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理论观照下英汉语时间表述的主观性

2016-04-18徐志强潘丹丹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认知

徐志强,潘丹丹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认知语言学理论观照下英汉语时间表述的主观性

徐志强,潘丹丹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内,运用语义要素分析法对英汉时间表述的语言主观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视角扫描、时间取向模式和时间结构的注意力窗口三种识解方式,讨论了语言主观性在句法结构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语言主观性在歧义产生和消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句法表层结构相同的英汉语表述在深层概念内容上不一定一致;一些句法层面上的用法差异,反映的是概念思维层面焦点关注习惯的差异。这种用法差异以及随之产生的歧义现象不是跨文化交流不可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认知;语言主观性;识解;汉英时间表述

1时间表述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G.Lakoff、R.Langacker、C.Fillmore等语言学家为其领军人物。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认知语言学,崇尚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对自身体验经历进行认知加工的产物,带有“主观性”特征。J. Lyons把“语言主观性”定义为“说话人在话语中加入评论,表达说话人对话语本身的态度”,能反映说话人倾向和取舍,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流露。语言中存在的指示现象,不借助“语言主观性”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的[1]。R.Langacker认为,语言主观性程度和情景中相关元素的组合方式有关,这种组合方式即“识解”,反映语言使用者建立参照体系的角度,也是语言使用者在“自我”和“情景”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2]128。

语言中的时间表述就是这样具有指示性质和主观性的语言现象。英汉语中普遍存在包含主观性语义特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英语中表述时间信息的语法化手段“时”和“体”就是语言中的指示现象,蕴涵的预设前提就是说话人选取的“参照点”,反映说话人对情景的观察路径。“上一次”和“下一次”这样的表述反映说话人看待时间流动的方式,是左右水平流动还是上下垂直流动,这是主观性融入时间表述的例证。

[7]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8]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9]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5

[10]山查岈山风景名胜区. Chaya Mountain Scenic Area [EB/OL].[2015-04-22].http://www.chayashan.com/worldwide/en-us/intro_chayashan.php

[11]礼部尚书[EB/OL].[2015-09-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N-f7tUT9We0h5TteiKET249trfwtkd8 ANPBTZxj7qkg IGpCwrs6EoC_LkTDjLquW3x83n56 WSONCwZ2FSYmmq

[12]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清明上河园[EB/OL].[2015-04-23].http://www.qingmings.com/

[14]Top 10 attractions in Henan, China [EB/OL].[2015-04-22].http://www.china.org.cn/top10/2012-08/13/content_25645739_3.htm

[15]清明上河园[EB/OL][2015-09-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9B4j7IMloveX8Pl7xsWCtxPIV0E NhcQXhrg 9jgbIC_qvVBOHUiDEzvduH 9r0Fh Byu52 Fsls8rBuGiPfVaeP2

(责任编辑:胡永近)

2时间表述的方位语义特征

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借鉴直观、具有体验性特征的空间概念,把时间信息处理为静态的方位关系或动态的运动位移关系,因此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具备空间概念的特征。英、汉语中大多数方位介词可以表述时间概念,体现了时间表述的方位语义特征。

在语言表述中,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即可以是“前天”,也可以是“后天”。这说明抽象的时间概念在语言表述中具有可视性,有“距离”特征,可以衡量长短,可以按照先后排序。另外,当时间内容涉及变化、行为等情景时,时间概念还可以被理解为运动位移关系。

例1:新年快到了。

这句话的概念内容可以理解为“新年”这个实体沿时间轴水平移动。在认知语言学中,如果某个客体处在相对于另一个客体的位置,或向后者移动,那么前者叫“射体”,后者为“界标”[2]217。例1中“新年”即“射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年快到了”的时间要素

表中的tr1、tr2、tr3分别是射体运动的不同阶段,t0是说话人所处的时间,也是话语的时间参照点。时间信息的语法化手段,如英语中的“时”和“体”,也可以用方位关系来描写和解释。如图2所示,设定时间流动方向为从左向右,两端无限延伸。

图2 “时”和“体”的时间要素

假设“现在”(here and now)是时间轴上任意一点,那么过去式的参照点为“现在”所处的时点位置,过去时间就是位于时间轴上参照点左侧的任意时点或时段。完成体的参照点由“现在”转移到过去某个时点,伴随的内容是在这个参照点左侧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动作或变化。

