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学生工作

2009-05-21李明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和谐以人为本

李明辉

摘要:和谐学生工作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工作手段和阵地多样化,同时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以成就和谐学生工作。

关键词:和谐;和谐学生工作:以人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097-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对高等学校而言,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致力于和谐大学的建设。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大学离不开和谐的学生工作,和谐学生工作对大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和谐学生工作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保证。

一、和谐学生工作的内涵及特征

1、和谐释义

“和谐”的本意是协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是事物的各局部或属性通过互相和合而协调为一个整体,是多样性前提下的协调与统一,是“和而不同”的存在状态。和谐首先是一种秩序,是事物的一种共存状态,是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其次是一种有序状态,是事物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良序,而不是事物错位、僭越、混乱的无序或恶序;再次是一种协调状态,事物之间不敌对、不争斗,彼此之间配合默契,互成其美。可见,和谐是指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的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其意为,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单一的事物不能称其为和谐,和谐之道是事物产生的基本准则,同一是违背事物规律的,和谐就是“以他平他”,不是“以同裨同”。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除了儒家,释家和道家也都有非常深刻的和谐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在西方,和谐的英文为“harmony”,源自古希腊的“harmo-ilia”一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触及和谐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命题:“美德乃是一种和谐。”他认为:“整个天就是+和谐。”赫拉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他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在柏拉图看来,善就是和谐,他说:“人的至善的境界就是人自身的理智、情感与意志三者的协调统一。而至善的社会就是和谐而有序的社会,应统治的统治,应臣服的臣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就其则,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例如,黑格尔的三段式推理:正题,反题,合题。在合题中两个命题走向统一与和谐。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等等。作为社会理论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和谐制度”、“全体和谐”等概念。

马克思提出了完整的“和谐社会”理论,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的社会,“提倡社会和谐”。马克思的和谐思想理论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诉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是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确立人的价值,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和谐一致的。在他的理论中,马克思阐述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规定,认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含着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三方面内容,即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以及自由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内涵而形成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从根本上表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对和谐社会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而言,促进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无疑是和谐学生工作所应该达到的理想目标。

2、和谐学生工作的内涵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和谐学生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内在价值,通过教育、管理、服务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获得自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的成人成才”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管理服务职能的执行,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塑造德才兼备、有能力、有智慧、有个性的学生。

依法依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就是要加快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客观、公正、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使学生管理顺畅、有序、和谐。首先,在制订校纪校规时要注意体现和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表达他们的意志;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制度,畅通信息交流渠道,让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见解,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同时增加学生与学生管理者的沟通,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再次,在学生管理

工作中应坚持正当程序原则,通过正当程序控制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

公正民主是和谐学生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高校的学生工作只有发扬民主精神,坚持公正原则,才能达成和谐。现在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引导学生参与管理,改变学生在管理中的从属地位和被动地位,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民主精神应该体现和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有失公正引发混乱和不稳定。公正民主,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信任、爱护、依靠、沟通和指导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工作的凝聚力。

高校和谐学生工作中的人际和谐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本利益一致,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人际和谐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是具有代偿作用,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代偿兄弟姐妹关系,消除离开家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给大学生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具有稳定情绪作用,有助于大学生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解脱出来,烦恼时有人倾诉,欢快时有人分享,使情绪得到调节,保持稳定;三是具有提高效率的作用,使大学生互助、协调,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工作事半功倍。同时,人际和谐还能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为他人所接受,满足了自尊心,提高了自信心,加深了自我认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全面,为早日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概括起来,高校和谐学生工作的内涵包括以下要点:(1)和谐学生工作的工作理念是追求和谐,它要求学生工作者以和谐理念统领学生工作的发展;(2)和谐学生工作的目标是追求学生成才及其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3)和谐学生工作的内容包括学校内部老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共同主宰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和谐追求,以及学校外部与学生利益相关者、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4)和谐学生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学生工作中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的关系;(5)和谐学生工作是一个从“不和谐——和谐——新的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动态平衡过程,而且由于“不和谐”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追求和谐是大学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

3、和谐学生工作的特征

认识任何事物,首先是从认识其特征开始的。同样,要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和谐学生工作,也需要把握其特征。我们知道,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工作,在构建和谐学生工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和谐学生工作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学校因学生而存在,育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还是把学生当作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和谐学生工作,就是要与时俱进,树立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平等公正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经常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斥,学生必须被动地接受。二是处理问题公正。学生之间不再有特殊照顾的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而是一视同仁;学生工作者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凡涉及到学生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得到妥善公正的协调解决,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处理。三是学生公道、正直,班级的凝聚力强,学风正,班风积极向上。

