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诗词教学实践摭拾

2018-03-02张锋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教学

摘要: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开展有效的诗词教学成为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可从“以文为基”“以想为翼”“以理为本”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从而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素养。

关键词:诗词教学;诗词素养;立足文本;有效教学

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有同感:难度很大,如果不借助于教师的解读和教辅资料的助读,学生难以读懂诗词文本。

笔者拟以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

一、以文为基,展开印象式阅读

毫无疑问,在实际教学中,对古诗词文本的充分占有是鉴赏活动深入进行的必要前提。为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开展教学前的充分而自觉的认知。

在这个环节,教师通常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但学生大多表现为漫无目的学习“游弋”。其实这是教师慵懒“无为”的表现。教师的“无为”会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无位”。毕竟在诗词学习方面,学生还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鉴赏策略和路径。为此,教师必须要“有为”。

例如,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之前,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几个预习题目:在这首词中,词人寫了什么事、什么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层级性,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由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叙事知识之后,叙事思维也基本建构成形。为此,引导学生由诗词的叙事部分切入,就是交给学生一个拐杖,帮助其自主畅游诗词天地。让学生分析写了什么人,也是一个基于学生现有基础的助学行为。在诗词中,主人公往往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二是描写主人公。让学生分析诗词写的是谁是导引学生辨析诗词创作描写的对象。让学生分析诗词中描写了什么景是引导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基本特点有总体把握。让学生分析景物是为诗词中典型人物的鉴赏提供背景,继而为后文的情感把握奠定基础。为此,经由以上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之前的“助读”很有必要,它是导引学生跨进诗歌殿堂的指路明灯,可以帮助学生从印象层面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二、以想为翼,飞翔全景式空间

诗词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入这个系统,必须要寻觅一个理想的方略。经由上一个层级的准备,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词鉴赏的初级方略。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寻求更高层级的支撑。

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想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略。想象是一种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也是大多数诗词作家比较喜欢运用的手法。为此,借助“想象”和品析“想象”是鉴赏诗词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里推介的“想象”不完全等同于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它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式的诗词体验,是借助想象的方式领会诗词创设的意境,再现诗词文本呈现出的人、景、物、事等。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其中堆叠着大量名词性物象,但是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丰富的意境却呼之欲出,令人涵泳不绝。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在于欣赏者有效想象的参与。如果单纯看每一个物象,似乎看不出什么内容,但是有了想象的介入,情况则大为不同。由“枯藤”展开,想象藤蔓枯败的景象;由“老树”展开,想象古木参天的情景;由“昏鸦”展开,想象黄昏时分鸦雀归巢的景致。由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汇想象出一系列情景。在这些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更深一层的想象。不过,此时的想象要转变为综合性的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从上面段落设计的鉴赏步骤开始,先要明确“断肠人”这一主人公形象,然后将此人所处的环境和围绕他所写的事情全部融合在一起。这时候,原本相对“干瘦”的词汇、物象就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物象上升为意象,意象之间组合成丰富的意境,意境中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润、圆满。至此,整个曲子的画面感非常鲜明。西风劲吹,“断肠人”孤独地骑行在古道之上;长期的跋涉,马瘦、人瘦,马憔悴不堪,人形容枯槁;古道边,藤蔓枯败,古木参天,鸦雀纷纷归巢;行至一座小桥边,这里流水淙淙,一处人家怡然团聚,衬托出“断肠人”的孤寂、愁苦,只能继续浪迹天涯。经由这样多层级的想象,诗意、诗境、诗情等渐次显现。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展开羽翼,自主、自得地飞翔于诗词园地,尽情领略其间韵味。与此同时,学生的诗词素养也会得以提升。

三、以理为本,登临顿悟式境界

对于诗词,人们通常认为它偏向于感性,其实,这种认知并不全面。从文学创作的机制来看,一般的文学创作都是具有先期沉淀的。作品创作的缘起大多为作者受到生活中某种外在因素的触动,但仅有这个触动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为此,后继的理性加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特殊“过滤器”。在此背景下,对于诗词的鉴赏,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的认知,还需要解析出蕴含其中的“理”。

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这首词是写词人与友人突然遭逢春雨的情形,友人狼狈逃窜,词人独自坦然相迎;片刻之后,风雨皆去,天气放晴。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诗词的魅力尽失。为此,教师就需要提醒学生研习这首词背后的深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渐渐明晰“风雨”的双重含义、“晴”这个词语的谐音技法。原来,“风雨”是词人在借实写虚,自然的风雨是词人生活情景的寄托,他遭受了宦海沉浮,历经社会风雨的洗礼。“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寄托了词人的理想,风雨不可避免,但风雨总会归去;人生挫折自然会有,但也将归去,坦然面对才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高中古诗词鉴赏难度较大,本文提出的教学路径也仅为笔者个人的浅显尝试,要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还需要众多同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邱宗林.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2]王毅.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6).

[3]陈会勇. 古典诗词鉴赏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5).

[4]陈建华. 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作者简介:张锋(1979— ),女,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有效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