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职业院校国学课程设置的构想

2014-07-18覃利娟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构想国学教育课程设置

覃利娟

【摘 要】分析医学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必要性,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医学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

【关键词】医学类职业院校 国学教育 课程设置 构想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77-03

职业教育,“育”是中心,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医学类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更加关注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保证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医学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

一、医学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促使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具备劳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有的课程都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置。

职业教育发展伊始,由于教育目标的模糊和对社会需求的不甚明了,课程设置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待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逐渐凸显后,又出现了技能本位的课程设置偏差。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从业人才需求的日益明确,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学科、技能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人本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观”。这种新型的课程观是基于对未来从业者多元整合能力的需求而提出的。而“多元整合能力观是在多元智能理论和任务能力观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品质和人的实践活动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现代科技知识更新迅速、岗位及职业变换几率大为提高的今天,更要求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更全面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对人才多元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备非常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更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更高的个人综合素质。为探索切实可行的提高医学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方法,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在医学专业院校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学热”再次兴起,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综合人文素质是社会的共识。国学教育在小学和一些重点大学比较火热,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却是冷门,尤其是医学类职业院校。这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吗?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学课题组曾对本院医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题为“国学意识及国学知识普及情况”的调查,在回收的261份调查问卷中,有74.33%的学生希望开设国学课,通过这个课程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及思想。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吗?职业教育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时很紧张,学校很难新开一门短期无法产生直观教育效果的国学课程。

社会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院校生存的指南针。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短板。职业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培育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如何培养高素质而又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也越来越引发职业教育者的思考。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特别是基础医疗事业的发展,广大农村、城镇、城市社区对专业技术全面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医药卫生从业者需求加大,对于医学专业的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已从需要转化为必要。

二、医学类职业院校国学课程的设置

(一)国学课程的设置原则。在职业院校,国学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范畴,课程内容应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语文课,是运用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进行思想教育的综合类课程。针对医药专业的特点,国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德育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原则。1996年9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职业教育中,传授专业职业知识和提高素质缺一不可。职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一门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生存的能力。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学课程依托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精华,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如果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话,那么国学课程是在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

2.助力专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医学专业院校的职业定位性更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大,碰到困难时也更容易气馁,这是医学专业学生中常有的现象。国学课程运用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古代著名医家事迹及思想精华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理念,正确看待学习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起到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作用。

3.合理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以市场需要作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但也出现过只为需要而培养人才的偏差,课程设置的专业本位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缺陷。国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文史知识的缺陷,使学生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

4.国学课程内容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思想性原则。借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是国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国学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通过国学课程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深刻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热爱本职工作,塑造完美的人生。endprint

5.文化传承与思想能力并重的原则。我们不能否认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的现象。基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的定位不是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应该是文化思想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思想精粹对自己的人生、工作和学习的进行思索。

在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趋势下,如何保持中华民族的本色,并将几千年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学会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视角分析世间社会百态,看待世界的风云变化,运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国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国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医学类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需求、学习需求、学情特点,精选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系统而又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案,使学生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精选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经典、古代医家的思想及事迹的解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要义、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感悟能力,从而激发起热爱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之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所学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国学教育更适合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对经典的导读、讲解,获得传统文化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下,利用学生社团,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兴趣活动实践、读书沙龙、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字书写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调整观察视角,学会运用学到的哲学观点正确看待问题与困难,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综合人文素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家、道家、医家等经典著作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国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按照课程建构的五个标准,即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套教学方法、一套考核方法、一套教学手段来确定国学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1.内容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工作基本技能的取得可在短期或在阶段时期完成,但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则需要长期的培养。国学课程属于人文类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国学课程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和态度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国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确定国学课程为综合类公选课,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部分构成,显性课程内容为主导,建议16~24课时。隐性课程作为补充,可弹性设置学习时间。

显性课程内容的结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学知识的学习;二是品德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璀璨的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何撷取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族文化精华,体现医学专业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的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要精之又精、慎之又慎。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实践,我们精选来自先秦的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主的道家思想文化经典及古代医家论述医德的经典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导读介绍的方式,从传统文化和医学伦理的角度对所选经典进行深入浅出地评述和解读,抛砖引玉,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古为今用,运用传统文化,思辨社会现象,例如,如何看待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如何提升个人修养的思考等,明白传统文化中“礼义仁智信”其实就在我们的思想里、生活中。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国学课程中把“礼学”作为重点介绍内容。同时,对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绘画、武术、音乐等作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质。显性课程的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设定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隐性课程主要指利用学生社团、协会开展学习国学知识的活动,并把显性课程的学习内容补充、延展、具体化到隐性课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医学类职业院校的职业特殊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即将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特殊行业,这对其专业要求更高;二是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对象是病人或病人家属,这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三是医学领域今后发展的特殊性。该领域今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从业者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的要求更高。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礼义仁智信”、“修齐治平”、“中庸”、“知行合一”,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致下”、“清虚”、“清静”,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起点相对较低,课程内容应注意降低语文知识的学习难度,重在文化传承和思想教育。

2.教学结构与教学手段:采取“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除传统的教学手段——语言文字外,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及其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上好国学课程的保证。

3.教学评价体系。国学课程不是专业课,没有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其实,作为素质类人文课程也不应统一标准。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感悟能力、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不尽相同,以一个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对国学课程的评价可采取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遵守纪律、读书交流、心得体会等都可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只要对国学课程学有所得,即可通过课程考核获得学分。时间证明,没有负担的学习过程更使学生感到愉悦,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总之,国学课程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辅助课程,它有着思想政治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值得研究探索、系统开发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2]范印哲.大学教学与教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前新,严权.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科技版),2006(34)

[4]刘东亚.浅谈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及要求[J].内蒙古教育,2011(11)

[5]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98.

[6]康国章.从《诗经》教学谈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偏差[J].殷都学刊,2010(2)

[7]赵淑梅.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8]覃兵,王曦.试论高职目标——导控型课程模式的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想国学教育课程设置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坚持节约用地推进玉屏经济发展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