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4-07-18甘伊玲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因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兼顾好物质需要和精神满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39-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人的价值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精华,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现实性和价值取向,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对解决现实中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异化和增强其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人学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主要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的基本原则的学问。人的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最终目标是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人的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特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发展着的。二是人的价值。人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属性,人的价值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各种现实活动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定位又与一定社会价值目标相联系。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得到普遍的全面发展,个人只有实现充分自由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具有全体性和普遍性,每一个个人的发展都不应影响其他人的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类人学理论的集成和精华,应成为研究人的问题的理论源泉和方法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的问题,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教育对象从现实出发进行更好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适、自我发展,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即在人的主体定位、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都是一致的。因此,面对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并以之为指导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因素分析

(一)脱离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问题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决定了在具体工作中要从现实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性。但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正视人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方,这就导致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方法往往是出于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和自我安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要体现为简单的主从、宣教与被灌输的关系,既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还可能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严重被消解。

(二)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出现分离。人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解决好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功能之一。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因教育理念的误导、教育内容的非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缺陷导致了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分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社会化功能远远置于受教育者的个人道德需要之上,在教育内容中用对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服从来挤占甚至是替代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教育方式上用命令式的方式强制受教育者被迫式地接受教育者的“非需求性教育”,这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恐惧甚至抗拒。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非统一性还表现在唯个人价值观的层面上,一些人重个人需要,轻社会责任;重自我索取,轻社会奉献。上述两种价值观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旨的,其中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缺陷难辞其咎。

(三)精神满足与物质需要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问题突出。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属性而有意淡化人的自然属性在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育者过高地估计精神的作用,错误地认为政治说教和精神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忽视了物质需要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在这一理念的误导下,他们在没有充分考虑和解决好受教育者实际物质满足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殊不知他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实际生活困难的事实存在,这种唯精神论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理想化、空洞化、低效化。

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把握好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的主体性和现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主体性方面,要协调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教育者主体唯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教育者更多的是发挥引导的外因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是互动关系,而并非主从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具体而言,在指导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将教育的主体性还原给受教育者,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育方式手段,摒弃灌输式传统模式,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尽可能满足教育者的差异性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立足当前的社会现实,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他们的现实问题。

(二)树立科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必然包含了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两个方面,这决定了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应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这就是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价值的过度倚重而对个人价值的否定及个人正当需要的抹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否定的,人一旦失去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的个人价值,必然会抑制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是要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理念,其应当具有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思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既不能单向度倾斜,更不能偏废。一方面,要重视个人的发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综合素质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拓展他们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度。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相互融合,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树立大局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物质需要和精神满足同时兼顾。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必须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所蕴涵的这一内涵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拓展了工作的思维空间。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时兼顾。首先是要正视物质满足与精神能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工作中要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而不能像以往那样主观地试图通过政治说教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途径,因为空洞的理论教育并不能解决物质需要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应在不危害社会、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然属性需求。纵然不提倡物质至上,但合理的物质需求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应该同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有限,社会实践不够丰富,在网络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且冲突的当今时代,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突出时代特征、符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方向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解决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齐敏,许凤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苏瑞莹.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0(9)

[3]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J].探索,2007(3)

[4]张维香,吴锋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映照和反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5]戴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职业时空,2009(9)

【作者简介】甘伊玲(1965- ),女,广西平南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