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视角下的“创业带动就业”

2018-01-23张耀李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业就业高校

张耀 李俊

[摘要]目前,从国家和高校层面,都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重视和扶持。对高校来讲,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是高校推动创业的重要动力,但目前,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创业实践开展,创业教育功利化、精英化趋势明显,创业的“倍增效应”也不明显。重新审视“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有助于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业的“倍增效应”具有滞后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三条解决思路:培育创业新理念,改变传统创业、就业观念;改善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鼓励高层次创业,发挥创业“倍增效应”。

[关键词]高校;创业;就业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总量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与此同时,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需求日益提高。针对这一态势,党的十七大正式将“以创业带动就业”写入报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引领下,各高校掀起了发展创业教育、鼓励创业的热潮。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对就业的带动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创业实践开展

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存在的求稳怕风险的陈旧观念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使社会、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形成了刻板的就业、择业观念: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资历、技术、人际关系和资金的不足,无法很好开展创业,创业还是走出校门工作以后的事情,技能培养和经验积累才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创业成为了不务正业和无法就业的象征,直到现在高校毕业生创业还要凭借教育部门核发的《创业证》向人社部申请《就业失业登记证》后才能申请税收优惠政策。学生本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缺乏主体性,不顾个人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考取公务员或在国有企业中就职成为了毕业生的首选。

(二)“创业带动就业”认识功利化

创业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就业方式,还可以雇佣更多劳动者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业改变了传统的“一人一岗”就业模式,就业的算术增长变为几何增长,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性循环的就业模式。创业成为扩大就业的“倍增器”。以上观点毋庸置疑,但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仅从创业的“倍增效应”理解“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仅仅作为提升就业率的手段,将在各种赛事中争得荣誉作为考量创业教育效果的手段,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现象明显。

(三)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球创业观察(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的权威数据显示,1个机会型创业者可以带动2.8人就业,创业五年可以带动就业人数增加到6.0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创业者团队往往较小,除团队核心成员外,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倍增效应”未充分体现;创业团队或企业吸纳的大学生工作往往较简单,发展前途不大;中小企业组织薪酬、晋升、培训等因素对员工离职影响较大,创业企业在这方面相对重视程度不足,员工离职率较高,造成二次失业。另外,创业活动精英化现象严重,创业典型对于就业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不足,带动作用不显著。

二、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再认识

(一)创业有助于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往往果断、有毅力、目标远大、行动力强、具有冒险精神,加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在学生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仰慕。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本身会对高校师生中的传统就业观念產生巨大的冲击。创业者的典型示范作用会吸引更多的人或是通过自身创业和加入创业组织,甚至打工的形式加入,形成创业者“周边组织”,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通过实践逐渐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二)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精英化倾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理解都较为狭隘。创业教育通常把创业实务培训、提升学生创业技能为重点,创业类课程以蒂蒙斯模型为中心,以项目推演过程展开。高校最重要的职责是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办企业的教育。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思维、开拓进取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技能的个人,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学生不仅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更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初步掌握进入职场的基本素养,为今后的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创业的“倍增效益”具有滞后性

创业本身是一种高质量就业,对就业具有一定的“倍增效应”,这种“倍增效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生效。Rui等通过对德国的研究表明,新企业成立之后对创业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发挥间接作用,据研究创业企业成立八年左右对区域经济产生最大积极影响,再经过十年影响消失。对英格兰低就业水平、“缺乏创业精神”的地区的研究表明,创业活动的开展暂时导致就业减少,新公司成立十年后才能有效创造就业机会。

三、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对策

(一)培育创业新理念,以新观念改变传统创业、就业观念

百森商学院是创业教育的先行者,他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有别于以提升生存能力为目的的就业教育,更不是老板速成班,真正的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立足于为受教育者注入“创业DNA”,要使创业不再仅仅是迫于生计压力的选择,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生的创业理念,可以依靠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文化的“熏”,宽松而容许犯错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创业文化的内核,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可以逐步改变师生的创业、就业观念;二是教师的“引”,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多向学生渗透产业的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本行业内开展创业,更能激发学生在专业内进行创业的热情;三是前辈的“导”,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家回学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沙龙等形式的交流,对于学生创业自信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激发具有很好的作用,搜集创业案例、树立身边的榜样,利用新媒体等手段积极宣传,对学生的传统观念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endprint

(二)改革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的有效手段,高校创业教育更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北航、上海交大、人民大学等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和体系,但我国创业教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借鉴其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中国高校情况的创业教育体系。一是提升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逐渐推行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设有《创业基础》等选修课,但是普及面比较窄,高校应当将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推动创业教育由精英参与变为大众普及、由通识选修变为系统学习。二是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写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创业类教材,逐渐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除培育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外,还要添加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能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业、就业能力同步提升,从过去零散的课程到相对完备的体系。同时,各专业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类课程。三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专职创业教育师资,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室为教师在企业内接受实训创造条件,邀请企业家为学生授课,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从兼职业余发展为专业专研,从“单打独斗”发展为“团体作战”。

(三)鼓勵高层次、机会型创业,将创业“倍增效应”进一步扩大

根据创业动机不同可以将创业活动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为了谋生而被动选择开展创业活动;机会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在机会窗口打开时,为了把握市场机遇,放弃了很好的工作选择开展创业活动。GEM中国报告(2007)显示,创业初期超过80%的生存型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少于5个,创业五年后40%以上的机会型创业企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20个,所以机会型创业具有更强的带动就业能力。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市场和新生事物敏感,具有创新热情和精神,在创业选择中,能更加理性、全面的认识创业环境,把握机遇、扩展人脉、整合资源,这正好符合机会型创业者的特点,更容易成为机会型创业者。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受教育程度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强优势,开展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机会型创业,更加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业就业高校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