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的时间演变分析

2016-04-18阳,杨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

余 阳,杨 钊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的时间演变分析

余阳,杨钊*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研究了九华山旅游市场变化:一是旅游市场吸引力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的增减;二是旅游市场特征的变化,体现在游客人口学特征、出游行为特征的变化上。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比2001年和2015年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数据,寻找差异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变化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九华山旅游发展处于上升态势,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上涨;二是九华山佛教文化对于较高学历的中青年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三是九华山宗教朝拜出游比例显著增加;四是自主自驾游是九华山游客主要的出游方式。

关键词: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佛教文化;自主自驾游

1相关研究

对于九华山旅游市场的研究,国内专家主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客源市场外部的空间拓展演变,另一个是市场内游客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出游行为特征。例如,王德根认为九华山的客源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客源吸引力增强态势明显,并呈现波浪式推进[1];江青娥等认为,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分布广泛,地理集中指数不断下降[2];王群等以黄山、九华山为实例,分析并阐述了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市场空间结构的一般性演化机制[3]。朱同林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客源地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现状和九华山风景区感知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九华山旅游者相较于其他一般山岳型旅游地,老年人口、女性旅游者比重和重游率更高[4-7]。此外,夏丽丽以九华山为例,分析得出宗教旅游地旅游者一般性的行为特征[8]。

本文探讨2001-2015年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以及出游行为特征的变化趋势,把握当下九华山旅游者人口构成特征和出游偏好,为更好地发展九华山宗教旅游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1)2001年的数据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编制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市场报告》;

(2)2001-2015年,九华山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

(3)2001年调查问卷905份,2015年调查问卷491份。

2.2数据处理

运用SPSS19.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2001年和2015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数据分析

3.1游客量与旅游收入的变化

如图1所示,从2000-2014年,九华山旅游整体发展处于上升状态,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全年旅客接待量由2000年的44.39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900.0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1.2亿元增长到98.8亿元[9]。

图1 2000-2014年九华山游客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情况

3.2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从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四个层面分析九华山游客人口学特征的变化趋势(表1)。性别上,男女比例变化幅度不大,女性游客占比从44.44%提高到了45.2%,占比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出游的比例大大提高,但就九华山客源市场分析而言,九华山旅游资源对于男性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从年龄构成看,2001-2015年,九华山游客构成在年龄段上更加趋于集中,2001年,15~44岁的游客累计占比为66.22%,到了2015年,该年龄段占比上升至86.3%。14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游客占比明显变小,分别从5.32%降至1.8%、28.15%降至11.9%。由此可以看出,九华山游客趋于年轻化。从游客文化程度看,2001-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占比从58.4%提高到63.7%。从游客的职业构成看,2001-2015年,公务员占比从17.97%下降到8.4%;离退休人员的比重也由6.16%降至1%,说明九华山风景区对于老年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学生构成的比例则有所提高,从5.12%上升至16.8%,说明学生市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表1 人口学特征比例变化

注:在2001年的问卷调查中,“文化程度”这一指标中,未设计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上两个选项,出现数据缺失,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58.4%。

3.3九华山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3.3.1旅游目的

从出游目的看,选择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育/科技交流”为游玩目的的占比在2001-2015年间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比例分别为37.1%和37.2%、22.96%和23.6%以及1.16%和1.7%(图2)。但以“宗教朝拜”和“商务会议”为旅游目的选项的比重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选择宗教朝拜的比例从15年前的22.3%上升至35.7%,累计上升了13.4个百分点;商务会议的占比则从12.15%下降到0.2%,累计下降了11.95个百分点。由于现代商业活动模式的转变,传统的选择旅游景区开展大规模的商务会议已不多见,选择九华山风景区开展商务会议的比例也由此大幅下降。另外,“宗教朝拜”也是人们出游九华山的重要原因。

图2 九华山游客旅游目的比例

3.3.2年龄与旅游目的

利用SPSS软件对年龄与旅游目的交叉表进行分析(表2)可以看出,14岁以下的游客在旅游目的上变化不大,依然集中在观光游览上;同样,在65岁以上的游客,出游九华山的主要目的也没有发生改变,集中在“宗教朝拜”上。但是,15~64岁的游客出游目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15~24岁的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仍是观光游览,2001年和2015年占比分别是35.14%和44.90%,宗教朝拜的比例有所上升,从21.62%上升到29.10%。25~44岁的游客因“宗教朝拜”出游九华山的比例从2001年的20.68%上升至2015年的39.10%;45~64岁的游客因“宗教朝拜”出游九华山的比例由2001年的22.70%上升到37.30%。

