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之“路”

2018-02-24李华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操作语文阅读运用

李华生

【摘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亲历文本,并且做到读书讲方法,操作讲实效,体验出真言,积累讲内化,运用讲法则,这是语文阅读实践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 操作 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蒙台梭利也曾说:“教育不是通过话语获得的,而是通过在环境中的经历得到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导而有法,讲求实效,即引导、带领并和学生一起在良好的环境中,去经历有目的、有意义的诸如读书,感知文本,实践操作,体验感情和积累、运用语言以及发表个人见解,创造个人学习方法,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等学习活动。那么,怎样组织读书、操作、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呢?陶行知说过:“学习要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滴穿阶沿石,使之经有历,行有路,脚踏实地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读书之路讲求“活”

“活”不仅是形式要多,更重要的是指读书要有目的,经历要有层次,过程要能形成一个整体。如教学《杏儿熟了》一文时,一位教师紧扣阅读要求,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从表象到本质,组织了以下四次层层加深、步步提高的整体读书活动:1.“破题引读”(杏儿熟了,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2.“品句诱读”(偷杏儿的小淘摔倒了,奶奶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想的?);3.“填空点读”(“她____树下,____熟了的杏儿往下__,她脚底下______,身子______的。”先填空,再理解表示动作的词,结合奶奶打杏儿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4.“以说促读”(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果子大家吃了才香甜”的意思)。学生在略读、浏览、速读、精读;自由读、小组读、导读、评读、填词读等综合训练中,经历找、查、圈、填、议、评等实践,把书读活,达到获感知、得醒悟、受熏陶的效果。

二、操作之路讲求“实”

操作即“做”,“实”在于人人参与,个个动手,达到用脑思物,动手显物,以言表物,促使学生在操作经历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如六年级第七册《捞铁牛》一课,笔者在教学时,根据教材实际,组织了“打捞铁牛”的实验操作活动。首先,笔者先做了一次浮力原理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捞铁牛的科学知识;接着,设计导读卡片,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填写所要回答的问题,弄清和尚捞铁牛的四项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的说话训练,理解文中叙述捞铁牛过程三句话的关系,为操作活动奠定基础;再分组用课前准备的器具、模型,对着课文,边读边做捞铁牛的实验,并设计适合好中差三种学生的“选择填空”“迁移作图”“创造示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板书;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捞铁牛的其他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整个操作经历务实求本,融听说读写基本功为一体,动口动脑动手为一炉,尽管难点不少,学生却学得轻松愉快。

三、体验之路讲求“真”

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体验语言。这种体验,由于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对语言的感受不同,带来的体验结果也不一样。如人教版第三册《画风》一课,学生通过“读文——看图——读文”,即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对课文中画风的句子都有了真切的体验,都能说出:风在飘扬的旗子里;风在斜斜的雨丝里;风在弯弯的小树里;风在呼呼的风车里。这时教师再把学生对风的体验延展,问:“同学们,你还有什么办法画风?”于是,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表达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风把平静的湖水吹皱了;有的说,风把船上的帆吹鼓起来了;有的说,风把衣服吹干了;有的说,风把我的头发吹得飘起来了……由此可见,要能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抒发情感,发表见解,最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采用诸如“设身体验”“因势利导”“举一反三”“借题发挥”“演示鉴别”“对比分析”“意境体验”、“情节延续”“填空引申”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经历中入情境、细品味、敢创新、吐真言。

四、积累之路讲求“化”

此处的“化”为内化。从信息理论说,积累是对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课标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读读背背”,“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获取、存储、积累语言。但信息理论又告诉我们,没有内化就谈不上信息的正确提取、加工与输出。也就是说,没有内化,就算语言积累多么丰富,也达不到理想的外化运用效果。所以,语言的积累经历要讲求内化。这种内化与人对语言的感悟力,与人的情感积累、生活积累息息相关。像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就其积累经历说,除了能找出属此类的词,理解其表示怎样的一种动作这类浅层次的内化外,还有一个在什么情境中使用,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的深层次的内化。如,《“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他们从方志敏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衣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之外,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找到。”其中的“摸”和“捏”都是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学生容易找出并记住,但这两个同一类的动词在表示的意思上有何不同,各是在什么语境中运用,可在表达怎样的情感时使用,此类问题如在积累时不加以品味内化,其语言的积累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

五、运用之路讲求“法”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后的运用。而运用又和理解一样需要一个科学易行的指导之“法”。换言之,即组织学生参与运用语言的实践,在其运用经历中要十分注意用依据规律总结出来的“法”作指导,并在运用实践中引导其对“法”更深地理解,更好地内化,进而创造出体现规律、发展规律的新方法。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葫芦长势图时,要求学生说出看图后的总体印象。面对这一运用语言的训练,学生在经历一番对所储语言的提取、整理、加工后,就葫芦长势作了如下不同的描述:1.長得很旺;2.长得很茂盛;3.长得很健康;4.长得很健壮;5.长得很旺盛。对此,教者不露声色,不急于判决对与错,而是继续组织学生探讨,直至达成一个共识:用“茂盛”“旺盛”行;用“健康”“健壮”不行。其原因在于一组说物,一组说人,物与人不能通用。也就是说,描述事物,运用语言要看对象。对象不同,描述的语言也应不同。这一运用语言的微型教例,其经历既讲“怎么样”又究“为什么”;其过程既让学生领悟规律,又习得了方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语文阅读运用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