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的礼貌原则

2016-05-23颜斐卿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礼貌原则认知

【摘 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原则中一条重要原则,言听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常常出于礼貌原则而经常性地使用间接语言形式。传统礼貌原则研究表明人会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取得想要的正面或反面的反应,但礼貌原则无法解释在言语者认识到或没有认识到某地区的社会风俗对某种会话情景有所限制时主动或被动地不使用礼貌原则的场景。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下对会话原则下的礼貌原则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对话语意义做出理解。

【关键词】认知;礼貌原则;话语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75-02

现代文化以不同功能、形式、方法反映在日常沟通的话语实践中,这些和与日常生活的范畴息息相关,并产生话语意义或概念。因此,通过进行话语意义分析以对日常生活范畴进行分析和描述,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语言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发展过程的本质和趋势。日常生活的文化包括整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沟通文化行为、大众传媒沟通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语言学中,日常生活范畴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语言功能处理进程、各种沟通形式和类型,这些都以个人或集体话语形式来表现。语言礼仪是文化、行为和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被固定在言语礼仪框架内,礼仪规范可以通过言语、谚语、成语、固定短语来体现,如:您好、欢迎光临、幸会幸会等言语礼仪。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礼仪成为国家文化的一个元素,言语礼仪富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和当地风俗民情。中西两方对会话的礼貌要求皆因国情风俗不同而侧重不同,礼貌引领是交际走向成功的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中西文化存在不同,不同认知的人对会话礼貌原则的侧重及认识不同。文化风俗的的差异导致中西会话原则的语用差异,对生活体验不同的人对礼貌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人际交往中,言语者双方应以一种文化平等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不同风俗风情下的会话礼貌原则,对话语意义做出正确理解,提高交际能力。

一、礼貌原则的含义

礼貌原则属语用学范围,代表人物有Lakoff,Brown与levinson,Leech等人。1975年,Grice提出礼貌准则、合作准则,1987年,Brown和Levinson对礼貌策略做了进一步说明,他们把礼貌策略分为两个范畴:积极的礼貌策略和消极的礼貌策略。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Widdowson在2007年也提出:当交际双方产生互动时,实际上他们在踏入对方的领地,因此会话中的每个交际参与者就可能会认为这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面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交际参与者有时为了尊重对方的领地、为了在听者面前保持礼貌和温和的形象而忽略合作准则。礼貌原则的实现是在正常的亲密关系间即可实现的语言行为,交际者双方认可对方的个性、兴趣等,前提是交际者有相似的需求和背景知识,每个人的背景知识又与其认知模式及体验认知脱离不了关系。

国内的学者刘国辉提出,交际者是否在会话中表现为礼貌,由其认知模式决定。何玲梅总结了礼貌的五大语用特征,即主体性、互补性、灵活性、认知性以及社会层次关系等 (莫优媚,2015) 。语境以及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话语的可接受性,在一定的环境或者语境中可以接受表达言者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环境或语境中可能会不被接受或视作不礼貌。

二、人际交往中礼貌的相关原则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反语原则和玩笑原则与礼貌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言者通常会有实际的礼貌与虚假的礼貌,反语原则和礼貌原则表达出了言语者双方的这种会话矛盾性。表面上的礼貌通常是做作的、虚假的,也就是在本事实质上是不礼貌的,如果相对于普通的会话不进行礼貌休息而言,更显出言者的不礼貌。反语是修辞手段的一种,反语可以分为讽刺反语、风趣反语等。反语包含字面及延伸意义,言者的话语目的通常包含在反语的延伸意义中,如某地区六十年代的父母辈中会用“我家那个杀千刀的”来形容自己的爱人,其实言者并不是真要用刀砍自己的爱人,而是使用反语的表现,当然,据听者不同的认知会被诠释出不同的话语意义。使用反语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面对面的冲突,采用虚伪的礼貌来达到会话合作原则的效果。

三、礼貌原则的认知模式分析

Cohen说每个对话者创建他/她自己独特的言语行为,他、她以不同的形式使用礼貌原则,影响其使用礼貌原则的因素不但包括言者的会话水平,也反映出其性格的认知模式。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考究言者使用礼貌原则与其认知模式的分析就显得比较重要。人际沟通通常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问题,更重要的一个过程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协商各种社会信息,如他们的身份、角色或人际关系。人际意义构建既是一个社会过程,又是一个认知过程,所以在与环境牵扯的社会意义的认知结构中,或者时时刻刻的语言交涉中都涉及到情境关联的、社会阶层及动态的大脑挂钩社会的一个环境系统。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交流对话的的目的是修饰听者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的构成是由物理环境和认知能力合成的由一系列假设或条条框框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所合成,这是显而易见能推论的(Sperber&Wilson,1995)。在口语交际中,考虑到可用性、假设的认知环境,包括那些来之前已经处理过的话语,言者的话语可能会让听者推断结论可能与他有关。

认知语境在交流中作用关键,语境随会话情景而变化,由词语信息、百科信息、逻辑信息构成。国内学者熊学亮于1999年提出,交际无非涉及到物理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三种,而在前两种语境缺乏的情况下,认知语境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认知语境的内容包括情景知识、背景知识,即知识结构,如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连接知识单元的演绎逻辑和经验逻辑等。认知语境是现实世界的事件、状态或行为的典型结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王建娜,2008)。

根绝Lakoff的一致性原则,交际者思维模式的潜意识部分以意向图示模式进行描述,而后可以实例化存在交际者思维界面中,使其更好地理解事物。 比如:当我们说“Lily is in love”。我们把love当做一个容器,lily在爱的这个容器里,此时,love就以图示模式存在交际者的思维中,当然,这也是随着交际者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体验决定认知,人的认知及知识架构是动态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尝试分析的礼貌原则也是如此。相应地,认知过程不仅可以被视为涉及事务性操作,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校准或表达审美。文化改变,参数改变,对应的礼貌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同一话语的不同反应和礼貌效果。 认知主义认为:我们应关注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经验背景,一切应从经验背景出发。同一首诗即使在同一语境下,也可以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不能单纯地说哪一种正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正如李白的《静夜思》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解读(王斌,2015)。作者认为此种观点也同样适用礼貌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语行为,以不同的形式使用礼貌原则。

四、结语

文章从认知的视角阐述了会话礼貌原则理论,并尝试从认知模式出发分析礼貌原则,并且表达出不同的风俗文化会对使用礼貌原则产生某些影响。认知模式不同,语境文化、人文风情不同,对礼貌原则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语意义及语用文化。作者认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对礼貌原则做出一定解释。

参考文献:

[1]Munkova,M.Stranovska,E.Munk,W.&Durackova,B.Impact of Cognitive Style Category Width on the Use of Social and Expressive Factors in Politeness Speech Acts: Text Mining Applic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J],2013.775—779.

[2]Ryabova,M.Politeness Strategy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90-95.

[3]莫优媚,范丽群.从礼貌到“不”礼貌———近20 年国内礼貌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4]王斌.体认与翻译[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5]王建娜.文化视角下的礼貌原则及其认知模式的解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6]Littlemore,J.&Taylor,J.R.The Bloomsbury Compan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loomsbury Academic[M].2014.

作者简介:

颜斐卿(1988-),女,江西南昌人,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硕士。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认知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