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2017-03-03许夙慧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诗圣炼字格律

许夙慧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后世学者对杜甫“诗圣”之因的论述多有涉及,但角度、观点各有不同,良莠不齐。本文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及诗作特点从诗中圣哲、诗中圣手两个方面详细解读杜甫的“诗圣”成因。

关键词:杜甫;诗圣;忠君;格律;炼字

我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后人尊称称为“诗仙”、“诗圣”,有人说:李白是天授的奇才,杜甫是人能的极致。这神仙下凡,自然难以摹状,但是人能的极致,则是有章可循的。本文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及诗作特点从诗中圣哲、诗中圣手两个方面探寻杜甫“诗圣”的内涵。

一、诗中圣哲——一代圣人的玉成

(一)少年时代之济世理想

杜甫出生于大唐盛世之初,是衔接盛唐与中唐伟大诗人。长于诗书礼仪之家,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对杜甫有直接影响。少年时代的杜甫意气风发,持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多数盛唐诗人一样,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都写在他的诗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诗句也彰显出盛唐时代的恢宏气度对他的影响。这一理想也贯穿了他整个一生。怀着这种理想,辞亲宦游到帝王之家所在地的长安城。

(二)成年涉世之忠君意识

成年后的杜甫仗剑去国,来到帝王之家所在地的长安城时,已是天宝后期,权臣当道,社会已经危机四伏。杜甫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很快破灭了,他的求官之路也变得格外坎坷,这一困顿一直持续长达十年之久。这十年间杜甫历尽人生辛酸,看到了人民的疾苦,看清了国家潜在的社会危机。但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流离的经历中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强烈了。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加入到流亡的队伍中。天宝十五年(公元756)七月,李享在灵武即位,并改元至德。杜甫得到消息后,把妻小安置在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在途中为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杜甫在叛军盘踞下的京城目睹了国破后的种种惨象,并用自己的笔做了真实的记录。《悲陈陶》、《悲青坂》等名篇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还有那些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春望》、《哀江头》等。

(三)久经磨难之人民至上

偶然机会,杜甫从叛军手里逃脱,但其不顾兵慌马乱,历经艰辛,奔赴肃宗所在的凤翔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当时杜甫见到肃宗时的自我写照,随后被肃宗授以左拾遗官职。就任不久,便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了肃宗,君臣关系因此而疏远。八月肃宗特许杜甫回鄜州探亲,实际上是有意疏远杜甫。此后,杜甫辗转流落于民间,这就使他对人民对国家的认识更为成熟,《三吏》《三别》《北征》就作于此时。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后世有人评判的不加分辨的愚忠。他的诗作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等,这些诗体现杜甫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的人民至上的本位观。

人生六十年,杜甫满腔报国之情几经辗转得不到施展,看到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又无能为力。痛定思痛,百转千回。自我牺牲的意识昂扬起来,在他的《凤凰台》中写道:“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所重王着瑞,敢辞微命休?”为了重现太平之治,甘愿剖心沥血,作为供养凤雏的醴泉。这是甘愿以一己之身承担所有的自我牺牲精神。还有人们熟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被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宁苦以利人、推及及人的圣者情怀。在那样一个黑暗的雨夜里,他仍旧对这个人世间充满温情的关怀,虽然有时候这个人间对他很冷酷,但是,他依然用充满火热的仁者情怀来关爱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圣”的地方,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

随着杜甫经历的不断成熟,他少年时代之济世理想、成年涉世之忠君意识,久经磨难之人民至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历练使杜甫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圣人的转变。若说有什么力量来支撑他完成这一华美变身的话,自幼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忧患意识、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恻隐之心等等浸染对他的一生是起主要作用的,而盛唐时代曾培育他的理想、激情、气魄及时代责任感是起辅助作用的,所谓盛唐气象对他的激励与鼓舞。

唐代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这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这是时代赋予整个群体的,杜甫作为其中的一个个体,更是把他的理想、激情、坚定都融入到了这个时代,虽然官职卑微、虽然后期屡遭磨难,但是仍积极进取,坚定理想,执着追求。

二、诗中圣手——文学艺术的楷模

(一)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

杜甫一生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路程,困守长安十年磨砺,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现实的教育,杜甫的豪情壮志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个人建功立业的成分减弱了,以国家为重,不惜为国为民自我牺牲的精神昂扬了起来,这就使他的诗歌现实主义成分成为主要基调,他以真挚写实的史家笔法,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

安史之乱前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例如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攻打南诏,杜甫有《兵车行》,攻打土蕃,杜甫有《前出塞》。安史之乱中,一系列的《北征》、《哀江头》《三吏》、《三别》《洗兵马》写成,同时也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展现了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深广生动、血肉饱满。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为具体生动、形象感人,因而具有“诗史”的特质。杜甫长于写律诗,诗体由于字数格律的限制本身不能包含太多的内容,杜甫对律诗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开创了以律诗写组诗的先河。比如他的《羌村三首》,《秋兴八首》,这样大大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也使他的诗歌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画面。

(二)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这也是杜诗颇为值得称道之处。杜甫在写诗中善于摹写,体物工细。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宋人叶梦得在他的《石林诗话》中说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緣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再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中“穿”和“点”用的最传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石林诗话》卷下)可见杜甫笔法的精妙之处。

(三)千锤百炼的严谨格律

中国古典的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就是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代产生的律诗,成为后代中国古典诗歌典范的一种艺术形式。杜甫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单是律诗他就写了九百多首,他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的自觉追求。例如被称为 “千古七律第一” 《登高》诗, 整首诗节奏起伏有定,铿锵有力,格律严谨。这首诗还被誉为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就是律诗已经写到极高境界,这是杜甫开创的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此诗后人评价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杜甫亦是杰出的语言大师,长于遣词造句。他在炼字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语言锤炼到了极致,炉火纯青,“历历在目、别开生面、明眸皓齿、惨淡经营”等成语都出自杜甫的诗。

(四)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

杜甫诗歌的风格,总体的风貌是沉郁顿挫。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顿挫”指他的诗歌语言和韵律收放节制、低回起伏,富有节奏感。“沉郁”即“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人民。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但悲惨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他感慨万端、悲愤不已,这样的感情决定了杜甫诗总体“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他诗风随着他人生经历感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代著名学者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这其中,萧散自然,是其诗风又一重要特色。当他的生活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或说社会风云有所变化的话,那么这种风格的诗就会常常看到。最具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特有的萧散自然的特色。

这类诗中也会流露出杜甫乐观坚定的人生信仰。这曾是盛唐时代赋予他坚定信念。若有战事的喜讯传来,杜甫也会一改沉郁的基调,表现的格外开心和乐观。被称为人生第一喜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心情轻松愉快,全部吐露在诗句中。每个时代不同的征候都会给作家留下不同的烙印,杜甫诗格风格多样性的形成也是如此。而诗风的多样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五)称雄百代的后世影响

从唐诗的发展来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诗坛的两个诗歌流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的创作风格差异很大,但都一致推崇杜诗。炼字在晚唐更发展为苦吟一派。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从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但他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那种博大仁爱的精神、执着的政治信念、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深远的影响,千余年来,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杨伦.杜诗镜铨(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冯建国.杜甫诗歌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经典诠释[J].山东大学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诗圣炼字格律
和李杜合影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诗圣”的意义
让作文文采飞扬
忠贞不渝的“诗圣”杜甫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