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的推广探究

2014-07-18王光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推广高校

王光

【摘 要】阐述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中推广的价值,分析高校体育课中开展中国风健身舞的必要性,并提出推广建议。

【关键词】中国风健身舞 高校 推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69-02

中国风健身舞的出现适应了健身事业发展的需求,将其引入高校体育中,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笔者通过对高校部分教师的访谈、文献资料的收集总结,对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期望补充和丰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传承民族舞蹈。

2013年8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专业教师、裁判员及最新规定套路培训班中,中国风健身舞作为“两操”分会原创项目第一次出现。该健身舞涵盖了民族体育舞蹈和广场舞蹈的特性,共分两大类:A类动作即带有民族风格的舞蹈和广场系列舞蹈。民族风格的舞蹈共四支舞,分别是傣族风格的《彩云之南》、藏族风格的《神秘雪山》、蒙古族风格的《草原雄鹰》、维吾尔族风格的《花儿》;广场系列共四支舞,分别是《欢乐山寨》《快乐拍拍》《天路》《韵》。舞蹈动作简单易学,音乐节奏鲜明,舞者在运动中体验中国风健身舞的美感,聆听美的音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风、中国之风。

民族体育舞蹈也称民间健身舞,是体育与民族舞蹈的融合体,是人们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在劳动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表达情感等需要所创造出的具有健身价值的舞蹈,是人类娱乐、活力和自由的源泉。

广场舞是集表演性与自娱性为一体,以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广场舞是一种表演形式,而不是一个舞种,民间舞在广场舞蹈中的比重比较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单汉族就有千万个广场舞蹈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种:原生态广场舞蹈、加工整理的广场民间舞蹈和创作的新广场舞蹈。

因此,中国风健身舞是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中,56个民族特色舞蹈的熏陶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大众健身操的基础上加入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传承中国民族舞蹈的文化,用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健身方式展现全新的健身理念。

一、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体育课中推广的价值

(一)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健心性。中国风健身舞能否纳入到高校体育课中,最根本还是要看它是否有体育锻炼的价值,能否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能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锻炼意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能否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即三维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1.中国风健身舞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一种舞蹈,中国风健身舞同样能改善形体,塑造体形。另外,中国风健身舞不像竞技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运动量,运动的组合和路线相对简单,运动量属于中小强度,从生理学上看是锻炼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此项运动,能使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锻炼,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中国风健身舞能促进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者的审美情趣。中国风健身舞作为一项体育与娱乐兼备的运动,正是现代飞速发展社会中人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疲惫与日俱增的一付良药。它的音乐优美动人,能愉悦身心,调整心态,减轻精神焦虑和心理压力,同时在运动中能起到增强自尊和自信的作用。如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豪放、感人,表达人民热情、勇敢、直爽的性格,让人心旷神怡。

3.中国风健身舞能促进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运动过程中合理分配和扮演运动角色;通过比赛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团结共进的社会互动行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中国风健身舞积淀着不同历史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民族文化因素,它受地域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带有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格特点。其动作风格突出民族舞蹈的特色,操、舞、乐三者结合使它更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具有生命力。

中国风健身舞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民族舞蹈的风格。在中华民族的百合园中,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健身舞很多,如蒙古族舞、藏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苗族舞、朝鲜舞、彝族舞、瑶族舞、壮族舞、佤族舞,以及东北秧歌、山东鼓子、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把这些民族舞蹈加入到中国风健身舞中,内容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展现了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易普及性。中国风健身舞对舞者的身体条件要求不高,讲究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节奏欢快明朗,风格突出,整套动作简单易学,既有操化特点,又不失舞蹈因素,舞蹈主题鲜明,舞蹈的风格和特色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定会吸引学习者,具有较大的教学推广性和健身创新性。

民族舞蹈是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体育运动,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欢。当前民间很多中国风的舞蹈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整合、提炼和挖掘。如今“两操”协会本着适宜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性强的原则,已经开始研发出规范的、系统的套路组合并制作成光盘教材,加之民族舞蹈的群众基础,中国风健身舞一定深受人们喜爱。

二、高校体育课中开展中国风健身舞的必要性分析

(一)适应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发扬创新精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将体育课改成“体育与健康课”,目的就是强调体育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而且要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中国风健身舞具有多功能性,不仅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增强身体机能,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健身的同时,深化民族意识,不忘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的开展也是创新能力的引导。在教学中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空间,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主题舞蹈,构思创编出自己世界中最新颖最动人的画面,这些活动通过舞台表现出来,获得人们的认可,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欲望,因而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和补充高校现行体育教学内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进而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室内项目的内容主要是健美操、形体、体育舞蹈、瑜伽等。比如健美操课,大多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材都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大众健美操1-6级》,内容单一,音乐简单;而体育舞蹈运动对学习者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受伤,又都是国外引入的运动,没有民族特色。中国风健身舞的出现,弥补了体育课中没有民族舞蹈的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加之其运动简单多样,丰富多彩,对大学生定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的开展具有社会价值。我国地域广泛,民族多样,各地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中国风健身舞运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可以消除各个民族因为生活方式、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带来的隔阂。在运动中,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和感情交流的社会媒介,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增强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三、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推广的建议

(一)确立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高校是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发展中国风健身舞有利的资源,比如它有现成的场地、器材,以及受过学习训练的教师,等等。因此,应在高校中确立中国风健身舞的地位,将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理论化。在教学大纲中制定中国风健身舞教学的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其在高校开展和传播开来。

(二)作为选修项目,引进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运动,中国风健身舞一开始就在高校普及和推广开来是具有难度的。应循序渐进地不断完善,不断修补,使此项运动不断成熟。可将中国风健身舞作为选修项目,先引进课堂,既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又避免其突然加入课堂而带来大的教学问题。

(三)通过竞赛,加大表演交流机会。中国风健身舞并不是要求舞者具有很强的舞蹈技巧和身体素质,它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可以组织校内的比赛,或者全区乃至全国的比赛。笔者认为,中国风健身舞尚不成熟,可以在其他项目比赛中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如全国啦啦操比赛项目。首先确立中国健身舞的地位,然后再举行相关的比赛项目。高校应加强此项运动的宣传、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中国风健身舞协会组织,以便于其更好地推广和发扬。

(四)加强对中国风健身舞人才的培训和项目研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是中国风健身舞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定时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风健身舞的精髓,更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另外,鼓励教师对中国风健身舞进一步研究,重视其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两操”协会上专家现今只创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风健身舞,希望广大教师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总之,中国风健身舞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健心性,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丰富与补充。高校应确立中国风健身舞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使其更好地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潘绍伟.中学生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小平,李率文.对民族健身舞如何在民族高校体育教育中推广的思考[J].民族传统体育,2011(5)

[4]包蕊.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的研发与推广——以佤族民间健身舞蹈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王 光(1982-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推广高校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群众文化音乐的推广及发展探讨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对我国推广大众体育活动的意义研究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