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社群管理模式初探
——基于重庆一中初2017级13班的实践

2016-03-2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课程改革

林 松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47)

班级社群管理模式初探
——基于重庆一中初2017级13班的实践

林松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47)

摘要:班级社群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组织形式,构建班级社群模式,可以促成学生阳光成长。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有效探索,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有效实践,也是新课程理念在班级管理上的有效贯彻。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有合作、竞争、支持、自律与约束、肯定与排斥、共进等六大优势。从重庆一中初2017级13班实践情况看,成效非常显著。

关键词:班级社群;管理模式;阳光成长;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孩子获得阳光成长,即在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获得健康发展。阳关成长的途径是让孩子实现立体发展,即在身体发育、知识构成、知识来源途径、能力培养指向、心理素养养成等多方面实现多元发展,拒绝单一的成长方式。基于此,重庆一中启动了小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通过构建班级社群,实现阳光成长目标。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初2017级13班是项目的试点班级,在进行项目研究近两年的时间里,和学生一起探寻出了一套基于班级社群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社群的内涵

班级社群就是学生基于一定的原则组成团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群体式生存与前进的一种班级组织形式;社群与社群之间通过竞争与联姻实现交流;社群内部成员之间通过合作、竞争、支持、自律与约束、肯定与排斥实现最终的共进,促成彼此阳光成长。班级社群其实是班级小组概念的一种丰富,社群成员在社群中成长就好比居民在社区中生活,它提醒我们在社群生活模式中,小组产生的作用不仅在学习上,而且还在生活上、心理上,学生在社群中立体地生活,使其最终能健康发展、阳光成长。

二、班级社群管理模式的科学性探究

(一)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有效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包括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从本质上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1]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提升学生智力的内涵不仅要提升以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为核心的应试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智力、创造智力、交往智力、言语智力、自省智力等多方面融合、交织的综合智力,即当今教育经常强调的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如今的教育和班级管理侧重对一种智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其他层面的智力发展。所以,为满足全面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的需求,提出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社群管理模式。

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提倡教师引导、自主管理和团队协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以社群为单位,最大限度地向每一位社群成员提供交流、自省、展示、评价的平台。社群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参与意识被激活;自我觉醒、改进在社群与社群之间的竞争与帮扶,社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竞争、支持、自律与约束、肯定与排斥以及社群在与其他教育元素的相互作用下变成现实,而自我觉醒、改进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多元智力立体而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有效实践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2]班级社群管理模式重视知识获取过程中软环境的建设,将社群内部成员及社群与社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作为管理的基础,将营造社群和谐、团结、上进的氛围作为管理的保障,将社群成员的自我改进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

作为个体的社群成员,社群内部是小环境,当然也是学习、获取知识、成长的核心环境;社群与社群之间是中环境;社群与学校以及社会之间是大环境。学生在三个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知识与成长,而并非单一地在教师那里获取。因此,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有效实践。

(三)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是新课程理念在班级管理上的有效贯彻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主张“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班级社群管理模式以社群为单位,社群与社群、社群内部成员、社群和其他教育元素之间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活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不仅是学习上、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还有为人处事、生活经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收获,学生的知识、人格、生活经验、心理素质均获得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变为可能。所以说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有效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三、班级社群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合作

古语云:“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当社群面对共同的问题时,合作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以合作为基础的社群解决问题的胜算将大大增加,即使没有解决问题,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服从与妥协、坚持与放弃也将大大提升学生与他人的相处能力。

(二)竞争

竞争是班级社群管理模式下的又一优势,教师最紧张的就是学生情绪低落,精神颓废,在班级社群管理模式下,合理地制订评价机制,让社群内部成员、社群与社群之间进行良性竞争,而竞争的氛围一旦形成,将有效推动整个班级发展。

(三)支持

每个人都有困惑、失意、焦虑的时候,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身体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想放下却又纠结的难题。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很乐意为学生服务,但面对众多学生的现状,逐一解决却又使大多数教师有心无力。班级社群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当社群成员出现问题时,其余社群成员或者社群中专门的学生会对当事人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存有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这种支持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珍贵、及时而又有效的。

(四)自律与约束

在班级社群管理模式下的评价机制会促使社群之间产生竞争,这种竞争会对社群成员的自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每一个社群会根据其成员的特点制订学习和生活原则,由于是小范围,所以制订的原则更有针对性,加之有社群成员监督,对社群成员的约束力更强。

