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2016-10-13赵磊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赵磊

摘 要: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慕课建设发展中步伐稍慢,有影响的课程不多,很多知名网站没有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建设是应对美国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慕课是适应大学教育发展大潮流的需要,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慕课是思政课本身的内在要求,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慕课是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 大学 慕课开放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2012年以来,慕课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大学也纷纷开展慕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建设的课程耀然屹立于知名网站,社会与养在深闺的大学突然将手牵在一起。在这个浪潮中,如何看待大学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慕课

生命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能动的、有方向性的,以及具有达到此方向能力的存在。生命不是一种盲目的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具有一种主观设定性,而且为了这种主观设定性,生命发展出相应的主观能力,所谓“龟有龟踪,蛇有蛇道”。生命是人的奥秘,生命是人禀赋于世界的本性,生命是人的奥秘,是人的形而上的表现,是万物之谜的灵光。作为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存在,人开始立于世界。

作为一种生命,人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存在。人禀赋于生命的绝对命令,有着生存、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各种各样的基本需要。人必须倾听生命的电波、服从生命的命令、拓展生命的内涵。大学生是“人中之才”,大学生是生命发展的高级形态。大学教育就是提升生命能力与拓展生命内涵的教育,是生命理念教育与生命能力教育的统一。生命理念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哲学本源、哲学意义,用生命的热情推动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创造的情感与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教育,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包括让人了解生命理念、让人了解生命展开的逻辑、让人提升与创造生命意义、让人了解生命的人文环境。提升生命能力的教育是专业教育。

网络社会横空出世,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亿人,加上这些人的勾连效应,网络社会把全体中国人连成了一个整体。网络社会是一个非工具性的互动场所。

慕课是互联网+的产物,是网络社会的伟大成果。它有斯坦福模式与社交模式等。斯坦福模式更加侧重于提供相对正式且完整的课程及课后配套评测服务,学习体验主要限于学员个体内,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交互。交互式慕课中学生获得学习材料后,主要利用社交媒体对学习内容及知识点进行相关讨论。慕课不但是一种伟大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大学实力与教师个人生命自我实现的平台。自我实现是生命的本真需求,因此,大学教师必然要开通自己的慕课平台,否则他将面临生命的匮乏状态。

伴随半成长于网络社会的“90后”与全成长于网络社会“00后”甚至“10后”日益或即将走上社会的前台,浏览现在各网站的慕课课程,思想政治的力量显得极其单薄,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小小的挫败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辛勤的思想政治者开始了思想政治慕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国内关于大学思想政治慕课探索概况

从理论方面看,山东大学马秋丽认为慕课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表现,它歪曲中国民主,使一些大学生思想被左右;慕课采取商业资本运作,慕课与思想政治有对立性。东北师范大学李亚员认为由于西方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他们以为慕课手段颠覆社会主义更加有效;为了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必要成立全国慕课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完善西方慕课入境的审核机制。清华大学刘震将其慕课推到不少中文慕课网,提出线上与线下、第一与第二课堂、纸质与电子教材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清华大学艾四林指出现在的教学依赖于小数据,借助于大数据,不光对作业与课堂表现,而且包括学习的全部过程,甚至一些细节都可以掌握。西南科技大学胡雨认为要加快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慕课课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视频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天津大学周志伟认为思想政治线上课主要是建立学生自学平台与师生互动平台。

从实践现状来看,2014年,复旦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的《思修》首次对外开播,5000多人收看直播;2015年清华大学《毛概》搬上edx平台,向全球开课,随即清华大学将四门思政课都上线;超星慕课有南开大学吴克峰等的《马原》20讲;中国大学慕课网有武汉大学汪信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粹九讲》。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好大学在线、Courser、慕课网、新浪公开课都没有思想政治的身影,其他知名网站或者只有一门,或者没有。

三、大学思想政治实施慕课的必要性

网络社会带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这个大数据以电子为媒介,存在着生命需求的海量数据,人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而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云处理,从而使大数据的运用最大化,教育已经与大数据时代互相缠绕。在联通主义代表人物西蒙斯看来: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这样,网络社会就积累了海量的知识,个人在这个海量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吸收加工,并通过海量数据迸发创造,这些创造又变成知识节点,引起别人的更新的创造,创造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说明任何学习都是互联网+,这对传统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建设在这个网络社会中的必要性是:

研究思想政治慕课建设是应对美国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美国现任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在传记里面谈到美国对“共产主义是全球灾祸”的教育,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则为专门攻击共产主义的公园的建立剪彩。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他们及他们引领的发达的电子技术、电视、洗衣机、冰箱、电脑与互联网;发达的交通技术,汽车、高铁与飞机;先进的食品与厨房技术、机器人、油烟机与液化灶;高效的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与产业化,无不征服着世界,造福于世界的同时,在世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软实力。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本身有攫取世界的成分,世界不安宁起来。俄罗斯深刻地认识到民主制度也有其局限性,美国强力推行的民主制度未免太过于武断甚至霸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等决定从东南方包围莫斯科,这就要从中国入手,所谓的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就顺理成章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外,文化上的意识形态渗透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的意识形态渗透,有新闻渗透、党政干部、学术精英渗透、电影电视渗透等。课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决定性力量,目前,慕课可能成为渗透这个领域的巨大工具。比如,在一些慕课中,有些学者歪曲中国历史,遗漏王朝,认为20世纪之前没有中国,不断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如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将诸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老师们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解,已经让听edX和Coursera的网络课程成为大学生之间的流行趋势。而这种免费的课程在无形中将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带入大学生的脑海中,对大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展思想政治慕课是适应大学教育发展大潮流的需要。专家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而互联网化的教育市场将达到4000亿元。在大学校园,听到附近有沪江开心词场通关的提示音,就能轻易识别学习语言的同类。学习者可以在“学分银行”中开办一个户头,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和学习年限,将获得的学分存入银行积累起来且终身有效。慕课学习者可借助暂停、倒退等视频功能反复学习课程内容,从而使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枯燥性将大大缓解。这又倒逼教育改革,与生活关系遥远的课程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教育革命阔步向我们走来。随着视频会议系统日益成熟与普及,未来有可能在网上模拟出学校课堂里的“真实”效果,在这样的虚拟课堂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那时,实体学校的危机就可能真正到来。作为大学教育灵魂课程的思政课必须应对这一挑战。

发展思想政治慕课是思政课本身的内在要求。目前的大学思政课是教师制造出的三观模型化产品,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尽可能全面地对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进行引导。这种三观模型化产品虽然能够有一些灵魂的触动,但是对于复杂的思想状况却无能为力。应该说,思政教师在课后引导上做了各种尝试,但是实在太耗时耗力而使教师不得不放弃。慕课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慕课保留每一个同学的学习轨迹与出现的问题,有望形成思想政治问题库,然后用云处理技术揭示这些问题的规律,再根据规律调整教学内容。每个学期出现若干问题,问题积累与规律性把握相互促进,就可以根据问题分成若干个课堂。这些问题具有人性上的必然与普遍性,因此,改革对全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性与推广性。

发展思想政治慕课是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思政课是学生获得文凭的身外之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范围。教师在慕课建设的压力下,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具体落实改革。慕课要求十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将内容逻辑划分,并设计一定的问题进行测试,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绝对依据,滥竽充数已经不可能。同时,因为有了慕课平台技术,学生的作业、学习都在监控范围内、压力之下提供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5-19/7875385.shtml.

[2]人民网: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59/21868/2014128.html,2003-08-1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