由此可以看出,2001-2015年,以“宗教朝拜”为旅游目的旅客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25~64岁的游客,说明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影响力逐步加强。

3.3.3职业与旅游目的

就游览观光这一旅游目的而言,2001年公务员占比最高达到了21.97%,到了2015年该项比例下降为7.40%;占比最高的变为学生,比例为24.3%。以“宗教朝拜”为出游目的的游客职业占比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集中在离退休人员,占比为21.76%,而2015年下降至0.9%;技术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学生的占比分别达到17.6%、12.8%和11.6%。以商务会议为出游目的的比例变化十分明显,2001年,公务员和服务销售人员占比高达38.25%和57.41%,而2015年仅销售服务人员以此目的选择九华山旅游。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出游九华山,各职业变化不大,仅学生占比从4.35%提升至17.4%。以文化/体育/科技交流为目的出游九华山的游客中,技术人员的占比下降较为明显,从57.14%下降至9.1%,下降了48.04%;服务销售人员占比从0增加到了27.3%;学生占比由14.29%下降到了9.1%(表3)。

表2 九华山国内游客年龄与旅游目的

表3 九华山国内游客职业与旅游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九华山作为商务会议出游的比例逐年减小,2015年公务员选择九华山商务会议的比例为零,其他职业人群中仅服务商贸销售人员在商务会议选择上占有较高比重。选择“宗教朝拜”出游九华山的游客中,2001年集中在公务员和离退休人员,占比分别是11.94%和21.76%,而到了2015年公务员、技术人员、服务商贸销售人员和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17.6%、12.8%和11.6%。

3.4旅游交通工具选择

图3 九华山游客旅游交通工具选择的比例

在出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选择旅游大巴的占比从24.96%上升至28.1%,选择飞机、火车和轮船的占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9.98%降至3.5%、13.84%降至8.1%、4.16%降至0.2%。值得一提的是,自驾车出游的占比从2001年的12.65%上升至2015年的58.7%,增幅高达46.05%,成为目前九华山出游交通方式选择的首位。影响旅游行为发生的三要素是:旅游动机、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资收入的提高既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拉动了私家车消费水平的提高,两者共同促进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发展。

图4 九华山游客出游方式构成比例

3.5出游方式选择

在出游方式上,虽然旅行社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旅游电商的发展从不同层面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就九华山风景区而言,对旅行社组织出游影响不大,从2001年10.76%上升到2015年13.20%,仅上升2.14%。但自助游的比例却大幅提高,从2001年42.72%提高到2015年84.9%。

4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15年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的变化。

(1)九华山旅游发展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年游客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保持持续上升。

(2)在游客人口学特征方面,选择九华山出游的游客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征,九华山佛文化对较高学历的中青年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

(3)以“宗教朝拜”为主要出游目的的游客比重明显增大,商务会议比重减少。九华山出游商务公务目的逐渐淡化,放松身心、观光游览、宗教朝拜的选择明显增多。

(4)自助自由行游客的比例显著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和国家交通道路体系的完善,选择九华山自驾游的游客数量增长迅速。另外,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各旅游景点加强了智慧景区建设,游客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就能预定旅游目的地的住宿和门票,使得自由行的游客数量迅猛增加。

本文仅从游客人口学特征、出游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九华山旅游市场特征的变化,但九华山旅游发展的变化远不止此,从游客自身而言,家庭出游、九华山住宿选择、出游空间流动行为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德根.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42-345

[2]江春娥,黄成林.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与开发策略[J].铜陵学院学报,2009(5):55-57

[3]王群,章锦河.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市场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以黄山、九华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27(1):83-86

[4]朱同林,吴高华,朱超洪.九华山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市场调查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 2009,23(4):17-20

[5]程海峰.基于上海客源市场调查的九华山旅游市场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21-23

[6]朱同林.宗教名山旅游者组成及其行为特征研究:以九华山的国内旅游者为实证分析对象[J].池州师专学报,1998(1):72-75

[7]朱同林.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26(3):310-434

[8]夏丽丽.宗教旅游地旅游者类型划分与旅游行为比较研究:以安徽九华山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4:21-30

[9]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5

(责任编辑:周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1-0050-04

*通讯作者:杨钊(1974—),安徽六安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社会学。

作者简介:余阳(1992—),云南昆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旅游地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然观光地旅游从业移民空间行为、动力机制及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以九寨沟、黄山为例”(41271172)。

收稿日期:2015-10-08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1.013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首届中国(承德)佛教文化書畫藝術作品展——书画艺术作品征集通知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康萨仁波切与能海法师的师徒往事——兼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以杭州灵隐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