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010-01-07马红侠

新校园·阅读 2010年11期
关键词:体育意识培养

马红侠

摘要:目前在学生当中存在着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现象。《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高校体育要为大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现已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主观认识不充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质观念,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深化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等措施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一、前言

培养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是重中之重,是源头之水。跨入新世纪,社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为使学生身心在大学期间得到完善,我们认为应该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欲望和需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本文对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分析,探讨了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几年国内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文献资料,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2.访谈法

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意识得了解和见解。

3.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探索出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总体的认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其外部表现是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由于意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体育意识也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体育行为。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决定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成功衔接,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技能和一定的体育理论原理之外,增强正确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得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文献资料对普通高校体育锻炼现状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尚未形成,普遍存在着健身意识缺乏的现象,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根本没有健身意识,对体育健身目的认识浮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应付体育考试和打发无聊时间,更有少数大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随自己,意识上轻视体育课,行动上对体育课消极应付。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校园里存在“高智低体”和“体盲”的主要原因。

3.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意识产生偏差的原因

3.1学生主观认识不充分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深,停留于初级程度对身体健康的认识也存在着误区;另外,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身体各器官、机能趋于完善成熟,致使许多大学生认为不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也发育正常,机能稳定,体质不错,满足于没病即健康;再次许多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没有把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与振兴中华,为国家多做贡献联系起来。而且从大量资料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拿学分而参加锻炼,一旦外在约束消失,锻炼就会终结,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难形成。

3.2传统体育教学影响

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如当一个学生进行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就无法产生该项活动的爱好,对该项活动没有兴趣爱好,也就谈不上习惯的形成,最终只能被迫接受。在访谈中大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别以没有锻炼兴趣,锻炼能力差居高。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应重视体育兴趣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教学,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能力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体育能力差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使许多学生在学校经过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后,没有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不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应在今后工作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3.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体育意识

3.3.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质观念

在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时代呼唤下,推行素质教育是必然。学生参加体育锻(下转第13页)(上接第7页)炼与从事文化课学习,是学生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文化课学习以脑力活动为主,而参加体育锻炼,却可以使大脑的学习中枢得到更好的休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清华大学针对体育与智育而总结和创造的“8-1大于8”不等式的原理。所以学校体育工作要转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增强体质的观念,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3.3.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关键之处,只有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创造活动。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只是我们一直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未顾及学生作为价值主体。而只有体育运动才能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价值属性,使二者完美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具有价值的功能,才能更加完美的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3.3.3深化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应做相应的调整。体育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除开设普修课、选修课以外,还要多开设选项课,保健课和辅导课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更注重保健课和辅导课的结合。因为体育课主要以传授健身知识为目的,而辅导课则要使大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并感受到它对健身运动的指导意义。要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树立终身健身意识,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运用学校学到的技能,达到目前有时效,进入社会后也能实际应用的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是智慧的,更是健康的!

【参考文献】

【[1]谢波.邹议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体育意识[J].浙江体育科学,1999,(4):26.

【[2]沈析平.大学生终身健身能力和习惯的培养[J体育学刊,1997,(3):31-33.

【[3]饶平.论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2000,(5):11-13.

[4]高光.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其培养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2):9-10.

[5]王执琪.试论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1996,(2):55.

[6]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康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1):7-10.

[7]陈启湖.浅谈大学生的体育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论丛,1998,(5):201-205.

猜你喜欢

体育意识培养
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贯彻的研究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学校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系
芮城县实验中学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与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