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 主动建构知识

2009-08-07何定一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感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何定一

摘要: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关键在于有效设疑,本文通过探讨《自感》的教学设计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

关键词:问题情境;自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6(S)-0066-3

1 教学背景

本节课《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参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六章第五节。本节课既是一个概念课,同时也是一个规律应用课。自感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感应。要使学生明白自感现象符合电磁感应的一般规律,教学关键是做好课本中的两个实验,即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对学生认识自感现象提供认知情境。

2 教学片段

片段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 回忆巩固,为建构新知搭起“脚手架”

如图1所示,用一个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

引导性提问:

问题1:当开关闭合时,线圈内电流变化吗?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产生吗?

问题2:这个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与原来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得出“电流增大时,线圈中有感应电动势产生”。

问题3:当开关断开时,线圈内电流变化吗?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产生吗?

问题4:这个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与原来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断电情况下也因电流的变化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引起的暂时联系,如不加以强化,就会逐渐消失。复习能使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联系得到强化,而课堂回忆性提问能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再认和重现,以加强识记,这是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的基本前提。复习这部分知识,为后面的“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作铺垫。同时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解答,即通电和断电过程线圈中有感应电动势产生,为下面将进行的实验做好准备。

(2)惊险实验,在亲身体验中产生悬念

教师提出:用一节1.5伏的干电池可以使人触电,你相信吗?

实验设计:一节1.5V的干电池,一个40W普通日光灯的镇流器。然后让勇于尝试的几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事先告之此实验“有惊无险”),两端的两名同学分别握住由普通日光灯镇流器副线圈引出的两条线,教师拿一节干电池与镇流器的原线圈连接。电路连接好后提醒学生注意,开始实验,教师突然断开干电池与原线圈的连接,观察几名学生的反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现象。

问题5:刚才参与实验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问题6:一节干电池能让人有触电的感觉?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评析: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让学生亲身体验、以身试“险”,不仅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为获取新知提供鲜明生动的感知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表达的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然后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积极探索。

片段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情境生疑,用问题领跑思维

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7:演示如图3所示实验,当闭合开关S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先猜想)

追问8:你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问9:L是线圈,相当于螺线管。在接通开关S后,线圈中有电流吗?这个电流如何变化?

提问10: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增大),使线圈中的磁场变化了吗?

提问11:根据楞次定律,线圈中的磁场变化要产生什么?

提问12: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与原电流方向有什么联系?

师生共同归纳:

评析:通过对比演示,找出差异,提出悬念。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或小组讨论再回答。教师通过递进式提问和分析,充分重视学生亲历观察、分析、判断、交流等活动过程以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2)问题质疑,探索中建构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用实验验证,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问题13:如图5所示,接通S后,灯泡A正常发光,大家设想一下,突然断开S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教师可以分步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4:L与A并联,线圈能视为导线吗?线圈中有电流吗?

问题15:线圈L中有电流,有磁场吗?开关S断开的瞬间,L电流减小吗?

问题16:线圈L中电流减小时,磁场如何变化?将产生什么现象?

结论:当电路中电流减小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减少。归纳自感现象的概念。

问题17:灯泡A为什么要闪亮一下?灯泡的亮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电流变大?电动势变大?(暂时不解释,留到下一个片段教学中分析)

评析:本片段采用“倒叙”方法,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让学生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假设,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通过老师的分析和引导,修正猜想,完善认知。

片段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1)发散思考,将知识融入多变的情境

教师提问:如图7所示电路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8:通电瞬间,A1和A2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

问题19:闭合开关S后稳定时,A1和A2的亮度相同。当断开S瞬间,电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再演示。

问题20:如果线圈L的电阻很小,可忽略,电路接通后达到稳定时,A1和A2哪个亮?

问题21:如果线圈L的电阻很小,可忽略,断开S时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两灯的亮度与原来比较如何?

评析:本环节可以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分析通电和断电后线圈中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变化,深刻理解自感的作用。教师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根据物理原理、规律、实验等设置疑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大胆推理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2)课堂延伸,在应用中活化知识

① 现实生活的例子:通常在拉开闸刀开关或接通闸刀开关的瞬间,会发生火花,能否用自感现象解释?

② 大家都知道,一只9W的节能灯相当于60W白炽灯的光效。另外,灯管可以做成各种形状,起到装饰的效果,所以节能灯成了室内装修的时尚灯。由于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高,无污染、无噪音、无闪烁,被人们誉为“绿色光源”。

大家上网查一下,节能灯与普通日光灯相比还有什么不同?

3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本节三个教学片段的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片段一:设计悬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惑和兴趣,使的思维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悬念式问题情境应紧扣教材,符合最近发展区,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片段二:采用“思考、假设与观察”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与探究”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演示,提出问题,让学习分析、思考,再由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递进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已有认知,结合实验,建构新知识。

片段三:通过设置辐射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剖析,不仅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活跃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有效问题的建构,应注意:

(1)问题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2)问题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有认知难度,但又不会超脱于其最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

(3)问题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问题设计要能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栏目编辑张正严)

猜你喜欢

自感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对自感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例谈《互感和自感》的教学设计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对一道自感图像题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