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2015-09-10何海燕

博览群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史书昭君史实

何海燕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诗经·大雅·瞻卬》)中国从先秦开始,女子便被视为祸水而排除在政治之外,但危难之际却总免不了牺牲女子以换取政治上的安稳。王昭君这个原本“轻微”的女子因为政治的需要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后世瞩目的对象。历史上的昭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后世文学及文化视野中的昭君又是如何?蒋方教授《汉月边关万古情》一书为我们做了最为周详的解说。该书以详尽的史实和缜密的考辨还原着历史的真实,也以细腻真诚的笔触,系统探讨了昭君形象的流变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史书留给昭君的记载少而又少,后世关于昭君的民间传说和文人作品却是不计其数。历史的昭君更多地被演绎成了文学和传说中的昭君。蒋方教授开篇便在“史实篇”廓清了种种笼罩在昭君身上的迷雾:昭君名王樯、王墙还是王嫱;今天名为昭君村的宝坪并非真正的昭君村,史书上的昭君村当是与现在陈家湾相近;《琴操》所载昭君进京的故事是杜撰之说;昭君从兴山到长安的具体路线;昭君是自请出塞和亲等。史书中的昭君当是一个“心有不甘的女子”,是一个勇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女子,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女子。历史上自请出塞的昭君,内心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已不得而知,却留下令人悬想无限的空间。蒋方教授反对“无视情境中人的痛苦”的冷漠,主张怀着“人性的慈悲”去理解,去感恩。

与史书语焉不详的记载相反,民间和文坛给予了昭君从未有过的长久吟诵,以至于一个弱小的女子竟成为“一种高度凝注的文学题材”,形成了倍受关注的文化现象。由于人们总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寄寓在昭君的遭际上,昭君也就有了多面的形象。一些人将画工毛延寿与昭君对立起来,赞赏她那清正不阿的高洁与忠贞;一些人为出新论,不惜将昭君认作了“女祸”,伤害了本来就是弱者的昭君;一些人怀着美好的祝福,演绎昭君与呼韩邪、汉元帝之间的爱情故事,给予昭君爱的温润;一些人努力地去表现昭君的美貌,留下了千姿百态的美女昭君形象;一些人以无限的同情与悲悯塑造了千古悲怨的昭君形象,一些人视她为富有牺牲精神的和平使者等等。

不管人们赋予她何种形象,我们都不能忘记她“以柔弱之身而换得和平的义举”,因为“她的整个人,从身体到情感,都投入到汉匈和亲的事业中”。历史没能记住昭君的美好容颜,却记住了她勇敢和坚毅的情韵,她用她柔弱的身躯为后世筑起了一道心上的长城,这长城绵延不尽。昭君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是一座永远驻足在汉匈民族中的丰碑。昭君形象的张力也因此“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了她本身的存在”,成为一道值得欣赏的多维风景美图。

蒋方教授在书中对这“由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演化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昭君文化”高度赞赏后,表达了对目前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渐趋单一现象的忧虑,呼吁减少人为干预的影响,给昭君文化一个宽松而自在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持其鲜活而多样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多向性和多面性才真正是文化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蒋方教授的这份忧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以历史文化名人制造噱头,是现代旅游屡见不鲜的招数。不少地方为拉动旅游经济,不顾史实争抢名人而营造文化效应,让历史事实屈从于经济效益,出现了一幕幕有悖良知的闹剧。蒋方教授能够摆脱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昭君形象历史与文学的真实,显示出她一贯求真的学术精神。该书不仅有着学术的严谨性,也极富文化普及的可读性。这也是该书十分值得推崇的地方。

美人已逝,文化长存!向创造文化和弘扬文化、守护文化的人致敬!

猜你喜欢

史书昭君史实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汗青”原来是史书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脑筋急转弯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为小人物喝彩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昭君的孤独与寂寞
不该实说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