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2018-07-29孙开飞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边缘化心理健康数学教学

孙开飞

摘要:“边缘化”学生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处于非主流、非中心的学生群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他们通常表现为思维活动、学习活动和教师管理的“边缘化”。产生“边缘化”学生的原因包括客观环境的影响、评价方式的影响和个体因素的束缚。教师可通过教育公平和有效管理等方式,帮助“边缘化”学生自强不息、重拾信心。

关键词:“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B-003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其提供适切的教育。但在一些数学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成绩一般,在课堂中常常沉默不语,课后也疏于交流,平时大错没有,小错不断,表扬奖励与其无缘,班级活动与其无关。由于这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的边缘地区,长期的冷落与失落,导致其心理受到巨大负面影响,成为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一、课堂中“边缘化”学生的外在表现及其心理分析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不但有自己的思想,也像苇草一样脆弱。“边缘化”学生就如同这根“有思想的苇草”,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关注,极易出现猜疑、敏感、冲动等情绪。长期的压抑会使他们出现学习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

1.思维活动“边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边缘化”学生的成绩一般,甚至较差,而且他们的思维反应缓慢、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的模式。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其他学生的帮助,缺少批判性追问和自觉的反思能力,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念。他们的学习与思维总是围绕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游离于课堂,从而变成陪读的“书童”。

2.学习活动“边缘化”。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自说自话、自做自事,眼神迷茫。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成为“隐身人”:一是生理上的“隐身人”,他们在学习时受到他人的歧视,进而以退缩、沉默来保护自我。二是心理上的“隐身人”,他们不愿意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自己,习惯身在课堂却静观他人“表演”。三是活动中的“隐身人”,他们不能融入课堂活动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流畅、不积极、不主动,惧怕别人的嘲笑。

3.教师管理“边缘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由于受“质量、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制约,因而绝大多数老师更为关注的是“两头学生”,即学优生与学困生,提出的口号也“旗帜鲜明”:抓两头,促中间。而处于边缘化的学生,恰恰就是这中间学生,他们既没有学优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优势,也没有学困生那种“久经沙场”的心理优势。他们总是很严格地遵守纪律,也不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他们在与不在都不会影响教学秩序,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

二、课堂中“边缘化”学生的成因

在数学课堂中,造成学生边缘化有许多复杂的原因,通常来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观环境的制约。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然而由于一些学校中超大规模的班额,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通畅,教师的眼光只能是“抓两头”,即学优生的提高,后进生的转化,对中等学生关注度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被教师“边缘化”。

2.评价方式的影响。在小学阶段,优秀率和及格率往往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将学生的成绩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学业上能够维持中等水平,也能遵守规则,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优等生以及比较顽皮的学困生身上,教师的活动范围和提问也会集中在这两类学生,对成绩不怎么优秀的中等生学生则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教师的理答方式也会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成绩差的学生答不出,可以耐心引导。成绩中等的学生答不出,则会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用优等生的要求来评价中等学生,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中,不断退缩、逃避,进而自甘“边缘化”。

3.个体因素的束缚。部分学生因从小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遇到困难与挫折不愿意向他人倾诉。这样学生在上学后,也难以与同学沟通,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愿向老师同学求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就数学而言,有些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有些则擅长抽象思维,还有些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能落后于同年龄学生。而大班额教学,则是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导致思维落后的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两者结合,他们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成为班级中的“边缘化”学生。

三、针对“边缘化”学生的教育对策

在对“边缘化”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盲区”,重拾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1.用公平驱散失落。教师在教学时,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驱散学生内心失落的重要方式。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控制、减少超大规模的班级数,使每班学生数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作为教师,虽说无法决定班级里学生的人数,但也必须公平地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例如以眼神、表情等方式,加以鼓励支持。同时教师要能主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变化等,早发现、早疏导“边缘化”学生,帮助他们远离卑怯,摆正学习与生活心态。

2.用管理消除恐懼。“边缘化”学生往往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内心时常被恐惧、敏感等不良因素所困扰,因而教师要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消除这些学生的恐惧心理。有效的课堂管理,要突现“民主、灵活、全面”。“民主”,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特别是“边缘化”学生的权利。教师要指导他们处理一些事务,强化参与意识,增强归属感。“灵活”,就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有效、有趣的数学活动,为所有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亲、互爱的情感。“全面”,是指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单纯依靠某一科的教师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家长、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班委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在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多方面沟通,形成良性循环,消除“边缘化”学生的恐惧、焦虑、孤独等消极心理。

3.用自强清除阴霾。“边缘化”学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就数学学科来讲,这部分学生或许是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优秀生,也或许以前不是“边缘化”的,现在才是。因而教师必须破除“定论”,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积极性,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瘸腿学科”。这样学生才能自强、自立,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阴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4.用评价重拾自信。首先,评价标准应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探寻“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设计多样化、有层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動。其次,评价内容应由“分数中心”转向“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要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积极参与、能否与同伴交流、合作。再次,评价方式应由教师专评转向师生共评。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单一评价方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评价“多一把尺子”“多一种方式”“增一份趣味”,把“边缘化”学生带回鲜活课堂,享受学习之趣,重拾自信。

责任编辑:赵赟

Mental Analysis of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Marginalize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SUN Kai-fei

(Jianh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cheng 224700, China)

Abstract: “Marginalized students” refer to those who are neither mainstream nor centered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hey are usually marginalized in thinking activity, learning activity and teachers administrati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ization include the influence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 assessment style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eachers may help those marginalized students build up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strengthen their wills through educational equity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Key words: marginalized student; mental health; mathematics teaching

猜你喜欢

边缘化心理健康数学教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