3认知图示分析方法

由图1、图2可以看出,语言中时间概念的内容包括距离、方向、参照点、始点、终点等要素。有些要素在话语中明确提到,是显性信息。Langacker把这部分信息称为“直接时间论域”(immediate temporal scale,简称为“IS”)。有些要素在话语中虽然没有提到,是隐性信息,但是为了理解话语表述的意义,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必须明白这些隐性信息。这些是双方不言而喻的已知信息,也是概念思维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否则交流无法进行,或者产生交流障碍。这些信息和“直接时间论域”共同构成“全部时间论域”(overall temporal scale,简称OS)[3]。

例2:去年春节。

这个表述中包含的时间要素可以分解如下:

图3 “去年春节”的时间要素

图3中,t0是“现在”,是“参照点”。“今年”在表述中没有提到,但在思维过程中,作为“去年”的参照时间,是不能忽略的。t1、t2分别是“春节”的“起点”和“终点”。t0、t1、t2和“今年”这些时间要素在话语表述中没有提到,但是,在认知图式中,如果不标注这些信息,“今年”和“明年”的对立关系,“春节”和“去年”的领属关系,t0和“今年”的领属关系都无法明示,这些要素是认知加工的必要内容。因此,“OS”是在概念层次考虑的全部内容,“IS”是句法层次考虑的内容,前者的内容涵盖后者,而且精细度更高。

使用上述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从语言的句法表征层面着手,把时间表述分解为时间要素,时间要素是在思维概念层面加工的材料和内容。英、汉语中包含时间信息的语言表述,既可以是词汇短语,也可以是语法化手段,因为所有的时间表述都可以按照图1、图2和图3的方法分解为时间要素。时间要素是构成语言中时间信息的语义成分,是概念层次的单位,是比句法层面更深层、更基础的单位。

4和主观性相关的识解内容

Langacker用“识解”这个术语去解释“人们用不同方式去感知和描述同一场景的能力”[4]。识解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为了达到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选择不同辖域、凸显不同焦点、以不同方式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5]。识解时间概念涉及的时间要素有很多,如上文提到的“时距”“参照点”“起点”“终点”等。这些要素中,有些承担反映客观事实的功能,具有命题真伪性质,如“时距”;另外一些要素是语言主观性的良好载体,是研究对象。从视角方式、时间取向模式和时间结构的注意力窗口三个方面分析主观性对语言表述层面的影响。

4.1视角扫描模式

视角扫描是一种视角方式。观察者采用不同扫描方式,和事件建立不同的相对关系,产生不同的认知途径和参照体系,直接影响事件的理解和表达形式。视角扫描方式包括“总揽式”(synoptic mode)和“顺序式”(sequential mode)两种。“前者表示一种静止的、远距离视角,是一种环视的方式;后者表达的是一种运动的、近距离视角,是一种聚集的方式。”[6]128

现以具体时间表述为例,来观察扫描方式的差异对句法和意义的影响。

例3:假期前两天。

图4 “假期前两天”的总览式扫描

如果说话人采用环视和总揽式视角,那么如图4所示,“两天”是焦点,是突显的信息,“假期”是背景,“两天”和“假期”之间存在领属关系。另外,总揽视角下,“前”确定了“两天”这个时间实体的起点为t1,和“假期”时间实体的起点是重合的。表述中直接提到的时间信息,也就是“直接时间论域”包括“两天”和“假期”,而激活的概念内容,也就是“全部直接论域”,不仅包括“直接时间论域”,还包括t1、t2、t3。如果说话人采用近距离、顺序式扫描方式,“两天”仍然是焦点,“假期”是背景,但是“两天”的时间起点为t1,终点和“假期”的起点重合,都是t2。“假期”和“两天”仍然是“直接时间论域”的内容,“全部时间论域”内容包括“假期”“两天”和t1、t2、t3,但是涵盖的范围则有明显变化,“两天”和“假期”由图4的领属关系变为图5的对立关系。

图5 “假期前两天”的顺序式扫描

“假期前两天”为N1+前+N2结构。当N1为时段时,歧义产生。这种歧义现象还在其他N1+prep+N2结构中存在。当N1为时点时,上述歧义现象不会发生。因为当N1为时点时,就取消了和N2之间形成领属关系的可能性,N1和N2只能构成事件的先后排序关系。

4.2时间取向模式

上述图4和图5对应的英文表述分别为“two days before the holidays”和“the first two days of the holidays”。“two days before the holidays”也是N1+prep+N2结构,不存在图4和图5所示的歧义。英文中“before”词义分工精细度更高,涉及时间概念时,指的是“earlier than …”,某一事件发生在某时间或另一事件之前。图5的意义用英语还可以用例4表述。

例4:two days ahead of the holidays

此时,N1+prep+N2的结构再次产生歧义,歧义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N1+prep+N2 左视模型

