两度开,自己还在异乡盘桓,一次次的翘首期盼,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园呢?这里的 “故园心”是本诗的关键词, 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清代范廷谋“此章俱写夔府秋景,惟第六句点出‘故园心三字,为八句主脑。细玩上下语意,即八句中亦总归缩此三字。”清代浦起龙在《读杜新解》中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结合组诗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秦中自古帝王州”等语句可知,“故园心”即是心系长安,情念故园。虽然杜甫祖籍河南巩县,但他说“杜陵有布衣”,自认长安是他真正的故乡,因为长安见证了唐王朝的兴盛衰败,承载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是他人生价值存在的精神家园。所以,即使理想幻灭、垂垂老朽,只要一息尚存,杜甫始终牵挂着难以回归的故园长安、系念着国家安危。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夔州、心忧国家的深沉情怀。

2.怨恨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位历史人物,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写的是王昭君。对于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如白居易的《过昭君村》、王安石的《明妃曲》等。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此诗:“咏昭君诗,此为绝唱。”我们要抓住这首诗一语显旨的关键词——怨恨 ,这也是诗歌的主题。诗人先通过前三联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昭君的身世悲剧,最终突出她的怨恨。这怨恨不仅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更是一个远嫁异域女子永远怀念故国乡土的怨恨忧思。而杜甫和王昭君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始终无法一展抱负,此时又“漂泊西南天地间”,寓居在昭君故乡,所以显然在写昭君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正如清人李子德所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3.悲

杜甫的《登高》被赞为古今七律之冠。此诗一语显旨、集中表现情感的就是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这联诗含有八层悲意,大致是:远离家乡、感伤时节、羁旅漂泊、久旅不归、垂暮苍颜、疾病缠身、登高伤怀、孤独无依。那么诗人的悲是不是等于悲凉、悲哀呢?结合整首诗和杜甫的身世进行分析,绝非如此。诗人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视野何其开阔,心胸多么宽广,这“艰难”不仅指个人的艰辛,更指国运的动荡不安。前人评曰“雄阔高浑,实大声宏。”我们不仅要看到作者的哀叹,也要感受到他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更要体会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到悲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一股壮气,这就是悲壮的境界。

二、动词含情以传神

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就会改变整体的情感内涵。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杜甫善于用动词,一字传情使诗句活起来,他用字“坚而难移”。

1.催、急

《秋兴八首》(其一)的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个“催”字,一个“急”字,用得极好。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萧瑟,真不可言。”作者于这深秋的日暮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听到千家万户“砧声”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秋意越来越浓,秋风也越来越冷,当地人家开始做寒衣了,可是诗人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我”用什么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种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客愁与伤感,丧家失国的忧愁更显凄凉,客子羁旅之情更显艰难。这一联表面写景,其实暗扣“故园心”,这一“催”一“急”可以看到诗人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回环往复。

2.赴

《咏怀古迹》(其三)的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得极有气势,雄奇飞动,归因一个动词“赴”字用得妙。“赴”的本意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化平凡为奇特,描绘出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万水奔波、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此时的杜甫站在夔州白帝城的极高处,东望三峡波涛汹涌的急水和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真有一种江奔山赴的感觉。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起句因一个动词而写得惊天动地,为的是照应后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江山灵秀就是为了托出女主角,烘托王昭君的形象。在诗人心中,昭君虽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和亲塞外,心与祖国同在,芳名万古流传,就是一个巾帼英雄。她值得用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郑重去写。

3.飞回

《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诗人登高所见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只见天空高远而湛蓝,呼啸的秋风肃杀而凄厉,在峭拔巍峨的峡谷中传来阵阵猿猴的哀鸣,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冷寂凄清的氛围之中。诗人收回目光,看到水清沙白江中洲渚,这里本是水鸟的栖息地,如今秋风肆虐,江水枯退,草木枯败。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 鸟儿只能“飞回”,即在急风中飞舞盘旋。这迎着疾风在天地间飞翔盘旋的鸟儿似乎就是诗人的化身,人似飞鸟,颠沛流离,凄孤无依。“飞回”一词还有挣扎、坚持的意味,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执着。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甫名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巧用对仗以传神

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炼,这更多是通过“对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杜甫说自己“晚节近于诗律细” ,他在律诗里的对仗用得非常精彩 ,既形象流畅,又极尽变化之能事,对仗工整严谨而又不露痕迹,更富有寻常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由描写秋景“菊花”转入“伤心泪”的直接抒情。两载漂泊,物是人非,却依然心系故园长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两开”“一系”均语意双关,上下两句互文见义。“两开”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两载流泪,足见诗人滞留夔州时的哀伤。“一系”一指关山阻隔,舟系于岸。二指心系长安,情念故园。“两开”——见花开有时,显时光流逝。“一系”——伤归乡无期,见人迹淹留。这一联表现了杜甫思归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和悲伤。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一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用简洁有力的诗句写尽王昭君的悲剧。“一去”和“独留”相对,意味着一朝离开汉宫,离开故乡亲人,昭君就只能在异域他乡孤独终老。再看四个名詞对比,“紫台”是紫宫,汉宫,何等富丽堂皇,象征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可是王昭君无福消受这份荣华,她一个娇弱女子远嫁万里到朔漠,这里地广人稀,气候恶劣,言语不通,风俗难适,是孤独和痛苦的象征。王昭君没有退路,为了担当国家责任,她必须排除万难,坚强地走下去。她知道这“一去”再无回归之日,最终“独留”一个青冢向着笼罩四野的黄昏天幕。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联系后一句“环珮空归夜月魂”可知,王昭君不管是生前只身赴“朔漠”,还是死后埋“青冢”,她都眷恋着故土。此情至深至悲,感天动地。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的颔联是千古名联,写出了秋天空旷辽阔、萧杀肃穆的景象。诗人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俯视长江滚滚,波涛汹涌,奔流不息。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在这里是象声词,常形容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萧萧总给人一种凄清、寒冷、萧条的感受。杜甫对景物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他在《曲江二首》里说“一片花飞剪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如今是无边的落叶纷纷而下,可想而知他的愁是多么深。滚滚,意为大水急速翻腾向前,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滚滚的长江水总是和时间、历史人事联系起来。所以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景既是萧杀凄冷的,又是壮观开阔的,情既是沉郁悲愁的,又是慷慨激烈的,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刘熙载说“少陵炼神”,杜甫律诗的成就很大程度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他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炼字,并非求雕琢之功,而力在表现神情韵味,“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从而达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神化艺术境界。

猜你喜欢

王昭君炼字昭君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一字一词总关情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