(五)肯定与排斥

社群成员为社群与班级做出贡献,会得到社群成员的肯定,这是促使其进步的正能量。社群成员表现不好,为社群与班级抹黑,就会受到社群成员排斥,促使当事人反思、总结、改进,同样能够成为其进步的正能量。

(六)共进

拥有团队精神的社群在组长带领下一定会“不抛弃、不放弃”同学,最终实现社群成员的共进。班级社群的以上六大优势,是确定班级社群管理模式具体组织形式的基础。

四、班级社群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践

下面是笔者在重庆一中初2017级13班进行班级社群管理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建制

所谓建制,其实就是组建社群,建立班级社群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

1.成立社群

(1)确定组长

组长的确定非常关键,尽管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提倡社群成员自主管理,但社群组长关系到社群常规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关系到社群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关系到社群在挫折面前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调适,因此不能马虎。下面是对组长特质的说明:

A.有热情,懂得关心、体贴同学,有凝聚力。

B.能够获得大多数同学认可。

C.有思想、有创新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同时又懂得舍弃、不自我、不专权。

D.学习不需要最优秀,但也不可以不优秀。

E.有坚持精神、会组织。

以上述特质为标准,经过和科任教师沟通,最后确定12位组长,每一个社群的人数在5人左右,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被别人关注,也可以关注别人。在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从教师的关护与家长的呵护延展到生生之间的陪同,每一个学生被看重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立体、健康、阳光的成长。

(2)确定社群成员

12位组长抓阄确定并选择组员的顺序,依顺序循环选择自己社群的成员,在选择之前,教师会有几点提醒:

A.社群之间要竞争,要解散表现不好的社群,所以选择不要“唯亲”而要“唯贤”、“唯优”。

B.要综合考虑社群的人员构成:动静搭配、特长搭配、男女搭配等。

C.每个同学都会被选择进各个社群,对于选择到的后进同学,要欢迎,要关爱,要共同进步。

2.社群内建立生活和学习模式

(1)社群成员之间民主讨论并制订社群活动规则,既包括学习方面,也包括生活方面。

(2)讨论并确定社群内部评价方式。

(3)讨论并落实社群成员分工及职责,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用武之地,都会被器重。

(4)制作本社群宣传牌,在教室墙壁规定区域进行展示。

(二)建立班级监督制度和评比制度

1.反复讨论并通过本班级社群竞争规则

内容参考各社群活动规则,涉及学习、生活、心理、运动等各方面,力求囊括学生成长的各个细节。

2.创建社群监督委员会

社群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共5人,均不为组长,是教师最信任的学生,他们的职责是:

(1)根据各社群上交的活动原则,检查落实各社群活动开展落实情况,5个人一起确定,有扣分权利。

(2)定期集会,和班主任及其他教师交流班级社群开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配合教师提出解决方案。

(3)记录社群成员日常加减操行分的情况,每周为单位,计算社群成员的个体得分以及整个社群的集体平均分。

3.建立社群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的真正转变,完全依托社群,将自学、讨论、辩论、自我展示、小老师角色扮演等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效应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

(三)实施

1.定期召开例会

所谓例会其实就是例行开会,该班实行周例会制度,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上午第五节自习课,前30分钟各小组自行对本周的表现和扣分情况开民主会,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随机旁听,后10分钟通过抽签的形式让两个小组进行展示,提倡创意,使用道具,若获得大家的认可,就会给小组加分。定期召开例会将社群的内在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例会的展示本身就有“合作”和“竞争”的成分在内,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本周问题学生进行发言,大家并没有相互指责而是彼此耐心分析,问题社群表面上的包容和内心深处的失落会彼此刺激,肯定与排斥最终能够实现自律与相互间的约束,最终达成共进的目标。

2.事件召集会

指针对具体事件,比如上课接嘴,无信心,由组长召集组员进行帮助和安抚的集会(请注意不是批评)。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波什定律”,[4]说的是在南非一个叫巴贝姆村的古老小村庄里,当有人犯错,人们不批评反而将犯错的人围起来,表扬他平时的优秀,犯错的人站在那里,一开始心里忐忑不安,或怀有恐惧、内疚,最后被众人的赞美感动得涕泪交流。众人那真诚的赞美和夸奖,就如一剂良药,洗涤掉他的坏念头和坏行为,使他再也不会犯以前犯过的错误。由此可以看出表扬也是治理错误的一剂良药,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批评和扣分后已经非常难过了,对于小组其他学生而言,不能对其雪上加霜只能指明出路。实践大半年来,可以看到“事件召集会”对于社群及时、自主解决具体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3.家长参与社群模式