宽容友善,诚实守信宽容,就是包容和接纳。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它是生命成熟的标志。和谐学生工作体现了宽容的特征。学生工作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喜怒哀乐能够相互包容、接纳,相互理解。当然,宽容决不是没有原则的退让,更不是没有限度的纵容。友善,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黏合剂,它是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关怀。和谐学生工作需要的就是以友善的态度对待来自别人的“对不起”,宽容、谅解和理解别人。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信念,是一个社会伦理生活的底线。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以一颗坦荡、诚恳的心来面对他人。学生工作者与学生都以诚相待,是和谐学生工作的根本。

富有创造力和凝聚力

和谐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习和科研的创造力得到不断地开发和激发。具体来说,就是一切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学生成才的创造欲望在校园内都要得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活动都要得到支持,学生的创造才能都要得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成果都要得到肯定。

稳定有序这是和谐学生工作的另一个特征。有序和稳定是和谐的必然。高校的稳定和有序表现为校园的教育管理秩序良好,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校园内不安全和影响稳定的因素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安定祥和。

学生与校园和谐相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二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精神深入人心,学生以校为荣,爱校如家,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无比的自豪感。概言之,学生在校园中快乐地生活,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相处得开心,生活得安心。

二、和谐学生工作的路径建构

1、以人为本,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以人为本”是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自创性,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自觉性,管理更显人性化。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实施和谐教育,从发扬学生的主体性人手,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尊重和关心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不同声音,让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生工作,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使他们逐渐体验到积极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

我管理、自我约束。这样既遵循了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制意识,从根本上推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迫切的是应从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体制、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探讨和改进,还应加大对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指导,还权于学生组织,还权于学生,最大化发挥学生自律机构的作用;努力探索和完善学生园区管理模式,建立园区党、团组织,通过实施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挂牌制、分片责任制、联系宿舍制等措施,增强党、团员的责任意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三自”教育的开展。

2、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不一,因此,在总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因材施教,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既要激励他们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促进个性发展,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共性和个性教育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丰富多彩、独立和谐的人格。

为此,高校学生工作应该不断改革与完善学生考核和激励机制。改变仅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思维模式,制订“合格加特长”的优秀学生评选办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人人有目标,通过努力人人可以获得肯定和褒扬的评价和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鼓励广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有益的特长爱好,激励和引导学生朝着适应个人特点和社会广泛需要的方向发展。

3、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工作服务意识

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既推动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刚性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树立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新思路,摆脱自己是学生管理者和为了管理学生的观念,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工作重点,将“教育、管理、服务、发展”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管理、专业的服务队伍、灵活多样的服务内容、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个性并富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青年,形成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发展教育对象的良好格局,形成发展型的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者须逐步实现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教育、咨询、管理、服务的方向转变,由传统的师傅、保姆角色向导师角色转换,由传统的注重用规章制度约束、控制、规范学生向以科学的手段去引导学生转变,从垂直的、单向管理方式向网络化管理方式转变,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困难学生资助服务等的工作力度,进一步突出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把学生工作的意图、目的内化为学生的动力,在管理和服务中彰显人文关怀,用非思想教育的方式传输思想教育的内容。

4、实施“五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生工作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我们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根据受教育者情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理解和定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确立的好与坏,其关键在于我们老师。为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贯彻民主原则,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做到“五心”:一是“真心”,在工作中,要充满真情,满怀激情,经常深入学生中去,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想学生之所想。二是“爱心”,大学生的情绪易变而脆弱,尤其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学生工作者用神圣的责任感和真诚的爱去呵护和塑造。三是“耐心”,学生教育管理是—个系统工作,须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药到病除”,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对待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要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用疏导的方式消除学生各种思想顾虑、隔阂。四是“细心”。随着学生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学生思想的复杂化、就业形势的严峻化,高校学生工作更需要细心观察,全面思考,冷静处理。五是“热心”,热心是良好道德情操的一种体现,它能给学生以宽松、和谐和温馨的感觉。学生工作者必须有一副热心肠,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要把学生当成知己和亲友,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成就和谐师生关系。

5、立体联动,实现工作手段和阵地多样化

正式场合的学生工作对学生有较大的威慑和教育作用,然而,非正式场合的学生工作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加强阵地建设,尤其要注重发挥非正式场合的功效,如主动进网络、进园区、进宿舍、进社团、进校园文化。建立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开设网上党校、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在网上形成正面声音,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网上学生工作留言薄、学生工作专用邮箱、学生工作QQ群,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建设良好的园区文化,发挥和谐文化的育人作用,扭转后勤社会化带来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弱化倾向,不仅重视园区的硬件建设,实现其生活功能,从生活上关心学生,更要表现园区的育人功能,重视园区环境卫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园区规章制度建设、文体活动,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立体式文化体系;加强对学生社团和文体活动的指导,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贴近学生,以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6、适应形势,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和谐学生工作的建构,要着力于学生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建设,这是和谐学生工作建构的保障。学生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方面要求真务实,用心关爱学生,用情温暖学生,用理教育学生,用制度管理学生,用业绩征服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严格自律,积极创新,切实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恪尽职守,为和谐学生工作的构建与和谐大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猜你喜欢

和谐以人为本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