图6中,“two days”在“the holidays”左侧,t1是“two days”时段的起点,“two days”的终点和“the holidays”的起点重合,都是t2。图7中“two days”位于“the holidays”右侧,t1变成了“the holidays” 时段的起点,“the holidays”的终点和“two days”时段的起点重合,都是t2,而t3是“two days”时段的终点。

图7 N1+prep+N2右视模型

对比图6和图7,时间轴的流动方向一致,都是从左向右,“two days”和“the holidays”发生的先后顺序却是相反的。图6中,“ahead of”左边是“先”,右边是“后”,说话人采取的是“左视型”时间取向,把过去当成前方,也叫作“回顾型”时间取向;图7中“ahead of”左边是“后”,右边是“先”,说话人采取的是“右视型”时间取向,把未来当成前方,也叫作“前瞻型”时间取向。

N1+ahead of+N2的歧义现象在动态语境下不难消除。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够根据语境的线索和提示,准确地激活对应的时间取向模式,灵活调整自己的时间取向模式,规避歧义的产生。

例5: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finished the task ahead of the schedule.

根据语境线索,例5中的听话人倾向于激活“前瞻型”时间模式。

4.3时间结构的注意力窗口

语言中的时间表述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时间实体,其主要表现为名词形式,如“去年春节”“寒假前两天”,还包括以事件为主体的时间表述,主要表现为动词形式,如“离开后”“读书时”。事件的内部语义具有时间性,如事件的起点(inception)、终点(finish)和持续(duration)[7]。如何在时间轴上“锚定”(anchor)一个事件,也就是在时间轴上给这个事件“定位”(locate),往往取决于这个事件的时间结构以及说话人在时间结构中所关注的焦点。时间结构中处于焦点的那个部分被称为“窗口”[6]141。

例6:Susan liked to read.

例7:Susan drew a picture.

例8:Ice melted.

例6中,说话人把“liked to read”这个事件看成一个持续、稳定的状态,没有内部变化,说话人的注意力没有关注事件的起点或终点。例7中,说话人把事件看成一个过程,而且焦点关注在事件的终点,即“绘画过程”已完成。例8中,说话人的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点。“开始”和“结束”这类事件往往体现为非延续性动词(punctual),它的内部语义决定它的时间结构在时间轴上表现为时点。然而汉语中,非延续性动词和时段常常连用。

例9:他直到五十岁才退休。

在英语中,这种相同的句法结构,如例10,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正确的句法结构为例11。

例10:He retired until fifty years old.

例11:He didn't retire until fifty years old.

非延续性动词在时间轴上表现为时点,以这个点为界,形成两个对比区域,表明事物的状态从否定状态变化为肯定状态。汉语中,“直到…才+非延续性动词”结构的注意力窗口是肯定状态的起点。例9关注的焦点是延续阶段的起点,延续的不是“退休”这个动作,而是“退休后”这种状态。英语中“not…until+punctual”结构中,注意力窗口是在否定状态的终点,延续的内容是“没有退休”这种状态,例11关注的焦点是“没有退休”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50岁结束。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汉语重视事件的结果,英语更重视事件的过程。另外,英语初级学习者容易产生例10这样的句子,其根本原因是英汉语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容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

5结束语

基于认知语义理论,采用语义要素分析方法,对英、汉语言中名词性时间实体和动词性以事件为主导的时间表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英、汉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体现语言主观性特征,语言使用者能够发挥主观性作用,通过不同识解手段,使相同的时间表述呈现不同的概念内容和语义。这是很多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另外,英、汉语言中时间表述的用法差异,反映的是思维习惯的差异,反映语言使用者在体验时间关系的过程中关注焦点方面的差异,即汉语重视事件的结果,英语更重视事件的过程。最后,英、汉语言中时间表述的歧义现象和结构差异不代表语言表述能力的局限性,也不是跨文化交流中无法逾越的障碍。在动态语境背景下,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特定的交流目的,通过补充信息或者调整表述方式来克服差异和避免歧义产生。

参考文献:

[1]Lyons 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39

[2]Langacker 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振宇.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8

[4]Langacker Ronald 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27

[5]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3

[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Saeed,John Ibrahim.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8:110-111

(责任编辑:胡永近)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1-0077-04

作者简介:徐志强(1978-),女,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英汉时间概念的表达和认知语义研究”(2011FSSK12);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基础英语教学团队”(2013jxtd113);宿州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自主学习网络中心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研究”(szxyjyxm201254)。

收稿日期:2015-07-18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1.021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