家长参与社群模式为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提供了一种破解思路,即组长定期将社群成员的表现与成员家长进行交流(组长的情况则由社群指定的成员负责),一方面向家长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听取家长的意见。具体操作方式:

(1)电话、短信交流。对于成员在校的精神状态、生活学习的各种表现,组长会定期告知成员家长,并将社群对具体成员的建议一并告诉家长,每周与成员家长信息沟通两次,特殊情况允许增加,可以说成员的进步也可以分析成员的不足,还可以告知其成员的过错。由此,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最新情况就能第一时间了解,有时还会主动与教师沟通,家校真正实现了紧密团结,这是能寻找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

(2)个别家长参加的社群例会。因为特别的原因,组长和班主任商量后,可以将个别家长请到班主任办公室参加特别例会,班主任全程观摩,但由组长和成员自行组织,社群具有绝对的自主性,班主任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

(3)社群家长沙龙。班主任和社群成员事先商量好沙龙主题以及流程,将社群所有成员的家长请到学校,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家长与孩子可以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话题进行沟通,由此可观察到,由于氛围影响,在家无话可说的两代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这很有利于亲子教育,同时又为孩子心理疏导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4)家长社群老师。即根据不同社群的具体情况,请一些既热心又有学识的家长承担自己孩子所在社群的老师,实现拓展孩子综合知识的目的。目前,我们的家长社群老师从职业来看有画家、银行人员、开发商、警察等,他们和孩子们分享人生经验,传授他们自己的所学所得。将最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这一元素加入社群,不管是在教育引导孩子还是在培养立体的、复合型人才上,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4.组长日记和成长日记

日记是心声的写照,社群成员在小组例会上不方便说的话可以在日记里写下来,利于彼此交流,同时日记又给组长和成员提供了一个总结自我的机会,也是他们成长足迹的记录。

5.小组的分拆和重构,社群成员的流动

不管预设多么好,制度多么完美,班级社群实施一段时间后,总会发现有的社群发展得很好,而有的社群发展就滞后了。社群里面有的成员发展得很好,但有的成员却老是被扣分,也就是社群的效用不能有效作用于具体的个人。针对前一种情况我们对小组进行分拆和重构,针对后一种情况我们实行社群成员的流动。

(三)评价

没有评价的体系是不健全的,为了促使“班级社群“管理模式良性循环,必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5]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融入社群,以利于小组更好发展。其次要思考怎样利用评价推动学生发展。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而处于金字塔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6]对于中学生而言,自我实现需求更多体现在能够得到他人认可和获取荣誉,所以笔者不认同用物质去奖励学生。就本班操作的实际而言,与社群挂钩,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操行分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所有表现由操行分体现,班上评价不以个体操行分为准,而以小组平均操行分为准,个体操行分靠前可以为小组加分,以周为单位,每周一算,全班12个组,前三名上讲台接受大家的掌声,后三名也要公示,提醒他们加油。

2.认可评价。每周会将12个组的平均分排名情况发送给家长,针对进步明显的社群及成员,班主任和同学会送上写有鼓励语的书或本子,从他人认可的层面上促使大家去获取进步。

3.评优评价。学期评优完全和小组挂钩,全班12个组,只要排名在前六位的将集体评优,教师会分配指标到社群,社群民主分配指标到具体个人。

以上所述就是笔者在重庆一中初2017级13班进行的班级社群管理模式的实践,在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模式有其科学性、可行性,通过实践,班级成员阳光上进、班级氛围和谐温馨、班级发展成绩斐然,同年级有的班级也借鉴了这一模式,效果明显。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说:“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7]班级社群管理模式正是希望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激活他们的力量,用他们自己的力量获得立体而健康的发展,促成他们的阳光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重构——多元智力结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0-65.

[2]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1-57.

[3][5]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41-151.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40.

[6]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8.

[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7-70.

[责任编辑石悦]

收稿日期:2016-04-0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班级社群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2013-JS-041)

作者简介:林松(1981-),男,重庆永川人,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133-04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